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作者之死是解构主义文论的一个论题。对此人们讨论颇多,然而多局限于解构主义内部作具体分析。事实上,作者之死虽然是解构主义的论题,但是它的提出绝非偶然和突兀,它是近现代西方文论范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理性宇宙观的解体,作者中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作者之死”成为一种影响强大的思潮。但“作者之死”理论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一切作者都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型的,并且在论证方式上也存在问题。该理论自身也具有一位作者,且这位作者还充分地“表达”了他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当代文论。  相似文献   

3.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引发了文论界对文学传统的反思,作者的权威面临挑战,读者获得了新生,文本也从封闭走向开放。本文旨在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述罗兰·巴尔特提出“作者之死”的理论背景及其对作者、读者、文本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世界知名心身医学家池见犹次郎教授新作《东西方心身医综合论》的要点。作者认为应建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式;提出心身医学是沟通东西方医学的桥梁,它的非二元论哲学观点有合理的内核;作者着重研究了癌症自发性消散及失体感症的社会心理因素。这些研究成果及其观点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卫生改革也许是有补益的。  相似文献   

5.
作家的位置--西方文论中"作家"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方文论史的扼要历史回溯,指出作家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不是从来有自,它是浪漫主义运动高扬作家主体的产物。20世纪的新批评、结构———后结构主义文论对浪漫主义运动的这一"主体性"批评进行了深刻的反拨。新批评强烈反对传记式批评,认为这将导致"意图谬误"。罗兰·巴特提出了"作者已死",作家至高无上的地位遭到颠覆,语言上升为文学研究的主角。论文最后通过巴赫金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的"语言"改造,尝试在社会、历史、心理、符号的网络中给作家一个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对英美新批评文论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英美新批评文论的语言学——科学取向出发,阐述了新批评文学理论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的主要观点和对传统西方文论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反拨推动作用。以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走势为导向,对这派理论已有的评价以及实践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探究。以科学态度进行客观地评价,冷静地学习、借鉴新批评理论的合理内核,对新世纪拓展我们的理论视野,把握西方文论发展脉络,深入研究当代西方文论,海纳百川、多元共处,从而更新我们的思维模式,丰富我国文论建设,适当调整我们的批评定势,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西方文论史上,接受美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说三十年代以前的西方文化是以表现主义、心理分析派为代表的作者研究,四、五十年代前后的西方文论是以新批评、结构主义为代表的作品研究,那么最近二、三十年的读者研究无疑是以接受美学为代表的。全面评述接受美学的优长劣短,非本文之目的。这里,我们仅是借用接受美学的若干理论观点作参照,对中国古代诗论家王夫之的诗歌鉴赏理论作些思考和研究,或可对开拓王夫之研究的新途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汉末魏初时期文学所特有的"风骨"风格与古罗马时期所崇尚的"崇高"都体现了中西方人民对雄浑的阳刚之美的崇尚。他们时代接近,风格相仿,可谓是世界文学史上早期的"雄浑"二重奏。但是在追求雄浑的道路上,中国古代文论家远没有古代西方学者们的论述严谨缜密。由于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在描写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有差异,但是对文质合一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却高度一致。我们发现阳刚这种雄浑之美除了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所共同向往、追求的可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力量外,我们还找到了在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实证。这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探索中西文论的比较中加入二者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文论界对<毛诗·大序>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文论研究思想的转变和进展,我们的研究经历了简单以西方近代文艺思想图解、反思并深入挖掘建立理论根基以及国际化运动的影响三个时期.虽然西方现代学术体制对我们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影响,但不少学者仍试图开始摆脱简单用西方观点解释中国古代思想的窠臼,恢复传统中国文艺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现代文论在语言、意义观念上既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对比,能使我们对积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论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是文化的载体。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中国古代文论是"深情"的,与之相比,主客二分、主客二元对立观念影响下的西方文论则显得较为客观,较为"无情"。这种"深情"和"无情"对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善与真的不同,二是情与理的差异,三是文学与哲学的区别。中西文论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旨在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求同存异,促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从而使中国文论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2.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已出现了五次大转向:人学转向、神学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论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论已从19世纪中叶的"文学理论"演变成为20世纪中叶的"批评理论",进而在本世纪初蜕变成为"品评天下"的"理论",出现了高度哲学化和去文学化的倾向。西方文论的历史蜕变是西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建设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时,应吸取西方文论历史蜕变的经验教训,继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走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实验批评     
我们应以中国文化的主体优势来对待中国古文论话语的重建和古文论的现代转换.故此,首先要确信古文论在世界的地位,然后有针对性地接通与当代社会现实发展的内在联系,并融合西方现代文论话语的有效表达功能,再有效地进入当代批评.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以来,大量西方文论的引进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文学思想的混乱,传统文论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曾经被我们几次中断过的传统文论仍是当今文化之根本。面对新世纪,有必要在传统与现代的衡接上寻找、明确中国文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历史主义文论、形式主义文论还是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现象学、解释学文论,"文学何以成文学"的探询始终是百年西方文论演进的主题.在这种演进过程中,"文学"与"历史"之间内在张力一直存在.西方文本理论演进的背后,是西方哲学观点与思潮的深刻变革.从文本理由演进的轨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由柏拉图主义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转向的哲学演进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论有其独特的概念、范畴和命题,有其独特的运思和表达方式并自成理论形态,还保有现代价值和影响西方文论的东西,是孕育当代文论在更高水平上突破和发展的母体。中国古代文论要以自己的优势进入当代文论要以自己的优势进入当代文论须要进行现代转换,须要融入世界,此中至为关键的是对西方文论既要取其精华,又要摆脱其支配,另立新论,中国文论的现代化存在于中国文论家的持续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西方文论中的创作主体性问题.欧洲诗学传统精神是对创作主体加以消解.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论高扬作家主体,作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济慈以"消极感受力"、艾略特以"非个人化"理论对浪漫主义进行反驳,成为新批评的先声.苏珊·朗格以形式主义符号学来调和个人感情和社会公共感情之间的矛盾.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认为作者已"死".  相似文献   

18.
一种西方文论是否普遍正确 ,要看它能否同时解释东方 (包括中国 )的文学现象。本文作者根据诺思洛普·弗莱的一系列论述 ,尤其涉及他对我国文化、文学的评论 ,剖析了他的神话 -原型及一系列其它观点指出可以肯定之处 ,又提到一系列有待探索的问题 ;作者同时针对当今译介、沟通中西文论中存在的混乱的语言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西方当代理论界有一种极流行的观念:作家在文学活动中已不起作用,死亡了。罗兰·巴特的“作者死亡论”是这种观念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和解构巴特的《作者之死》中的主要观点集中反驳了这种“作者死亡论”。提出:只要文学存在,作家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20.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而又辉煌的过程。从西方悲剧的源头开始,简要考察西方悲剧理论的演变史,并顺及论述马列文论悲剧理论的成熟之所在和悲剧的美学特征,最后简单关照西方现代悲剧之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