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寓言》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籍外论之。""籍",即"借",郭象说:"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庄子》洋洋"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其实早在《墨子》中就已见寓言这种文体,甚至可以追溯得更早。寓言体,虽不是庄子首创,但《庄子》却是这一时期,这一文体成就的  相似文献   

2.
学界在讨论《庄子》文章风格的形成时,往往偏重于庄子生活的地域范围。其实,强调《庄子》的地域特色看似在"知人论世",但又把"知人论世"理解得过于狭窄,即只注重庄子个体的成长过程,而忽视了整个战国知识界的互动影响。庄子的姓氏、籍贯并不能判定庄子之学是"楚学"或者"宋学"。《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郭店简《语丛四》与《庄子》相近、相似的段落说明,《庄子》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广阔而深厚的话语资源。《逍遥游》中"鲲鹏寓言"的结构特征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庄子对战国社会流行故事的吸纳、改编、提升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庄子》传播的快速期与高峰期,出现了一大批《庄子》注本,《庄子》序跋也大量问世。明代《庄子》序跋在文学方面既有书序文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序跋文学以论为主,兼有多种样式,不止写人,也擅于状物。文体方面,骈散结合,文辞繁富。明代《庄子》序跋在深化老庄内涵、揭橥《内篇》精义等方面,在庄学阐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世研究《庄子》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4.
《序志》篇作为《文心雕龙》之"总序",是作者自述志趣并总结全书之关键。从"赞"的本义来看,它最初产生于对事物的赞美感叹,后来这种文体的主要功能是辅助说明文义。《序志》篇赞文作为全书的纲领性篇章,是《文心雕龙》之精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能体现魏晋玄学思想的《庄子》郭象注为参考,逐层细致、深入地探索了该篇赞文与《庄子》思想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5.
《庄子》“三言”中的“寓言”“重言”主要以文体的形式存在,而“卮言”的样态则相对较复杂,大体呈现三种面相:“卮言”首先作为一种言说姿态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卮言”主要继承“优语”传统,俳优言说通常呈现谐隐滑稽的特征,最终使《庄子》文本弥漫“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次,《庄子》“寓言”“重言”呈现“藉外论之”的文体特征,而作为文体意义上的“卮言”则承继“合语”的言说特征,表现为对“道”的直接言说,具体指《庄子》中那些直接论述性的文本;最后,《庄子》借鉴俳优散漫言说的方式,赋予“卮言”独特的文本结构功能,从而形成《庄子》文本“曼衍”的特色。然而,《庄子》“卮言”的三种样态之间并不是彼此隔离的,而是呈现一种相生相融的关系,它们大抵生成于“合语”“优语”之传统。  相似文献   

6.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首次出现了"志怪"一词,但不是指一种文体,更不是小说概念,只不过后世把记录怪异内容的小说称为志怪,志怪小说便由此而来。志怪小说形成的标志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的出现,但其真正的源头大  相似文献   

