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经多方努力终于和国民党及各民主党派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蒋介石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被迫的,他仍念念不忘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因此,从统一战线形成之日起,投降、分裂的危险就已存在。抗战刚开始,蒋介石为了笼络人心,不得不作出抗战的姿态,“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对于人民抗日运动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是在极其复杂的心态下作出并进行的,他要通过合作,达到溶共,用共,最终灭共之目的。蒋介石利用共产党之心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消除舆论压力,缓解国内矛盾;其二,利用共产党的力量打击日寇,借日寇之手消灭共产党,以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其三,获得苏联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面对中共、日本、蒋介石集团三种力量,为了山西的"存在",经过权衡利弊,阎锡山最终选择了联共抗日的道路.联共抗日是阎锡山抗战的一个特点,本文就其形成原因予以浅析.  相似文献   

4.
合作的力量     
12月12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69年前的今天,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历史上的“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经周恩来等人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斗争,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停战议和,联共抗日。“西安事变”促成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再次合作,从而凝聚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5.
<正>“七七”事变以后,中国抗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建立了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境一战线。在战略防御阶段,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战场完成了国军战役配合作战任务后。没有按照蒋介石的意愿与国军一道退往国统区。而是勇敢地挺进沦陷区,在敌后发动群众收复失地。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蒋介石便把政策重心由抗战初期的联共抗战转变为积极反共消极抗战,并于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误国政策。制定与颁发了一系反共文件,在国统区、游击区、沦陷区、解放区加紧进行反共活动。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期间,身为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与皖南事变的爆发究竟有什么关系?蒋介石是否有解决皖南新四军的预案?至今,学术界在研究皖南事变时,仍然存在分歧。详细考察蒋介石的档案资料可知,抗战进入1939年后,蒋介石对国内事务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处置中共问题。由于中共拒不接受蒋介石提出的"溶共"方针,武力解决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其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又把制裁新四军问题作为其抗战成败的关键。史实表明,从1939年初到皖南事变爆发前,随着蒋介石对中共态度的日趋恶化,加上苏俄的对华援助被其利用,蒋介石国民党便逐渐制定并实施了限制、局部"剿灭"新四军与全歼皖南新四军军部的周密预案。皖南事变这样就发生了。  相似文献   

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于蒋介石实行消灭异已的政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和国民党中央一直存在着矛盾、分裂和斗争,芦沟桥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抗战,国民党中央和各地实力派不得不在“共赴国难”的口号下结束对抗,合作御侮。然而蒋介石集团消灭异已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实力派抗日作用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对于抗日,蒋介石和毛泽东有着共识。蒋介石在1937年8月18日发表《敌人战略攻略的实况和我军抗战获胜的要道》一文,首先提出了持久战的概念:因为倭寇所恃的,是他们强横的兵力,我们就要以逸待劳,以巧制拙,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倭寇所有的,是他侵略的骄气,我们就要以实击虚,以静制动,拼死抗战,来挫折他的士气。他不能实现速战速决的企图,他就是失败,也就是我们的胜利。蒋介石此文,十分重要。他为中国抗战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他明确宣布:“敌之最高战略为速战速决,而我之最高战略为持久消耗。”蒋介石还指出:应该“举全国力量从事…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国。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张学良青年时代就萌发的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思想以及民族危机的加剧,唤起了张学良的爱国之心。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定,中共代表的劝诱疏导,坚定了张学良联共抗日的决心。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是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的根本对立.本文分析了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介绍了两种思想的实锐斗争,评价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的作用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傅作义,民主革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日本发动馒略中国的战争后,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发动了绥远抗战,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西安事变,时于蒋介石走上抗日的道路和第二次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作用。抗战期间,与共产党进行了真诚合作。解放战争后期,从国家与人民利益出发,接受了共产党的建议,使北平得到了和平解放。  相似文献   

12.
目前许多党史讲义和有关皖南事变的专著或论文,在谈到皖南事变发生前的国际形势问题时,几乎都认为当时德意日和英美等国际力量都在拉蒋介石,国际形势对蒋介石十分有利,所以蒋介石趁机制造了皖南事变。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事实上在皖南事变发生前夕,日本已经放弃了拉蒋的方针,当时的国际形势对蒋介石不是很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1941年,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但是,事变之后,国民党却遭受到了来自共产党的坚决抗议与反击、国民党以及国民政府中枢人士的强烈谴责、国际盟友的强烈反对、人民的愤怒与忧虑、日本以及汪伪的欢呼与军事进攻等国内外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承受了特大的政治风险和政治后果。也正因为上述因素,才使得蒋介石处境更加尴尬、孤立,希望尽快的解决皖南事变,才使得抗日统一战线得以维护,未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抗日救国,在西安兵谏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12月25日,张学良又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终身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张学良为何有如此一举,史学界众说纷纭。笔者也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一、张学良发动事变的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并没有加害于蒋的意图“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大好河山落于日人之手。张学良也夫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军阀地盘。对于家国沦丧,流落异乡的奇耻大辱,张学良是不能忘怀的。为了有朝一日能打回东北去,他把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在他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五十年前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民族危机十分严重关头,在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下,在我国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下,要求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接受中共的联合抗日主张,但蒋介石不仅加以拒绝,而且逼迫张、杨进攻红军。张、杨两将军出于爱国热忱,实行“兵谏”,逮捕与囚禁了蒋介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张、杨两将军及广大爱国人士的努力,蒋介石答应了联共抗日的要求,使事变获得和平解  相似文献   

16.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制造的一次大规模的局部内战。它严重破坏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业。这次事变之所以未酿成全面内战,是国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美国的反对和干预是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在以往关于皖南事变的论著中,虽有论及,但语焉不详。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试作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后,以国共合作抗日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政策经历了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七七”事变到武汉陷落期间 ,中国军队在各抗日战场进行了英勇抵抗。和“七七”事变前及武汉陷落后相比 ,国民政府的表现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七七”事变爆发后 ,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和国内的抗日浪潮 ,国民政府及民族主义情结浓厚的蒋介石不得不改变其前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抗日。而武汉陷落后 ,日本消灭中国的危险暂时消除 ,国内的抗日反蒋运动也因战争而平静下来。但共产党军队的壮大重新给国民政府造成威胁 ,其行为走向反动也就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9.
<正> 杨虎城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我国著名的爱国将军。他领导的十七路军与张学良将军领导的东北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挽救民族危机,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联共抗日、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他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扭转了时局,把中国由内战推向了抗战的道路,为中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20.
从一二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妥协退让转变为抗日。同样是淞沪抗战,为什么蒋介石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