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仲舒论孝     
周蜜 《华夏文化》2009,(4):18-20
董仲舒以春秋文本为基础,以公羊学为背景,发挥孝的思想,继承以往先秦诸子思想,对汉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孝观念不仅体现了儒家对父子伦理的关注,也可以看出董仲舒的世界观和人性论观点。  相似文献   

2.
宋明理学是一门严谨的思辨性很强的理论体系,二程、朱熹等大师把孔子《春秋》经和《春秋公羊传》所首倡的微言大义尤其是“大一统”,“尊王攘夷”,“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等命题范畴,与孟子的义利观、仁政观,董仲舒的“奉天法  相似文献   

3.
汉初是尚黄老的,思想较为宽松。汉武帝时期定儒术于一尊之后,思想领域统制的色彩便浓厚起来了。而关键所在,是儒学成为官学,与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政治权力的性质。定儒学于一尊,在汉王朝的发展和在思想史上的是非得失,可研究者尚多,暂且勿论。这里涉及的只是它对于士人思想的影响。董仲舒当年上天人三策时,对于定儒术于一尊的目的已经说得很清楚: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汉初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才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则认为,汉初儒学已发挥了统治和主导作用。首先,儒学提出的“文武并用”、无为政治、礼制建设等统治策略,比黄老之学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回答了时代课题;其次,汉初的文化、政治、法律政策以及有关制度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原则;第三,汉初社会已经出现了传习、尊崇儒学的风尚,儒学的基本规范和价值标准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的“家庭革命”周益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基本的经济单位。它既是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又是维系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家族制度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对封建家庭制度的批评,直到戊戌起维新时期,才在思想界开了先例。维新派...  相似文献   

6.
《性自命出》与《乐记》是反映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其中《性自命出》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的儒家文献,“郭店一号楚墓竹简儒书各篇,与今存传世文献相比,在思想、内容、文字上,与《礼记》最为接近”(陈来:《史料困境的突破与儒家系谱的重建---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研究》,收入氏著《简帛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页)。而《乐记》也正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所以二者在思想上的交集可以更加丰富地反映当时儒家思想的面貌。本文拟以两篇历史文献为基础,探讨先秦时期儒家的乐教思想。  相似文献   

7.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礼俗思想作为儒家社会思想的模板,曾在中国人思想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儒家礼俗思想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挑战。理论上,民国学者以反对封建等级专制为目标,从礼与专制制度的关系出发对儒家礼教进行批判;运用考古学、社会学手段对礼籍、礼器的考证,否定了儒家思想的神圣性;实践中,兵连祸结下民不聊生,旧日“乡土中国”中的人们不得不背乡离井,礼仪的展示空间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8.
目前,亚洲正经历着一场金融危机。在探索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时,有人把文化因素尖锐地提了出来,并且归罪于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亚洲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就不能不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反思。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也许人们清楚地记得,在东亚崛起以前,西方学者曾把“儒家文明”批评得一无是处,认为它既是封建帝制的可耻护符,又是小农社会的愚昧象征;而随着东亚经济的腾飞,某些西方学者却赞扬东亚的“儒家文明”,誉之为无可匹敌的文化动力。曾几何时,东亚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又有人…  相似文献   

9.
《公羊传》开宗明义提出“大一统”之说,这种学说在该书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虽然在民族问题上表达了“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标准则是文明和道德进化的程度而不是种族,并且“诸夏”与“夷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句话说,《公羊传》的“大一统”与“夷夏之辨”是一体的。但是经过宋、明士大夫以及清初反清士人的宣扬,“夷狄”与“诸夏”的界限被绝对化了,加上康、雍、乾三朝对“夷夏之辨”说的压制,“夷夏之辨”成为一种取消清政府合法性的学说。清代今文学者从庄存与、刘逢禄到龚自珍都对“夷夏之辨”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论证“大一统”与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10.
刘氏客家家族组织实行以“房”为基础的族内民主制,通过将族规在官府立案取得合法的管理权,以培植风水、惩治违规违法的族人、干预族内不动产售卖、组织春秋祭祀和节庆娱乐、救济孤贫等手段,协助地方政府对族人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使家族组织成为封建专制国家坚实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从1979年开始研究董仲舒,到现在三十多年了。我有一些体会与感想。现将其中最主要的列出,请方家指正。一汉代新儒家秦代对儒学采取的是焚书坑儒政策,几十年后的汉朝实行独尊儒术政策。这个大变局,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转折。对于儒学的态度,统治者(秦始皇与汉武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除了形势变化(从战乱到稳定)和统治者个人因素之外,我以为还有儒家与儒学的变化。哪个儒家能够看清形势,根据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统治者的需要,作出自己的努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就可能成功立业,名垂  相似文献   

