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风骨"是其主脉之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诠释着对"风骨"的实践,且文论家们在总结"风骨"之时,更以它来指导后世的文学创作。初盛唐诗人于孜孜探索中形成了以"风骨"为核心的文学理论建构,此时期的诗歌便是"风骨"的完美体现。文章以"风骨"为主线,从"风骨"的释名与溯源,初盛唐的"风骨"理论,唐代诗坛的"风骨"表现三个方面系统地展示盛唐诗歌形成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
对<文心雕龙>的"风骨"论,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本文试从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去探讨,通过对阴阳五行与"风"、"骨"、"风骨"之关系的考察,力求揭示"风骨"内涵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3.
陶翰诗歌具有"多兴象"、"备风骨"、"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三个方面的特征。"兴象"的特点多存在于陶翰写景诗与部分赠别诗中,"风骨"的特点则主要体现在其边塞诗与其余的酬赠诗里,而其怀古诗等则兼备了"兴象"和"风骨"两方面的特征。作为唐人重要的诗学理想与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兴象"与"风骨"在陶诗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陶翰也以此入选《河岳英灵集》。通过对其文本的细读可以理解陶翰是那个时期"时代共同风格的才华洋溢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风骨论"是"龙学"研究的焦点,大致沿剖析式,阐发式,剖析阐发式三种思路展开。为更好地契合"风骨"论存在的语境,本文尝试借鉴现代模糊逻辑,以模糊式思路来阐释"风骨",将"风骨"范畴看作一个审美空间,进一步发掘"风骨"范畴美学意蕴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风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最早对"风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风骨"也从此成为文学理论中的主要概念."风骨"最早产生于汉魏时期的人物品评之中,在文学自觉之后逐渐运用于文学评论之中,它形成于魏晋,成熟于南朝."风"的来源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骨"则来源于对人的形体的评价,二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只有风骨完美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理论不仅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审美中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对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与审美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风骨"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蕴含着深远文化传统和当时社会风尚的关键词,由一个普泛性概念逐渐演变为美学范畴进而成为文学理论批评范畴,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风骨"是一种整体的美,向内与"气"贯通,向外则与"采"连缀,是对文学作品之情志蕴涵、体性特征与艺术及审美感染力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与"风骨"扣"气韵"等美学范畴相比,"风韵"的美学意义没有得到当今学人的足够重视."风韵"具有与"风骨"相呼应、相补充的美学意义,即柔丽含蓄,富有情感;同时,"风韵"对促进"气韵"美学意义的完善作出很大的贡献,使"气韵"成为兼具阳刚和阴柔之美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9.
吴军 《文教资料》2008,(25):4-5
<文心雕龙>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关系问题提出许多理论和见解.在文章的内容方面提出了"风骨"说,主张"风骨"与辞采的完美统一.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鏊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风骨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很难三言两语诠释清楚的概念,历代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本文立足<风骨>篇,认为刘勰"风…‘骨"均指语言而说,情感说或内容说是后人敷衍的结果,"风"是语言的简洁精要,"骨"是语言的质朴刚健,"风骨"是二者整合后对语言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初唐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这一说法不能成立。郭璞是东晋人,其《游仙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汉魏诗歌相近,其诗歌精神实质是坎壈自伤,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比兴寄托,抒情风格表现为激烈悲愤,这几个方面是对汉魏风骨继承与发展。《游仙诗》具备汉魏风骨特征。  相似文献   

12.
"情"本论是《文心雕龙》文论的重要内容,贯穿全书之始终。"不离辞情"、"文辞尽情"的"情"本论不仅来自于对文学本源问题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情感与文学构思、文学风格、文学风骨和文学发展等文学创作问题的关键论断。刘勰从文学构思、文学风格、文学风骨等多维度出发,形成了《文心雕龙》"情"本创作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风骨"是近年来学者研究最多的一个诗学名词,但大多着眼于它的含义,文章从它的情感依附体对其进行探讨,试图找出研究它的新视角.作者认为"悲情"是风骨精神得以显现的一个关键的情感基调,"悲情"是"风骨"精神的情感依附体.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悲情"的文化根源--儒家对刚强中正人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并没有确切地给出“风骨”的定义,而是从“风骨”与“风”、“骨”的关系,以及“风骨”与“气”、“力”、“采”的关系中阐明了“风骨”的特质。本文认为对“风骨”这样有鲜活生命力的古文论术语,不能简单地以逻辑归纳的方式去定义,只能对其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5.
殷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的"神来"之说是其论诗的最高要求。此要求具体体现为兴象、风骨、声律三个方面。《河岳英灵集》中那些兴象圆融,风骨骏爽,音律和谐之作正是殷"神来"理想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建安文学受到历代读者、论者的推重,皆以"建安风骨"标示建安文学的独特品格。它经历了"风骨"、"建安风力"、"汉魏风骨"、"建安风骨"的进程。由于论者生活时代不同,其审美理想、审美情趣不同,赋予它不同时代风格的内涵。这些概念,既有相近的内涵,也有各自的内容,呈现出多义性特点,明显地展示出论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的诗人.他在<修竹篇序>中提出的"风骨"、"兴寄"诗歌革新的理论主张,不仅抨击了"彩丽竞繁"的颓靡文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令莫传的"风骨"再传,使绝迹的"兴寄"再续,恢复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风骨论 ,有两种研究途径 :一是对风骨范畴的确切含义的探讨 ,二是对风骨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考察。在《文心雕龙》一书中 ,《程器》与《风骨》论世论文 ,一为社会批评一为文学批评 ,完整表达出作者贵器用、尚风骨的文学审美态度。刘勰的社会批评思想深刻影响着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可以说《程器》是社会批评中的风骨论 ,《风骨》则是文学批评中的程器说。由《程器》观《风骨》 ,涉及三个问题 :(1)文学批评是作者社会批评的行为方式 ,(2 )贵器用具体到文学准则即重风骨 ,(3)刘勰的文学观念体现了“尚北宗南”、重铸时代新风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风骨论”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风骨”内涵的理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风骨和文采”三个方面探讨“风骨”内涵,归纳出“风骨”是浑然一体的美学范畴,是一种由郁勃亢进的生命力与主观志气激发出的文章力度和刚健风貌。正如童庆炳先生所提出的,它是文章的内质美呈现,是刘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唐代文学家张说71篇碑铭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其风骨美学特色比较突出。本文基于刘勰风骨论说的文本,界定了风骨美的前提与内涵,进而分析张说的碑铭文中突出的风骨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