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追溯历史,“礼”从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逐渐演变为人们观念形态里的“礼”。礼,原由三个内容组成:其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其二、礼仪。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其三、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结合这三个内容,笔者认为校园礼仪就是在校园生活中合乎规范的待人接物的仪容动作,并由此展现出校园的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那么,如何对小学生施以礼仪教育呢?  相似文献   

2.
口语中 ,人们往往说不讲礼貌、礼节的人为不懂礼数。那么“礼”和“数”为何组成一个词呢 ?原来我国先秦时期表达礼意是通过一定数量的礼物、礼仪来实现的。礼物、礼仪的数量变了 ,礼意随之而变。譬如 :按照周王朝礼制关于乐舞的规定 ,“天子八佾 ,诸侯六 ,卿大夫四。”鲁国大夫季氏本来只配用四佾舞于庭 ,可他偏偏用了八佾 ,竟敢僭用天子之礼。数量不同 ,发生了质变。仅此一端 ,就可以给季氏戴上个“犯上作乱 ,目无王纲”的帽子 ,难怪维护旧礼制的孔子不肯容忍“礼数”是何意@一言  相似文献   

3.
一、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研制 1.研制的动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主要精髓之一就是“礼”。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礼的元素剔糟粕、取精华,结合时代要求,积极实施“礼”的教育。目前小学礼仪教育处在“三缺”状态:缺专用的礼仪教材,缺专业的礼仪指导教师,缺相对独立的礼仪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4.
“授受礼”是两周贵族间授受礼物时的一项重要礼仪制度.授受双方所站位次,授受方式以及礼容,均有严格的规定.一般而言,堂上所站方位以东楹、西楹、中堂为节,以卑者就尊者,位卑者位移大,位尊者位移小;授受礼容的敬与不敬,端与不端,亦是古人评判合礼与否的重要依据;授受方式因尊卑差异不同,有同面并授、讶授、侧授、不起而相授受、不亲相授受五种.周代以“尊尊”纲纪天下,授受礼正是在人与人交接礼物时,通过其所站位次、表露的礼容、移交的方式把尊卑观念展露无遗.  相似文献   

5.
“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仪”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等。“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所以,礼仪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一方面要“明礼”,即通过各种形式,使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内化为一种替人着想、宽容、尊重的心理印迹。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将探索生活化、情景化的礼仪教育内容、形式,根据文明交际礼的行为领域、传统文化以及表现要素,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题组提出了"学校礼文化建设"的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以礼规行,以礼养德,以礼育人。我们校园礼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博爱、自主,拥有彬彬有礼的好孩童。一、以礼规行"以礼规行"就是要用良好的礼仪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行"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学校的礼仪教育不只是一种讲礼仪  相似文献   

7.
赵力杰 《中国培训》2023,(11):77-79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以“礼”和谐万邦,治家理国,“礼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中华传统礼仪课程作为礼仪教育的抓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一、中华传统礼仪课程的课程思政优势  相似文献   

8.
叔孙通制朝仪是将儒家之“礼”纳入大一统封建王朝政刑法度的嚆矢,亦是儒“礼”发生流变的一大关节;秦汉之后的儒礼源流概分为三途:制度礼仪、行为礼仪、礼学经典;各自源流形貌及其体现的儒礼精神不尽一致;作此历史“个案”观察分析,有助于认识儒“礼”现代性文化资源的范畴或层面,庶几厘清有关儒“礼”讨论中某些笼而统之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论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李乐琳,郑培湘“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多用于对他人的尊重;“仪”,是“礼”的形式,它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礼”、“仪”合在一起,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些...  相似文献   

10.
略论礼仪课程教学中的"礼"、"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赵洋  夏添 《学前教育》2023,(Z1):40-42
<正>《礼记》开篇写道“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最能体现几千年以来传统文化的演变和传承。我园食育课程中的“食礼”就是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出发,在关于“进餐礼仪那点事儿”的探索中,在一餐一食间,帮助幼儿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  相似文献   

12.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好礼、讲礼的传统美德在教师身上得到了示范与体现。中国教师特别注重礼的涵养与修养,待人接物讲礼仪,言行举止讲礼貌,人与人之间讲礼让。“礼”,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不学礼,无以立。”“彬彬有礼”是教师的特征,讲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们根据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和师范生的实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了礼仪教育,尤其是狠抓了教师课堂教学礼仪的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14.
一、教育青少年要知礼、学礼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礼仪的传统。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一个不学礼、不懂礼的人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这亦是“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所在。古代所说的“礼”对我们今天来说就是礼貌、礼仪。崇尚礼仪,是国家、民族文明发达、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当代中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道德水平、文化教养的反映,是优秀社会风尚的有力说明,它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标志的传统礼仪,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礼仪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使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作为21世纪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阶层,其特殊的位置和身份,更有必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建设者。基于此,应让礼仪教育尽快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的修业内容。何谓礼仪?“礼之名,起于事神。”《说文·示部》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本意是指敬…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历史上,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毫无疑问,在古代,中国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东亚诸国就曾深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朱熹的《朱子家礼》就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而日本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唐代礼仪的痕迹。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从近代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忽视了良好礼仪的教育。但是,毕竟优雅得体的礼仪应该是一个享有高度文明的社会的重要标志,而有效的礼仪…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礼嘉中学建于1942年,已有80年的办学历史,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尊礼重德”的学风教风,确立了“德礼化人,敏学笃行”的校训。近年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弘扬“尊礼重德”的优良传统,探索在德化中感知礼仪、在礼仪中修习品德,以礼仪滋养美德,以美德塑造人格,形成了具有礼嘉中学特色的“德礼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8.
赵华 《江苏教育》2022,(7):35-37
<正>江苏省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花园实小”)秉承“尚美”校训,积极开展崇德尚美的新时代礼仪教育,培育学生“向善向上”的品格,构建“乐仪正心”的新时代礼仪教育实践样态。一、新时代礼仪教育的核心价值何谓新时代礼仪教育?它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根铸魂的新时代要求,扎根中国大地砥砺时代新人“约礼和正仪”的品格锤炼。《礼记》有言:“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相似文献   

19.
鲍跃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95+151-95,151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于中国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提倡“克己复礼”,坚持维护礼仪文化.本文在梳理“礼”的历史发展及内涵变化的基础上,从对礼的维护、对礼的补充、对礼的重视和对礼的实践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孔子“礼”的发展,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孔子的礼仪文化对于当代的借鉴意义,主张辩证地对待孔子的礼仪文化,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礼很有特色,古代宫廷的礼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的礼仪组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也大多是从宫廷的礼仪中研究出来的。礼的起源有各种说法,《礼记》称它为“体”,意即没有礼便不会成其人;《左传》说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白虎通义》则认为“乐以象天,礼以法地”;而《周子通书·礼乐篇》更认为“礼,理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