12.
代兴 《寻根》2012,(1):20-2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世界尊为人类历史上“四大圣哲”之一。他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具有跨时代进步意义的“仁政”学说、富民主张、教育思想等,同时在军事方面的论说也深刻、独到,倡导治军用兵的“礼治观”“民本观”“战争观”“武艺观”和“大一统观”,时至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晚清时期,由于持续战乱,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焚烧大量儒家经典,使得传统出版业和藏书业遭到极大破坏,传统文化事业受到剧烈冲击,对晚清政府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统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清廷亟需恢复封建文化秩序,加强思想控制,重树统治权威。因此,各地督抚纷纷奏请设置书局刊刻书籍,振兴地方文教事业,推广和传播传统文化。同时,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积极主张"中体西用",并努力使这一主张在出版上得以体现。在此背景下,同治三年(18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几个问题徐麟一、命题的由来及其涵义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武帝三次诏制提出了三个重大问题(见《汉书·董仲舒传》),其大意分别是:1、五帝三王之道,据说是他们通过改制作乐来为后世帝王所继承的,但它在夏禹...  相似文献   

15.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16.
犀(牛)樽、象樽,是祭孔礼器,用以盛酒。孔子,儒学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在言论自由、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他周游列国,宣传“仁爱”,提倡“忠恕”,主张“德治”,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到了西汉武帝时,当时任江都相的董仲舒向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武帝采纳后付诸施行。这就是历史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时候起,孔子的学说,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化的正统,精神明的规范。孔子被尊为圣人。于是,便在他的家乡曲阜大兴土木,建盖孔庙,塑造孔子像,勒石歌其功颂其德,以供人们祭奠拜谒。历史的长河流淌到了唐朝开元二十七  相似文献   

17.
“西道孔子”扬雄的大一统观与儒风在巴蜀的流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的化认同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本通过对扬雄的大一统观及其哲学基础以及儒风在巴蜀的流布的研究,阐述巴蜀化在秦汉时期融入中华大一统化的同一性进程和差异性进程,说明不同地域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在统一体中的交流融汇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共同体的主要特征。作认为扬雄是孔子思想在汉代传承的集大成。扬雄以中和精神为内核的关于“三”的创见,是大一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汉化统一进程在思维方式变革上的集中反映。它对巴蜀儒风的流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巴蜀成为“其学比于齐鲁”的一个全国性化重心。  相似文献   

18.
舒婷 《华夏文化》2013,(4):21-25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创者,在他统治中国的时期内,中国历史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景象,作为一个来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忽必烈在他还是藩王时便想“大有为于天下”,在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汉文化方面比其他蒙古贵族表现出更加积极和开明的态度。1217年,忽必烈废除蒙古国号,取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大元。与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如果说成吉思汗以军事征服震撼世界,忽必烈则以文治著称天下,虽然他没有创造出如盛唐时期的“开元盛世”般的辉煌,但他能把一个疆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也算是颇不容易了。  相似文献   

19.
本对汉初陆贾的“无为”论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陆贾“无为”论是在总结秦亡教训上的一种以道入儒的思想学说,其基本内容是以儒学“仁”、“礼”为纲,以道家为表,儒学为里;“无为”为用,“仁治”为体,而融合儒道两家,将儒家“仁义”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本还研究了陆贾“无为”思想的孟、苟思想的渊源及对汉代大一统政治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建中  胡凡 《中国文化》2004,(21):58-68
在中华儒教文化传统中,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道观占有重要地位。天是封建帝王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它要求统治者要尊天爱民,要相信上天之仁爱人君、天道之赏善罚恶,相信上天以灾异谴告君主,及时修省弥灾以顺应天命,由此而形成历代封建帝王在自然灾害面前喘惴下安、闻灾而有惧心,及时检查自己、调整统治政策以回应上天警告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