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临终的前几年里,赞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参预了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自此以后七百余年迄于今,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从而以“谀韩”、“迎合”讥及辛弃疾者有之;把韩侂胄与辛弃疾比做泾渭分流,亟力为辛氏避讳、开脱者有之,此外,完全肯定韩侂胄和开禧北伐,认为韩、辛全然志同道合,进而彻底推倒历史旧案者亦有之。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以为,这是辛弃疾生平中的一件大事,应该弄清楚,给以正确的评价。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因而对辛有微词,显然是一种偏见。但把韩、辛二人的为人,说得截然不同或者完全一致,则又确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难令人信服。本文拟就开禧北伐的是非与韩、辛之异同试作分析,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主战文人,一生以北上抗金、恢复中原为理想。开禧北伐中,陆游赞成宋军北伐抗金,对主持北伐的权臣韩侂胄寄予了厚望,同时他对韩侂胄北伐也心存隐忧。这与陆游对当时的历史形势及韩侂胄与文人之关系的清醒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3.
此词作于宋宁宗开禧二年(1205)。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韩侂胄准备对金用兵,同时召回闲置几达20年之久的辛弃疾,先后任以浙东安扰使和镇江知府。在镇江任上,壮志未泯的辛弃疾积极从事战前准备,屡向当政者提出建议,又对韩一意孤行,轻敌冒进深感忧虑。不久,韩以为北伐的盖世功勋唾于可得,便不愿假手他人,捏造“好色贪财,淫刑聚敛”的罪名,使辛弃疾被劾落职。恢复中原无望,报国素志难酬,作者登上北固亭,怅望中原的破碎山河,不禁思绪万千,对古代英雄业绩的缅怀和对国事的深  相似文献   

4.
公元一二○三年,废黜退居二十年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路安抚使。这位名高望重的老将抗金意志不减当年。从救国大局出发,他一方面慎重地进行战前的准备工作,派人刺探敌人虚实、训练兵士、整顿军备;一方面要求宋宁宗做好精密的战略部署,把用兵重任交付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元老大臣”,在军事上排除狂率轻薄、虚浮夸诞的韩侂胄之流。韩侂胄是当朝宰相、宁宗的叔岳,他的北伐不过是为自己孚众望,树威信而捞取政治资本。韩党多是纨绔子弟,他们头脑发热,轻敌冒进;侥幸求逞,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因此稳扎稳打远见卓识的辛弃疾必定为其所不容。辛弃疾也明知不可与韩侂胄共事。他说:“侂胄岂能用稼轩立功名乎!”(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引)果然,第二年韩党终于找个借口,把他从军事重镇上撤下来,让他作个无足轻重的府  相似文献   

5.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名作。当时南宋偏安已久,文恬武嬉,战备荒弛,将帅乏人,韩侂胄骄恣轻敌,重用的又是虚有其表之流。词人来到镇江后,一面尽心尽力,为北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一面又为自己未被充分信任,不能驰骋疆场、施展将帅之才  相似文献   

6.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收录了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认为词的上片即景抒情,吟咏孙权与刘裕的英雄业绩,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与劝诫。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对韩侂胄等当权者轻敌冒进的担忧,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江北仍处在金人铁蹄之下,不要忘记收复故土。本文联系宋金对峙史实,发现“江北”属于南宋治下;认为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感慨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残酷现实,而非借以对韩侂胄讽喻和劝诫;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隐含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担忧,痛心南宋治下的民众淡漠了国仇家恨,苟且偷安,悲叹自己空怀一腔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7.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北顾楼,在镇江市北固山上。权臣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主张北伐。年迈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后调任镇江知府。辛弃疾认为,南宋要取得北伐胜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韩侂胄等人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对他不满,于是借故将他降官,之后索性调离镇江。调职前夕,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眺望江山,抚今追昔,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词。  相似文献   

8.
韩侂胄是一位被歪曲了的历史人物,历代史家对他或贬或褒,至今尚无定论。关于韩胃的评价,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完全否定,另一种是完全肯定,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带片面性,拙文拟就韩侂胄的评价略抒管见,不妥之处,恳请教正。一、关于庆元党禁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一1201),执政的韩侂胄集团对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集团发起攻击,斥之为“伪学逆党”,五十九人列名党籍。史称庆元党禁。庆元党禁是韩侂胄执政期间的主要政治活动之一,对这一事件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韩侂胄及其政治集团的性质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一二0五年,也就是辛弃疾去逝的前两年。当时词人已六十六岁。一二0六年,韩侂胄执政,他想通过北伐来树立个人威望,镇江知府。词人这时虽已年老体衰,但因是北伐金人,收复失地,所以,他积极筹划,奋勇当先,为北伐做准备。一天,他来到镇江北部的北固山上,登临北固亭,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词的上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到的山川楼阁,亭台轩榭,自然联想到了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词人…  相似文献   