7.
陶慧 《文教资料》2012,(27):11-14
北宋"旷世而不一遇"的文学大家苏轼对《庄子》推崇备至,在文学创作方面,除了诗文深得《庄子》旨趣之外,其词的创作亦受到了《庄子》极深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除了体现在《庄子》对苏词的思想境界与创作观念的间接渗透之外,同时也更为明显的体现于苏词对《庄子》典故及意象的直接化用上。本文拟从苏轼词中所引用的《庄子》典故及意象入手,从这一相对较为直观的方面论述《庄子》对于苏词的内容及艺术境界的影响,并进而分析苏词对于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和《庄子》文本,论证了"三言"中的"重言"、"寓言"是一种文学样式,相当于今天的寓言文学艺术;"卮言"则指庄子寓言文学"无心"、自然的艺术风格,它们之间是文体和艺术特征的关系,从而证明了主张"三言"是三种表现手法观点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庄子》一书多以寓言联体形式构成散体论说文。论文通过对《庄子·内篇》中寓言的分析思考。以阐释其美学追求。庄子通过寓言这种文体调和了言与意的矛盾关系,同时寓言中产生的众多审美意象使得作品内涵丰富深刻。无论是语言还是意象都体现了庄子对自然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以《庄子》寓言为中心,反思学术界对先秦“寓言小说”的追认,试图廓清以西方文艺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时在本体观念和文体两方面产生的误读,并指出《庄子》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更多出于中国本土小说观和子史观下的自身驱动。因此,考察《庄子》或《庄子》寓言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应重点在中国古代学术理念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以《庄子》寓言为中心,反思学术界对先秦“寓言小说”的追认,试图廓清以西方文艺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时在本体观念和文体两方面产生的误读,并指出《庄子》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更多出于中国本土小说观和子史观下的自身驱动。因此,考察《庄子》或《庄子》寓言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应重点在中国古代学术理念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受庄子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哲学上,它在文学上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也是全面而深刻的。它由《庄子》"至乐无乐"观点出发,阐发了"至情无情,无情大情"的创作主旨。在结构上,同样受《庄子》"始卒若环"递进循环论的影响,构造了大循环下匡套无数小循环的双重循环结构。艺术手法上的借鉴更多,尤其以梦境的营造为代表,庄子是梦象文学的创始人,《红楼梦》则以色彩斑斓,意味悠长的梦境,将梦象文学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与庄子有深刻的渊源。这种渊源不仅表现在王国维在其文章中直接袭用《庄子》的语言以成其文化肌理,还表现在其诗词经常化用《庄子》语汇所呈现出的庄子式的"逍遥"理想,而庄子"无用之用"的观念也在王国维这里滋生了价值评判功能,为其建构现代学理提供了借鉴。这些事实上的关系乃是庄子在王国维这里切入现代文化语境,参与现代文化建设之的据。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文学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独特的文体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郭象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弟子记录的。姜亮夫先生说:“《庄子》内篇大体也可算经嘛,而曰内,外,则经、传二词,直是汉儒的说书体例。”又说:“《庄子》的内七篇是主干,外篇就相当于《卜居》、《渔父》。”姜先生说出了《庄子》一书的体例。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虽然展开了辩论,直起直落,还残存语录体的痕迹,还没有形成专题论文。《庄子》是专题论文,主题明确,思想集中。篇章完整,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语言组织精而工。专题论文的形成,这是文学语言在表现形式上的进步。文章标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文章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论语》、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对《庄子》的研究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研究著作.其中,“古史辨”派对《庄子》的研究秉承了该派辨伪的特点.文章把“古史辨”派的《庄子》研究分为《庄子》的辨伪、庄子的考辨以及《庄子》中的老子与孔子三类,并以此来分析“古史辨”派的《庄子》研究.  相似文献   

16.
《庄子》描绘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对于女性的塑造,《庄子》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庄子》作者对女性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本文试图探讨《庄子》中的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探索《庄子》对这些女性的特殊态度和情感。  相似文献   

17.
刘辰翁《南华真经点校》与以往众多解庄者以注疏的形式阐发《庄子》义理有很大的不同,他采用了随手批注的评点形式,记录其对庄子的评论,主要是是对庄子"诡奇"的表现手法、"画意"和"味"以及"真"进行了阐释。这些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庄子》的艺术魅力,也因此开了《庄子》评点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之"在《庄子·内篇》中频繁出现,所表达的作用与意义变化多端,是我们理解语句的难点之一,对"之"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正确理解《庄子·内篇》的语言及思想。本文对《庄子·内篇》中所出现的"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通过举例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庄子·内篇》中"之"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9.
曹植的《鹞雀赋》和出土的《神乌赋》相似。而他的《髑髅说》和庄子的“庄子见髑髅”也有相似之处,《神乌赋》和“庄子见髑髅”都有吸取民间文学的特点。而曹植所处的那个时代谐谑调侃之风盛行。总之,时代和个人的因素决定了曹植在吸取民间文学方面是自觉的。  相似文献   

20.
正1.个性语文教学,要把握文本的文体特点。本次上课的两位老师,文体感不够强。如《回声》是科普童话,文体特点是善于思考、富于想象,教学时对于"回声"的科普知识应点到为止,而着重思考、想象的驰骋。再如《飞船上的特殊来客》是科普说明文、略读课文,文体特点是语言准确,教学时应着重把握这一语言特点,让学生了解表格是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是语言表达准确性的一种概括性呈现。总之,教学时要注意体现文体特点的鲜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