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宾语作为语法研究中比较有特色的句式,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对双宾语中的给予类、取得类、等同类格式进行研究,并分析实指与虚指的情况,提出“吃了他三个苹果”作为双宾结构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以往研究中双宾语动词的分类是按照不同标准进行的,其稳定性或简洁性还有值得商榷之处。该研究结合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把汉语双宾语动词分成两个层次的类别:根据类典型理论,双宾语动词可以分为真双宾语动词和准双宾语动词;根据动作导致客体移动的方向,真双宾语动词可以分为左向和右向两类,并依此对英、汉双宾语动词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ILC-CORPUS)中级阶段语料为基础,将双宾句式分为三大类五小类,对其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双宾语句式小类的学习难度顺序:"V+代词(虚指)+O""V+给+O1+O2""V+O1+O2(给予类)""V+O1+O2(等同类)""V+O1+O2(取得类)"。通过与母语使用者的对比,发现留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给予类的双宾语句式,存在泛化的倾向。最后,将我们的统计和分析结果与教材的编写、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以期为汉语双宾语句式的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取得、消耗类动词构成的"S+V+NP1+NP2"是否是双宾语句,是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领属关系和层次分析角度来论证取得、消耗类双宾语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双宾语结构是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宾语可分为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和远宾语(或直接宾语)两类。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本文以《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双宾语结构的判断标准、双宾语动词的分类、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分析出《孟子》中有双宾语动词28个。  相似文献   

6.
"取得"类动词后的两个名词性成分是领属构造还是双宾语构造,是学界存在分歧的问题.本文从认知的角度结合语义和语用来分析汉语领属构造的结构规律,以此说明"取得"类动词后的两个名词性成分不是典型意义上的颁属关系,而是双宾语构造.  相似文献   

7.
双宾语结构是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宾语可分为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和远宾语(或直接宾语)两类.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本文以《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双宾语结构的判断标准、双宾语动词的分类、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分析出《孟子》中有双宾语动词28个.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国语》双宾语进行穷尽性的整理分析,提出双宾语鉴别的指导原则,即从语义关系出发,用语表形式控制;按照双宾语动词的语义类型及其与宾语的语义关系把《国语》双宾语划分为7类,包括给予义双宾语、使动义双宾语、为动义双宾语、称谓义双宾语、询问义双宾语、获得义双宾语和其他义双宾语;描述《国语》双宾语的近宾语和远宾语的4种情况;并结合现代汉语双宾语简要论述了双宾语古今演变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语言现象的丰富,语法研究的深入,双宾语的所指扩大了。一些原来与双宾语差别颇大的语法现象也被当作宾语了。怎样规范双宾语,使双宾语有个明确一致的标准,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一、双宾语的历史一般认为,双宾语中的一个动词支配关涉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根据距动词的远近,可以分为近宾语和远宾语,近宾语叫间接宾语,远宾语叫直接宾语。如吕叔湘、朱德熙先生认为:“两个宾语,一个动词有时候会有两个宾语,多半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例如:‘他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这是典范的双宾语的定义。例句也是典型的,成为…  相似文献   

10.
对于双宾语的范围问题,语言学界分支较大,今天的双宾语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而是可以同一类事物,或都指人,或都指物, 甚至可以是一对象;双宾语“动+名+名”的基本模式已被打破,直接宾语可以是谓词性的成分;有些双宾语之间实际存在着某种结构关系,而使得动词不能与近宾语搭配;能带双宾语的动词也不再只限于表示“教示、予夺”意义的动词,表示称呼、评价意义的动词也能带双宾语了等。这是对传统的双宾语范围的突皮。  相似文献   

11.
徐杰先生和陆俭明先生分别根据语义的同指关系和语义的指向问题论证了"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与"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双宾语结构.详细分析他们的论据,可以看出,在理论上和语言事实中都不能认定上述两个(类)句子是双宾语结构,因此,在语法研究中,对语言现象进行理论论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运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中"饮之酒"这样的结构,目前学界都认为是双宾语结构,但对其语义类型有不同的看法。潘秋平提出由动词"饮、食、佩"构成的双宾语结构的语义类型是"与格兼使动类",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饮""食"等二价动词,用作使动用法后,发生增价现象。既带受事宾语,又带使动宾语,构成使动双宾语结构,其语义类是表达致使义。当使动宾语属于[+有生]时,表达间接致使义,如"饮之酒"和"衣之偏衣";当使动宾语属于[-有生]时,表达直接致使义,如"枕之股"和"衣之王服"。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的双宾语,根据其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可以分为四类。一、给予式双宾语。即给某人以某物。这是一种标准的双宾语。教材中常见的动词有“予”、“赐”、“遗”、“授”等。同现代汉语一样,近宾语一般指人,远宾语一般指物。翻译时,一般用介词“把”提前远宾语,组把成字结构作状语,再译动词和近宾语。用公式表示即: 动词+近宾语+远宾语=  相似文献   

14.
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汉语出现了一类特殊宾语——使动宾语,因而使古汉语增加了一种特殊的双宾语,即使动双宾语。本文试图对使动双宾语这种目前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语法现象的存在、特点及识别问题,做粗浅的论述。双宾语是古今汉语中都存在的语法现象,不同的是古汉语中双宾语运用更为广泛复杂:它能出现在一些不表示给予、教示和称谓意义的动词之后,而且还有两类独特的双宾语,一类是为动双宾语(见南开《古代汉语读本》);另一类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使动双宾语。  相似文献   

15.
曾莉 《现代语文》2013,(4):127-130,2
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发现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中都有表"给予""告示"和"服务"义的双宾语句,其中"服务"义双宾语句在古汉语中主要表"为动"服务义,在现代英语中主要表"制作"服务义;而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表"获取"义的双宾语句在现代英语中却基本没有。从动词的及物性强度、介词与动词的语义重复这些角度可以解释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里的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王静丰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3):45-46,71
取得类双宾语句是现代汉语双宾语句中的一类。双宾语句看似简单,但是内部逻辑关系复杂。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见仁见智地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见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借鉴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主要是句法、语义层面,也涉及一部分语用),并结合配价理论对取得类双宾语句做出了细致、综合的分析,力求对其组成成分及结构关系进行客观的描写。  相似文献   

17.
双宾语句作为一种独立句式,在壮侗语中大量存在,但综观壮侗语研究,该句式尚未见专题成果。通过对壮侗语双宾语句句型、句法特征等的探讨,来揭示壮侗语双宾语句在语序、句法、韵律等方面的一些规律,并指出一些有待深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双宾语在英语中,有些及物动词后可以有两个宾语,一个指人,另一个指物,指人的叫间接宾语,指物的叫直接宾语,二者合称为双宾语,其句型为:主语 及物动词 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例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对"V+他+个+X"构式做了分析。该结构是一个不典型的双宾语构式,具有双宾语构式的基本特征和构式意义:能动的赋予某物"X",整个结构具有非现实性的特征。"他个"作为一个标记,可以使X部分具体化、整体化,具有体词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双宾语,英语中,有些及物动词可接两个宾语(双宾语),即指人的间接宾语和指物的直接宾语。常用句型为: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