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代表作。人们在研究、探讨《红楼梦》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时,都肯定了其中的诗词曲赋,乃至灯谜隐语在刻划人物、揭示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对小说中的楹联却未予以充分注意。笔者认为,具体  相似文献   

2.
刘洁  杨超 《语文知识》2011,(2):75-77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在语言修辞方面造诣很深,其回目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特点鲜明。研究《红楼梦》回目的修辞方法,可以对《红楼梦》的语言运用艺术有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读过《红楼梦》,值得惊叹的不仅是人物关系之复杂,小说情节之曲折,更让人赞叹的是曹雪芹创作之精妙。文学创作中对于隐语的使用从来就不少,但是可以像曹雪芹这样应用的如此得心应手者实在是为数不多,该文主要就《红楼梦》中谶谣——正册人物判词的运用加以举例分析,赏析并对比杨宪益、戴乃迭夫妇(Yang&Gladys)同霍克斯(Hawkes)译本就此谶谣翻译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脂砚斋是顺治的化名。贾政灯谜的谜底是砚台,而砚台是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和时辰的干支及其在卦气图中的爻位的隐语。迎春命名是根据《推背图》知识设计出来的顺治死日干支的隐语。"脂"、"脂研",是顺治死日和24岁生日的隐语。作品中的空空道人和僧道与脂砚斋是一个人即顺治。甲戌本中"甲戌"这个说法,其实是顺治出生的时辰甲戌时的隐语,是顺治其人的象征和指代符号。《红楼梦》中的许多批语都透漏了顺治其人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5.
比较,是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人物对比,是《红楼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几乎都是成对出现的。我们读《红楼梦》,要认识其中人物,通过对比来认识人物可以说是一条“终南捷径”。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予后代作家丰厚的滋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巨匠茅盾,深深接受了《红楼梦》的艺术熏陶,并在其传世名著《子夜》中,灵活地借鉴、运用了《红楼梦》的若干写作艺术手法.可贵的是,茅盾并非对《红楼梦》进行机械的照搬与模仿,而是将其创作经验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因此,两者在某些地方处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予后代作家丰厚的滋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巨匠茅盾,深深接受了《红楼梦》的艺术熏陶,并在其传世名著《子夜》中,灵活借鉴、运用了《红楼梦》的若干写作艺术手法.可贵的是,茅盾并非对《红楼梦》进行机械的照搬与模仿,而是将其创作经验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因此,两者在某些地方处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一、《子夜》对《红楼梦》结构艺术的借鉴《子夜》对《红楼梦》最重要的借鉴,是在小说的宏观结构方面.我们知道,《红楼梦》以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作为全书的艺术纲领.通过宝玉遇见警幻仙姑,翻阅“薄命司”中所陈图册,以及聆听仙女们演唱的“红楼梦”曲调,点出小说的主人公并暗示了他们的命运,勾勒了小说情节的基本发展趋势.因此,第五回对于全书来说讲,起着一种提纲挚领的作用.换言之,《红楼梦》通过某个中心情节,用一组相  相似文献   

8.
图谶,本是一种迷信传播物。《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图,河图也;谶,符命之书。谶,验也。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将古老的科学变为巫术,是秦汉时人一大发明。小说中借图谶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自古不乏其例。如《水浒传》一开头就用了邵雍和陈搏先生一些隐语以兆示后来政局之变化,并依此构造了情节。然而像小说《红楼梦》那样应用谶图、谶语、谶诗之多,其实是不多见的。《红楼梦》里的图谶,贯穿于整个小说情节中,尤其见缝插针地贯穿于小说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与《金瓶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伟大的著作。《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古典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这,既是就《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成就而言,也是就《红楼梦》与其它有关作品相比较而说的。并且,后边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写好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红楼梦》语言艺术的成功运用,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更具有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诗歌渗透于小说,形成诗意化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是最富于诗意的。诗意化小说的表现,诸如小说中大量诗词歌赋的存在,创造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以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等。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都表现得非常突出。但《红楼梦》诗意化最突出的表现,其他小说未能企及的地方却在于,一方面是《红楼梦》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另一方面,《红楼梦》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把小说诸元素都诗意化了,诗意化的叙事和故事以及诗意化的人物塑造是《红楼梦》非常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五、《红楼梦》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古典小说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写成的《红楼梦》,确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下面,就从结构、人物、语言三方面看看《红楼梦》作者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艺术手腕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  相似文献   

13.
《华章》2007,(9)
中国古典小说中常穿插运用诗词曲赋,或铺张渲染,或承上启下,这一艺术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红楼梦》二十七回中的《葬花吟》,文辞优美,手法娴熟,音韵铿锵,朗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巨著《子夜》的艺术渊源在哪里?在《红楼梦》。可是茅盾生前避而不谈《红楼梦》对自己创作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本文作者从宏观着眼,不仅说明《子夜》受了《红楼梦》的巨大影响,而且论证了受影响的原因,同时指出了《子夜》对《红楼梦》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足堪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相媲美。对比,是《红楼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除了人物描写,在对事件与环境的描写中对比手法也常常被运用。曹雪芹常通过一些事件及环境描写的对比,突现出贾府的盛衰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刘嘉伟 《天中学刊》2007,22(4):84-86
《红楼梦》是天机云锦般的长篇小说,子弟书是零琼碎玉式的北方曲艺文学。子弟书作家运用多种方式化长为短,对原著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子弟书使用"草蛇灰线"和"内视点"与客观交代结合等艺术技巧,在剪裁红楼故事的同时又顾及全局,赋予《红楼梦》以别样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7.
古典小说《红楼梦》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质朴自然的风格美。《红楼梦》把生活和人物描绘得是丰富、复杂,却又浑然天成,几乎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比生活更美,而又象生活本身一样质朴自然,这是因为作者把文学语言的运用当作是一项极其严肃的艺术创造事业,不惜倾注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生命。因此才能使《红楼梦》在质朴自然中创造出了如此高超的语言风格美。  相似文献   

18.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学的生命,语言运用反映出作家的艺术功力,体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其作者叙述语言、小说人物语言以及作者对民间语言的提炼与运用,都达到了很高水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为汉语叙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红楼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红楼梦》是曹雪芹用生命铸成的舍利。如何品味这一文学大餐?怎样打开这座艺术的宝库?高中语文课中,编者打破章回结构,根据故事的完整性要求,选了《林黛玉进贾府》一篇。这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思考的。学好《林黛玉进贾府》,就等于掌握了一把进入《红楼梦》这座艺术宝库大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