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运渠  张振龙 《收藏》2001,(1):55-55
南唐开元通宝,为五代南唐李瑕时所铸,徐铉篆币文。陶岳《货泉录》载:“韩熙载上疏,请以铁为钱,其钱之大小一如唐开元通宝,文亦如之,徐铉篆其文”。今仅见铜钱。徐铉所篆币文,婉转流丽,清秀古雅,文质彬彬,与秦刻石浑穆之气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
合肥 《收藏》2007,(2):113-113
2000年10月有,安徽寿县出土一批唐朝“开元通宝”钱,从中发现一枚厚重大型“五金”钱,品相绝佳。钱径2.31厘米,重5.1克(见图)。“五金”厚重大钱,民国时期的《泉币》期刊上载有罗伯照先生旧藏及评述:“其钱厚大,俱内外郭,外轮阔缘,背郭多错起爆,五字收缩,似直百五铢,唯其上下横画,出接内外轮。就形制论,似出六朝末期。”  相似文献   

3.
黄明东 《收藏界》2010,(7):86-86
数年来,《收藏界》等杂志的钱币栏目曾陆续刊出、介绍过不少有关北宋“崇宁通宝”折十大钱的新版别新品种,如:“双点通”、“长尾通”等,给泉友、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激发了泉友们寻觅、研究“崇宁通宝”折十大钱版别的热情。笔者藏有一枚未见经传的“崇宁通宝”折十大钱奇异品——出头“通”,在《崇宁通宝分类图谱》《北宋崇宁钱币图谱》《北宋铜钱》《北宋钱币》等专业钱谱及有关专业刊物上均未见著录或刊载,实应为创见品。  相似文献   

4.
斡昌伦 《收藏》2001,(8):58-58
阅《收藏》2000年第12期载黑龙江呼兰“百花泉主”有关日本“庆应通宝”钱一文引起我的好奇,翻寻已被舍弃多年的“编外”藏品,有幸在其中觅得两枚,一枚与文中所附拓图之三相符,而另一枚背贰百者却难应对。为了满足“百花泉主”求索的愿望,现将二钱的拓图通过《收藏》刊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行“圣宋元宝”、“圣宋通宝”钱。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和小平型背“当伍”两种,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笔者珍藏着一枚“圣宋通宝”钱,径24毫米,穿5.5毫米,厚1.5毫米,重4.2克。小平光背“圣宋通宝”在查阅过的钱谱里只发现三种版式。笔者所藏这枚钱,同《历代古钱图说》第95页1033号“圣宋通宝”拓片文字两相比较,字体、风格、气韵颇为相似。后者字迹清晰,毫  相似文献   

6.
贵刊2005年第12期刊载叶柏光先生大作《行草书宣和通宝小平钱浅议》,笔者观看照片上的币文,颇有疑议。叶先生说“宣和通宝”是宋徽宗行草瘦金体,读者都能看出来,除了“和”字之外,其他三字皆不是瘦金体,虽然“和”字略  相似文献   

7.
《收藏界》2006年第3期第70页曾刊发了笔者所撰《金代古钱币之大珍——"皇统元宝"小平白铜钱赏析》一文,曾引起泉界的关注。无独有偶,今天笔者再向泉界朋友披露一枚堪称奇品的金代皇统朝的铸币,名日"皇统通宝"。从目前看,"皇统通宝"是近百年来泉界闻所未闻的金代皇统朝铸币的又一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池萍 《收藏界》2011,(3):76-77
是品“皇宋通宝”铜质精良,钱体厚重。穿孔与边道打磨干净,边缘带明显斜度,重5.2克。从特征上看应该是母钱无疑。此钱文字对比《北宋符合泉志》“皇宋通宝”铜钱版别,文字明硅偏大,“束通宗”三字与“皇宋通宝”铜钱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傅绍庆 《收藏界》2010,(12):86-87
在古钱币版别的常用术语中,"叠文"又称之为"摇头"。作为古钱币版别的一种,偶见披露于媒体及泉谱的有汉代"五铢"、北宋"崇宁"大钱等,而又以"崇宁通宝"最为泉友熟知。1999年版《北宋钱币》、2002年版《崇宁通宝分类图谱》、2006年版华光普先生的《中国古钱大集》乙卷等专业泉谱上都刊载了"崇宁通宝”叠文折十钱。  相似文献   

10.
誓戎 《收藏界》2010,(7):81-82
我的藏品中古币占的比例最大,古币虽小但它们在文物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一枚小小的古币可以折射出那个朝代的经济状况、冶炼技术、书法水准及人们的审美情趣等。我收藏的古币大约有千枚,主要是清朝币和宋朝币,其他朝代的币也有但数量小。这上千枚古币绝大部分是普品,珍品也有却只有那么两枚,是北宋的小平“崇宁通宝”和元代的小平银币“大朝通宝”,特别是小平银币“大朝通宝”值得向大家重点推荐。  相似文献   

