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务英语时文涉及面广、语言形式多样,是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隐喻的认知功能也愈发受人们重视,诸多专家学者从认知的视角来研究英语文学隐喻的翻译,但鲜有学者尝试从认知的视角来研究商务英语时文的隐喻及其翻译。研读《高级商务英语阅读》中42篇商务英语时文,发现商务英语时文蕴含丰富的隐喻,其特点为系统性、生成力强、不可穷尽性和语境依赖性。商务英语时文的隐喻翻译活动包括对源语的理解和目的语的表达。源语的理解要求译者结合语境,厘清本体和喻体,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目的语的表达应尽量忠实原文,通达晓畅,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保留喻体、舍喻体译喻意和转换喻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隐喻在语言中广泛存在。笔者根据On Waiting一书的翻译实践,指出隐喻翻译在哲学作品翻译中的突出地位,引入隐喻及相关翻译理论,结合英汉语言的特点与差异,从句子这一意义单位入手,利用钱钟书隐喻的两柄多边理论,从原著有关等待的隐喻中选取三种类比隐喻,探讨句子隐喻的翻译方法。进而指出不同民族大量隐喻的文化重合现象,翻译时应保留原形象以直观重现本、喻体间的关联,并尊重译入语特点实现译作的流畅性、趣味性、可读性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围绕对等映射、转换喻体、结合喻底和只译喻义四种翻译策略,对《围城》典故性成语英译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如何将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典故性成语翻译为英语。分析发现,若保留源语隐喻不影响译文读者从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则采用对等映射;若保留导致译文读者无法实现从来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则要么采用结合喻底以传播中国文化或达到某种文学效果,要么采用转换喻体或只译喻义使译文读者快速理解其意。  相似文献   

4.
张雪丽  代月梅 《海外英语》2012,(23):165-166
为了让译者能够对文学语言中的喻体意象进行恰当地转换,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了文学作品中喻体意象传递的策略,以小说《围城》为例,发现小说翻译中多采用保留喻体意象的策略,尽可能地保持源语文化特征。分析表明,保留喻体意象,是实现文化交流,准确地传递汉语作者思想的最佳途径,也是隐喻翻译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保留喻体意象不仅保留了汉语中隐喻的特征,而且还易于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激发英语读者对汉语作品的想象和理解。因此,文学翻译中,汉英隐喻转换时应以保留喻体意象为主。  相似文献   

5.
隐喻主要由本体和喻体两大要素组成,本体与喻体、喻底有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只出现一部分。要将源语中的隐喻准确、完整、形象地翻译出来,译者必须充分结合上下文灵活应变,并结合中西文化背景差异,灵活运用汉语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6.
隐喻可以表达态度,或抒发情感或判断品性或鉴赏事物。评价理论认为隐喻式的体现属于态度意义体现方式中的激引。隐喻实例分析表明可以依据隐喻中是否含有评价性词汇将激引式体现继续分为显性激引和隐性激引两种。同时,根据评价词汇在隐喻中的位置,可以将显性激引分为本体式、喻体式、喻底式和框架式显性激引;根据隐喻中喻体辞态度意义的明晰程度将隐性激引分为暗态式和中性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质量会影响其意境传达,进而影响译作对外宣传的效果。本文从概念隐喻在整个语篇中是否依赖语境的视角,将概念隐喻分为语境独立型隐喻和语境依赖型隐喻,并从隐喻始源域的“多元性”视域对概念隐喻的日译进行分析,认为研究诗词中概念隐喻的日译可以促进译入语读者对原诗词的意境理解,更好地传达原诗词意境。  相似文献   

8.
由于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翻译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在借鉴前人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概念隐喻中的文化因素,并摘取《红楼梦》中几个典型隐喻的翻译为例,重点剖析了概念隐喻翻译的三种策略:直译即保留原语中的喻体;意译即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进行喻体转换;文化喻体直译并增加内涵解译.  相似文献   

9.
根据"跨域映射"理论,成功的隐喻翻译是将原文中喻体知识结构映射到目的语中,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与源语读者对该隐喻产生相同的文化体验.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视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强调译语与源语的功能的一致,正好符合隐喻翻译的内在要求,可被用来指导隐喻翻译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修辞手法常被应用于食品广告语之中,以增加广告语的吸引力。隐喻在食品广告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如联想功能、拉近距离功能和劝说功能。为了保留原英文广告语的商业价值,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隐喻在源语或目的语中是否具有相似的含义来决定选择何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苗苗 《海外英语》2016,(15):120-121
《三十六计》中采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内涵深刻,妙趣横生,但是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难题。以孙海晨译本为例,该译本中多采用直译的手法,翻译出隐喻中的喻体。但是,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由于中西方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有些计谋采取直译的手法无法让西方读者真正领会喻体背后的本体和计谋真正的内涵。因此,在翻译《三十六计》时,译者应充分考虑读者的背景知识、思维方式等,适当地增译,以在目标语言中达到和源语言近似的对等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唐诗三百首的译者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在进行隐喻文本的翻译时往往具有解喻者和施喻者双重身份。前者是指,译者在接触源语文本的隐喻时,需要经过自身经验映射和隐喻主体自洽这两个过程,对隐喻进行解读;后者是指,译者将原文隐喻译入目的语之时还需要经过施喻主体自洽,并且从目的语读者作为解喻者的角度出发,使译入的隐喻能够契合读者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要求译者避免将文本归化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形式,而是采用异化的手段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保留下来。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采用了能够保留异国情调的异化或“陌生化”翻译手段,从而使译入语读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者说译本通过延长审美时间和增加感觉难度而增强了读者的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中化习见为新奇。  相似文献   

14.
徐亚芳 《文教资料》2014,(31):125-127
1984年郑颐寿先生发表的《关于比喻的四要素》中提出比喻有四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滕吉海和文斌先生同年也正式提出构成比喻有五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和延体。相似点即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征。所谓“延体”就是本体和喻体相比之后,从喻体中延展出来的表述本体情况的词语。它的语法特点多是动词性的,也有形容词性的。相似点和延体都有隐现情况,若二者出现,它们的位置将于“A像B一样C”结构的C处。本论文将基于自建的小型认知语料库的数据,并采用spss20对有关C处出现的相似点或延体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分析。这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比喻的构成,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语言偏离常规,造成语言前景的角度分析《卖花女》中语言前景的辨识和翻译,指出翻译是否保留前景化主要取决于语言前景是否关系文章主题及译入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6.
李世琴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77-79,97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通过对英汉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发现,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有:直接对应策略、转换喻体的归化策略、保留喻体的异化策略和舍弃喻体保留喻义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17.
在隐喻翻译中,喻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可以用转化喻体形象、在目标语言中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将隐喻变为明喻、对所翻译的喻体形象进行加注、略去喻体形象、添加喻体形象等方法进行隐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延伸隐喻是英语中很常见的连续用喻,它往往具有一个中心喻体,并由一个或几个与中心喻体密切相关的延伸喻体组成共同描绘本体.作为一种语篇策略,它主要应用于句组、段落,甚至语篇等超语句层次上.本文结合高级英语中出现的延伸隐喻进行了对其概念理解的初步探讨,并进一步阐明延喻可以在语篇中形成系统的词汇衔接网络,并以此增强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9.
严蓉  李萍 《考试周刊》2009,(30):42-43
理解隐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及喻义是隐喻翻译的着手点。本文在Newmark对于隐喻的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各类隐喻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别隐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双重要求下译者到底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从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中,可发现译者要结合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是实现文学作品修辞翻译再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