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者致力于对《隐身人》的一系列研究,探讨贯穿全书的"身份探寻"这一永恒的主题,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叙事手法来阐明这一主体。本文剖析的是主人公在身份探寻的过程中,自欺之后由逐渐有自我意识到接受自我的一番自我醒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有着一贯的主题:逃离。通过逃离束缚自我的空间,女性探寻着真实的自我。空间批评视角观照下的女性生存空间与女性自我身份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女性在现实生存空间里自我的缺失导致其逃离,而逃离过程中内心空间的挣扎和觉醒又促使其回归,同时,创造性地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真实空间:在现实空间与理想空间之间双重栖居,发现了真实的自我。门罗通过女主人公们逃离、复归中自我空间的探寻,阐明了对"逃离"全新的看法:女性不应盲目逃离,而要坚忍地生存,要真实地生活。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4.
作者致力于对《隐身人》的一系列研究,探讨贯穿全书的"身份探寻"这一永恒的主题,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叙事手法来阐明这一主体。本文剖析的是主人公在身份探寻的过程中由于幻想破灭和意识到自己不为人所见所造成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5.
杨期存 《考试周刊》2010,(18):35-36
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描写了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经历种种波折以后.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爱丽丝蒙罗的短篇小说是文学界享誉盛名的。她的短篇小说大部分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其中她的写作视角主要是以女性为基点的。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来描述女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在作者的文章中,这些女性对自我身份感到缺失,对爱情、信仰充满了困惑,她们不断地去找寻属于自己的身份。而在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一种文化身份,一个"文化者"对自己身份的确定。读者从爱丽丝蒙罗的作品中读到了对女权的争取。而女性主义表明了一种文化身份,"自我"的形成和文化认同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7.
《逃离》是著名女作家艾莉丝·门罗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其同名小说集《逃离》之内的一个短篇小说。在这一作品之内,艾莉丝门罗塑造了卡拉这一人物形象,以其逃离—回归为线索,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敏感,揭示了现代女性在当前这一社会之内的生存状态,通过对"逃离"这一行为的诠释,探寻了以卡拉为代表的女性的生存意义,她们通过逃离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逃离之后所得到的精神的净化,通过回归的动作代表她们对理想的坚持与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许多评论者研究《酒徒》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和小说的"内在真实",这里则研究"酒徒"身份认同问题。认为:酒徒在一切都是商品、一切皆是谎言的世界中曾迷茫过、呐喊过却最终因自我身份无法确认而逃离,酒徒身份认同问题也无法解决,从而导致其陷入无根境地。  相似文献   

9.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陈染在自我的主体性空间里,体验着人类的存在状态,书写着女性的生存困境。她孤独,她去探寻。她一边探寻一边逃离,又一边解构,解构男权中心文化,也解构着自我;然而她拒绝外界,封闭自我的创作姿态,不仅使她无法在探寻中超越自我,反而逃向了无奈的认同。可见,女性独立人格的建构过程是相当复杂和艰巨的。  相似文献   

11.
<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更多地关注了现代女性的命运和生存困境.主人公安娜·伍尔夫在莱辛笔下描写出了"自由女性"的自由困境以及她们对自我身份建构的不屈探寻,指出了"自由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必须建立在男性和女性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其人其文存在明显的"逃离"意象,表现为小说中逃离和生存中逃离。小说中逃离主要指小说人物的逃离和小说叙事的逃离;而生存中逃离则着重从其自由撰稿人身份来考察对体制的逃离,边缘处沉默则是对中心的逃离。逃离的起点是无趣,逃离的终点是诗意。在诗意放逐的时代,王小波更显现其可贵性。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9,(4):101-107
奈保尔的《父子家书》有两个关注点,即他的印度想象和文化身份认同。他的印度想象具有片面、停滞、自我优越和负面的四个主要特征,这与他的文化身份认同相互影响,经历了一个从抗拒到探寻的过程。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呈现出三个时空维度,这三个时空维度分别是特立尼达、印度与英国,其中每一种文化身份都因为奈保尔的个体经历而时隐时现,或被漠视,或得重视,从这三维文化身份此消彼长的变动,可显出奈保尔自我身份的游移性与跨文化性。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在其经典作品《八月之光》中,以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探寻历程作为主线,探讨了在浓烈的种族主义与狂热的加尔文主义交织的美国南方社会中,无法证明自己身份的主人公乔的生存悖论。作者故意塑造一个身份模糊的乔,通过对他一生悲剧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在美国南方这样有着清晰种族界限的社会中,乔注定无法摆脱生存的悖论,也无法逃离命运的悲剧,从而塑造了一个当代的俄狄浦斯王。通过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文学处理,福克纳将他那嘲讽的手指向整个罪恶的种族制度,也对现代人文化身份的缺失有着前瞻性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逃离"是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在恋爱,婚姻和社交生活中处处显示出"逃离"的心理趋势。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和霍尼的女性心理学来分析,莉莉的"逃离"不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放逐,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姿态。通过一次次的"逃离",莉莉才能逃离男权世界,挣脱父权制对女性的束缚,寻找真正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最终到达精神自由的彼岸——真正的"精神共和国"。  相似文献   

16.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谭恩美的作品大多描述在美华裔女性在异国他乡进行自我探寻的旅程。而本小说探寻的核心是她们如何在母女关系冲突与和解中获得身份认同。小说中四组母女关系都与"镜中像"这一意象密切相关,显现了维系母女关系的四种不同纽带,母女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系可以超越年龄代沟及文化隔阂,最终达到精神上的一致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麦肯·戴德和吉他·贝恩斯两位黑人男性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在正确的镜像中寻找自我并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才能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18.
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主人公萨比娜个性丰盈、形象立体.一方面,萨比娜通过对"他者"的颠覆、对福柯式"圆形监狱"的逃离、对"媚俗"的反叛,执着追寻女性自我主体和本真灵魂;另一方面,她不断叛离、打破一切却又无所构建,最终成为了精神的流浪者.萨比娜的形象分析或可为现代读者探寻生命存在价值、追求人生幸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用巴特勒关于性别规范的理论结合后殖民女性主义的一些"身份"思想对主体建构的理论来分析安吉拉卡特《新夏娃受难记》一书中主人公艾弗林(夏娃)不断被边缘化而逃离城市的原因。巴特勒认为虽然人生来就有性别的生理基础,然而这生理基础并不是白板,并不是所谓的"自然",这"自然"也是社会规范所塑造的"社会性别"的体现,而主人公艾弗林(夏娃)正是一个无法被"自然化"的存在,他的生理基础被改变,他所在社会的主导权利也改变多次,因而导致他的"社会性别"与"身份"不得不多次建立,以及他内心关于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甚至对于性的概念被完全揉碎泯灭而重新建立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20.
以鲁迅《伤逝》中的子君与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卡拉这两个人物形象比较,她们的两次逃离,第一次逃离父母大家庭,第二次逃离婚姻的牢笼。比较她们逃离后面对同样的女性生存困境:经济困境、爱情困境、自我困境等。各自文本中的两个宠物(阿随与弗洛拉)也隐喻着女性由逃离走向回归这一逃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