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勃朗特姐妹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女作家,其写作深受牧师家庭的宗教背景影响。她们的父亲帕特里克是英国国教牧师,他倡导的福音主义——自我心灵感受宗教的启示极大地影响了勃朗特姐妹的人格和创作。本文综述了勃朗特三姐妹对于宗教的不同心灵理解,正是对于宗教的追寻和探究,以及宗教对于她们的不同启示,使得三姐妹才思泉涌,在笔端中,澎湃着女性对于维多利亚体制宗教的批判,书写着女性对于宗教的个人心灵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勒的音乐创作充满了宗教情感,一是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二是对死亡的思和畏惧,三是向大自然和宗教寻求安宁,四是对上帝的虔诚信仰、祈求得到宽恕和救赎。马勒从生活中求索艺术,在世俗中寻求宗教,幻想人类通过信仰宗教而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3.
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对她们作品的研究也历来不断。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难以替代,她们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中豪杰,是女权主义的典型代表。她们大胆突破自我,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对男女平等的呼喊,冲击着封建思想的禁锢、撞击着现实社会的牢笼,为女性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文章对勃朗特三姐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别分析,通过细读文本,论述她们对女权主义的表达。安妮代表着女权主义的初期觉醒,是柔中之刚;夏洛蒂的作品写出了对男女平等的热切渴望;而艾米莉则用荒原之境写出了对女性霸权主义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过桥》是格雷厄姆·格林娱乐短篇小说,作品中的宗教寓意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发展而愈加清晰。文章题目中的桥,故事的陈述者,故事主人公,以及并不显著但是作用却不可忽视的狗,都是作者宗教原型的寄托。故事情节紧凑,小说主人公卡罗维先生在寻找救赎的道路上有过面对桥的抉择,有着面对陈述者即上帝的愧疚,也有着对象征着忠诚和宽容的狗的厌恶。但是最终卡罗维先生成功地走上了救赎的道路,并且看到了桥另一边的风景和生活。  相似文献   

5.
《阿格尼丝·格雷》是安妮·勃朗特的代表作.安妮是英国维多利亚朝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虽然没有两个姐姐的声名显赫,但她的作品真挚自然,颇有现实主义之风.《阿格尼丝·格雷》有很强的自传性.主人公阿格尼丝是个家庭教师.她坚强乐观,独立自尊,最终得到了周围人们的理解和尊敬,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她的生活道路虽然平凡,但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6.
《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犹太作家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因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从人物的违禁、罪感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二者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他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即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卡夫卡有着较强的宗教意识。不从宗教角度出发我们将难以读懂其作品。  相似文献   

7.
《红字》是霍桑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样也是他宗教批判和宗教反思的扛鼎之作。在《红字》中,霍桑以基督教的"赎罪"原型向读者讲述了一段灵魂救赎的故事。这种救赎不仅是来自上帝的救赎,而且是来自个体良知的救赎。它虽发之个体却带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这样的主题寄托和传达了作者深远的社会忧思和人文感伤。  相似文献   

8.
灵魂救赎是北村皈依基督教后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小说《我和上帝有个约》描述了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对于负载着罪恶的灵魂来说,固然要接受法律的惩治,但只有获得上帝的救赎,灵魂才能寻求到最终的皈依。上帝的救赎显示了对人类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18世纪末,欧洲小说家开始了小说技巧方面的种种实验,19世纪小说艺术达到高峰.出版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安妮·勃朗特的小说《女房客》在叙事技巧上也进行了革新.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采用内聚焦视角模式,巧妙地设置读者期盼真相的悬念,并像剥葱式地一层一层地使读者感知与获取信息直至真相大白.文章论述《女房客》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叙事艺术魅力,同时揭示安妮·勃朗特思想的超越及对父权制社会的有力抨击.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细读《宠儿》,联系作家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莫里森的宗教救赎观。莫里森的思想受到西方基督教和非洲传统宗教的双重影响,他通过《宠儿》指出黑人要想获得救赎,不能被动地等候上帝,而要团结起来面对过去的伤痛,获得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11.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夏洛蒂深受基督教的影响.<简·爱>和基督教<圣经>紧密相联.简·爱的宗教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在上帝的召唤下,从人性对神性的盲目到人性和神性的融合,简爱的宗教意识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2.
《小妖集市》是维多利亚时期拉斐尔前派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杰作,具有语言流畅、韵律优美、结构精巧及情节曲折等艺术特征,同时兼具唯美、颓废、死亡、救赎等思想特征。堕落与救赎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问题的关键词。在梳理其现代性生成语境基础之上,尝试解读其诗学主题:诱惑、堕落与救赎意识,考察诗人对于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问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斯芬克斯》一诗铺陈夸饰、用典迭出、晦涩难懂.层见选出的多重宗教指涉是该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的一把钥匙.王尔德通过对基督教、异教等多重宗教的否认,展示出一个信仰的荒原,又通过将多重宗教相互交融嵌合,构建起以“美”为教义的审美化的宗教,反映其欲通过“审美救赎”拯救信仰缺乏、精神贫瘠的维多利亚时...  相似文献   

14.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183;奥尼尔孜孜以求的探索和重建人生的精神信仰.其代表作《送冰人来了》拒绝了基督信仰,否定了宗教信仰引导和救赎人类的能力.该剧利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大众心理定势和语境转换的压力,从剧名、剧情和主要人物三个方面戏仿《圣经》,揭露救世主神圣外衣下的无能,解构宗教的神圣与权威,否定了上帝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文自修》2011,(5):2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与同为作家的妹妹埃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勃朗特三姐妹"。女性主题与抒情笔调是她小说倒作的两大  相似文献   

16.
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与创作之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生在维多利亚时代不同时期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勃朗特姐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精神联系。揭示这些联系及其内涵,不仅有助于读者将作家作品中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的形象结合起来,加深对作家和对作品的理解,同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独特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7.
维多利亚诗人杰勒德·霍普金斯不长的人生几乎都是纠结在自然、上帝和自我这三股力量之间.他在神性自然和人性自然之间盘桓,在多面上帝的形象中摸索,在耶稣会士和诗人、游子之间撕扯.霍普金斯式纠结表象了一位虔诚神父和天才诗人的身份冲突、精神苦役和灵魂炼狱,具象了一个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耶稣会士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维多利亚那个剧烈动荡变化时代的信念和观念危机.  相似文献   

18.
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极为矛盾.她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却又对上帝极尽嘲讽;她拒绝皈依基督教,却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一种负罪感.对于宗教,狄金森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经过苦苦探索,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个人信仰一人间即是天堂.  相似文献   

19.
上帝的召唤——论简·爱宗教意识的形成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夏洛蒂深受基督教的影响。《简·爱》和基督教《圣经》紧密相联。简·爱的宗教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在上帝的召唤下,从人性对神性的盲目到人性和神性的融合,简爱的宗教意识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0.
易卜生早期诗剧《培尔·金特》主人公培尔.金特走的是一条宗教救赎之路,是宗教道善力量与反宗教的罪恶力量的冲突之路,在他身上善最终战胜了恶,他最终得到了宗教救赎。其宗教救赎之路包括三个阶段:青年培尔——对宗教的向往与逃避、中年培尔——对宗教的放弃和重拾、老年培尔——皈依宗教得到救赎。易卜生的人性探索主题在此得到生动与具体的体现。这部在早期诗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中期社会问题剧和晚期象征主义戏剧创作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