11.
赵梓凯 《收藏》2009,(3):139-139
笔者有幸偶见“光绪通宝”宝源小平钱雕母一枚,颇费几多周折,得以归藏箧中。初得此泉时,只知其为新加坡回流之物,原为台湾陈忠纯、陈鸿禧父子旧藏,所著《清钱珍稀四百种》有载。为追本溯源之故,不经意间翻阅蔡养吾《衡门百泉续谱》一书,竞发现是泉尚存有颇多故事,今特撰拙文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2.
钟旭洲 《收藏》2010,(3):118-119
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1131~1162年)铸有“绍兴元、通宝”两种钱币,且有铜、铁质之分。在铜质行用钱中,“绍兴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其钱文旋读,书体篆、真成对,制作颇为精整。“绍兴通宝”亦分小平、折二、折三,钱文直读,书体则皆为真书。另外,谱录中又有“绍兴通宝”瘦金体旋读折五、折十型试样大钱存世。  相似文献   

13.
三体钱欣赏     
张业 《收藏》2006,(6):100-101
所谓三体钱,即一种铸币其钱文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书体。比如,《南唐史》说:“元宗铸唐国通宝,有篆隶真三体。”又,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太宗即位……亲书淳化元宝三体字以铸钱。”《古化杂咏》:“北宋唯淳化与至道钱各三体文”,“元丰、元符、绍圣、圣宋诸钱……易真行草而为篆隶行或篆真行耳”。  相似文献   

14.
刘冠成 《收藏界》2010,(2):90-90
在古泉界,将皇帝亲笔书写钱文的钱币,称为御书钱。北宋皇帝宋太宗及宋徽宗在位时,都发行过不少御书钱。南宋高宗赵构也发行过“绍兴通宝”御书钱。但是,“绍兴通宝”钱铸量较多,并非都是御书钱。  相似文献   

15.
陈瑞海 《收藏界》2010,(7):81-81
出于对贵刊的爱护,思来想去,还是写一下对本刊2010年第4期第92页《“康熙通宝”背上“卯”钱赏析》一文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葛天越 《收藏》2020,(5):44-47
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至皇祐六年(1039~1054年)铸行的"皇宋通宝"钱,是继"宋元通宝"后的第二种北宋国号钱。据《文献通考》载:"及改元宝元,仁宗特命以‘皇宋通宝’为文。"唐与昆《制钱通考》曰:"国朝钱文皆用元宝,而冠以年号,及改号‘宝元’,文曰‘宝元元宝’。诏学士议,因请改曰‘丰济元宝’,仁宗特命以‘皇宋通宝’为文。"  相似文献   

17.
李良 《收藏》2001,(7):61-61
总第98期《一枚罕见的“圣宋元宝”》刊登后,收到读者来信称“此钱我处泉友多有见到”。我随手翻阅资料,不禁摇头顿足,方知自己“大意失荆州”,仅根据作者寄来的附图,轻易表态,将常品行宋“圣宋元宝”混同“通宝手”版别。“圣宋元宝”常见品与“通宝手”版别的区别,虽然细微,但身价相差百倍,两者之不同乃属于初涉泉河A、B、C之类的常识。该文作者限于泉识,行文讹误本不为怪,而作为一名足涉泉河多年的栏目主持人,由于粗心,竞一时末看出破绽,对所附图片未与有关资料详细对照,贸然编发,还自以为是地加了一段按语,思之,实在令人汗颜。  相似文献   

18.
老董 《收藏界》2010,(1):67-68
“宣和通宝”小平篆书铁母,每年仅见拓片难睹真容。今得彩照,方显庐山真面,然无背图,真乃“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淳熙小平钱,南宋之珍泉也,今出数枚,颇可一观。  相似文献   

19.
关汉亨 《收藏》2001,(9):28-29
中华钱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代铸币的种类及其版别极为繁杂,仅各朝铸币中之珍稀名品,粗略估计亦有数百上千种之多。这些珍泉历经沧桑而流传不绝。其中不少在湮没多年后,于20世纪20至40年代再被发现,例如晋半小直刀、国宝金匮直万、大齐通宝、大泉五千、永乐通宝背三钱、九叠篆皇宋通宝、篆书建国通宝及淳化御赐精银等等。这些稀世珍钱,试问世间能有几回见?  相似文献   

20.
钟旭洲 《收藏》2010,(5):131-131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湖北罗田人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兵反元,同年十月称帝,建国号天完,定都蕲水,改元治平。1355年天完政权相继占领沔阳、襄阳、中兴、武昌几个重镇;翌年正月,迁都于汉阳,改元太平。1358年,徐寿辉改元天启,仿至正钱式样,铸行“天启通宝”钱,俗称“徐天启”,币值有小平、折二、折三几种。其钱文直读,光背,除真书外,折二钱又有篆书对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