10.
(四) 许多评论家、注释家认为辛弃疾的《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我们认为写于嘉泰四年(1204)知镇江府不久。词中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句,这句可以帮助我们考察这首词的写作年代:辛弃疾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的,从这一年到嘉泰四年,按中国记年习惯头尾恰好四十三年。把《怀古》的写作年代确定下来,有助我们对这首词真实思想的理解。辛弃疾就是这一年建议北伐的,韩侂胄就是这一年拜相的。  相似文献   

11.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技巧,在欣赏一些怀古诗作时,人们常将用典与怀古混为一谈。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社《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03页介绍道:“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那一层之外,全属用事。”浙江教育出版社《高中古代作品译注评赏》认为“这首词几乎通篇典故”。《唐宋词鉴赏辞典》也持相同观点。仔细辨析,品评者有将用典与怀古相混之嫌,下面试作一分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芯右丫玫男疗彩苊蚪?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作者登临京  相似文献   

12.
金箔二万九千二百五十片、金钱六十辫、马蹄金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两、瓜子金五斗、生金罗汉五百尊(各长二尺五寸)、金酒器六千七百三十两、钗钏金一百四十三片、金束带十二条…… 这是南宋安远军节度使苏师旦被抄家时搜出的“现金”,看上去煞是壮观.这哥们一辈子依附权臣韩侂胄.《四朝闻见录》说,当时他被当地郡守约谈,还以为朝廷要起用自己呢,直到被绑赴刑场,还念叨着:“太师(指韩侂胄)就这么忍心吗?”他不知道的是,那时候他的靠山、 “大老虎”韩侂胄已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古人名“韩侂胄”中的“侂”字的几种不同及错误写法加以辨析,分析解释了错误产生的原因,并阐明了其现代语音之所以被确定为tuo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史达祖曾作过权相韩侂胄的堂吏,后人评价时便认为他人品低下,进而贬低他的词品.清代关于史达祖的人品与词品的争辩,是当时社会思潮发展的结果,也说明史达祖其人其词对后世的影响之深.实际上,史达祖也是一个胸怀家国,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他的词作"清新闲婉"、"瑰奇警迈",颇受世人关注与好评.  相似文献   

15.
韩侂胄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侂胄字节夫,相州安阳(今属河南省)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死于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终年56岁。他在南宋中期的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韩侂胄其人,历来毁誉不一。毁之者将他痛斥为“奸臣”,同秦桧相提并论,如元朝官修《宋史》。誉之者把他盛赞为“英雄”,与岳飞同日而语,说什么“岳飞因抗金得胜而被谋害,韩侂胄因出兵失败而被暗杀,他们都是坚持抗敌遭受迫害而牺牲。”“英雄”与“奸臣”,“岳飞再世”与“秦桧第二”,差距实在太大,简直判若天渊。不过平心而论,两种评价各走极端,均有偏颇之嫌,并非公允之论。  相似文献   

16.
:开禧北伐是韩亻广乇胄为了恢复中原 ,复兴故宋 ,经充分准备而进行的军事行动 ,其失败原因在于战术不当 ,气候恶劣和吴曦降金等。强加在韩亻广乇胄头上的一些不实之词应予廓清  相似文献   

17.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66岁做江苏镇江知府时写的《南多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140—1207),山东济南人。在他出生前13年,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中原陷入敌手。宋南渡以后,朝廷置人民痛苦和民族危难于不顾,屈辱求和,苟安江左。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救国的政治主张,但长期不为朝廷重用。在写这首词前不久,宰相韩侘胄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了辛弃疾。他们起用辛弃疾,不过是想利用他的名望作北伐的旗帜而已。同年三月,辛弃疾被派到镇江任知府。辛弃疾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临镇江东北的北固亭,不禁感触连翩。  相似文献   

1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篇,写于一二○五年(宋宁宗开禧元年).当时作者任镇江知府,年已六十六岁.自从一一六二年辛弃疾南归之后,南宋和金之间一直保持着对峙局面。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安偷生、不图收复中原的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和焦虑。一二○二年,韩(?)胄(宋宁宗妻韩氏的叔父)凭外戚关系加太师,掌握了南宋朝政大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提高自己的威望,他图谋北伐,以便建立大功,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于是他一面  相似文献   

19.
"庆元党禁"时期的出版限禁是"绍熙内禅"后韩侂胄、赵汝愚因权力分配不均而导致矛盾激化的结果。反道学党为排斥异己,党同伐异,借"伪学逆党"之名,对道学人士和学说大肆禁止;道学人士遭到迫害,道学图书和学说遭到毁版查禁、焚烧和封杀,给文化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朱熹     
《中文自修》2012,(5):2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然皆是无实权之官职。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朱熹被革职。庆元六年(1200)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