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典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读诗悟诗,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古典诗词教学是中学美育的一块"园地",如何利用好这块"园地"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以诗解诗",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诗词的语言和思维去解读诗词,以便更好地领会诗人、词人的情感,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形式和韵味。"以诗解诗"的过程就是为古诗词教学营造出一个诗词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更多古典诗词文化熏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是就诗论诗,点到为止,学生则略知皮毛,疲于背诵,丧失兴趣,如何更加有效的教学古典诗词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学中,我发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教学古典诗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初中阶段的诗词教学也应以此作为最终目标,不应只拘泥于背诵和对诗词的解说上。意境教学应该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教会学生体味诗歌意境,培养审美能力呢?笔者在文中提到的就是以画传情的方法,即"化诗为画,以画赏诗"。  相似文献   

5.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教",即用诗教化人,是古来的传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教"在"厚人伦"、"美教化"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优良传统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很多老师不愿意讲诗歌,特别是古诗,认为没什么可讲.现行的一般做法是读一读,概括出主题思想,再归纳出艺术特色,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们认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关键是背诵.尽管近年来中考与高考中诗歌赏析成为必考题目,但不重视诗词教学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很多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快捷地提高学生成绩上,而没有静下心来带领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中,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笔者认为,语文老师有责任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其文化底蕴的丰厚,为此必须做强做好古典诗词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正在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重分析讲解,轻意境鉴赏;重知识传授,轻情感熏陶。甚至把诗歌的每一细节都贴上标签,求同轻异,不仅使学生难以领会古典诗词应有的美感,而且抹煞学生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谈几种常用的方法。一、读出诗词味《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语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形象地说明了古典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首首闪耀着情感、智慧和审美情趣的古典诗词,对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美人之花,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但是,由于古典诗词创作年代久远,  相似文献   

8.
唐勇东 《中国教师》2009,(Z2):269-269
<正>让学生能够初步鉴赏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但一直以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却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和技法障碍,表现为无从下手或浅尝辄止。如何更好地进行诗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表达"孤人"意象及其情感取向的诗词在收录的古典诗词中占据重要的篇幅。"孤人"诗词大致分三种:牧歌般的思乡、怀远诗,顾影自怜的"独处"诗和托物起兴、意境阔达的"孤人"诗。"孤人"诗词的教学在培养中学生审美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琳 《快乐阅读》2015,(2):11-12
古典诗词教学历来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力求解密古典诗词课堂密码,希望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本文从促进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有效的角度阐述了相应策略:品赏韵律,涵咏吟诵;互动活动,诗歌评点;以诗解诗,浸润心灵。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辈出,灿若繁星;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精湛,风格多样。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起始阶段,需为今后的古诗文学习乃至古典文学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亲近祖国的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如何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适当的方法,发现诗词的无穷魅力,体会古典文化的精深?笔者在教学中以比较阅读为切入点进行了一些实践和研究。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园"的美誉。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诗人流派百花齐放,名篇佳作经久不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撷取散发着熠熠光彩的"明珠",以期给学生精神的滋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呢?我认为,诵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从而体味诗词的意境美。为了加强诵读教学,有的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初就充满感情地作示范诵读。但很多时候,教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想是教师没有循  相似文献   

13.
<正>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作品数量繁多、题材丰富,学生吟咏记诵古典诗词作品的效果很不理想。为此,我想在此谈谈引导学生吟咏背诵古典诗词的三种技巧,以期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所帮助。一、激趣吟咏背诵法兴趣被普遍认为是人教学古典诗词,我们首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吟咏、品鉴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理解、鉴赏、品味、吟咏、背诵古典诗  相似文献   

14.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一书中提到诗的感发作用,诗不是教训人,而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语文教学,应当把诗的美妙和道德内涵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本文以《关雎》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带领学生体会《诗经》中的传统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5.
赵秀丽  孙林年 《学子》2014,(3):13-13
正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化精髓,它们蕴含着抒情美、内容美、形式美、情感美,对于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品格,具有极大的作用。由于古典诗词意蕴深远,情感丰富,这对教学中的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人格,这样才能使得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顺利展开。一、感受美的语言,培养语感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视古典诗词的语言教学。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诗预言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这种"陌生化",即是指语言形式具有新颖性。人们通过对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形式的感悟,体味  相似文献   

16.
<正>泱泱中华,诗书传承。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却另人担忧。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举步维艰。如何让学生变"厌学"为"爱学"?一、克服功利思想由外在环境引起的动机叫做外部动机。现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因为老师要求,考试要考,学生才硬着头皮去学的动机我们称为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一般时效短,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以高考为指向的功利目标下,学生是为了考试要求才学习古典诗词,这种学习动机只会带来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 ,古代诗坛 ,群星灿烂 ,创作出了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 ,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引导学生阅读 ,鉴赏古典诗词 ,深入挖掘深含其中的美学意蕴 ,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 ,古典诗词中表现出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慷慨激昂、缠绵悱恻的情感等又无不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因此 ,指导学生领悟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是欣赏评析古典诗词的前提和基础。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首先要让他们掌握古典诗词的形象美。我国古代的诗词 ,对物象的描写 ,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 ,出神入化的境地 ,往往通过一两个词 ,就可…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学古典诗词,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诗词的特点设计教学流程。对《游园不值》的教学,可通过为诗配画、推敲文字、发挥想象和总结提升等环节,让学生走进诗歌、对话诗人、了解诗意、感悟诗情,实现古典诗词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光彩夺目。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熟读、背诵、鉴赏和运用教材中的诗词,还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诗词资源丰富语文课堂,从广度与深度上开发诗词教学空间,让古典诗词在提高鉴赏水平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古典诗词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充分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且还能够从中汲取一定的智慧。在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大量的古典诗词存在,这些诗歌充分带领学生感悟丰厚的古典文化,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所描写的时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相隔十分遥远的距离,学生不容易获得比较直接的感受。因此,很多学生会对这些古典诗词感到非常的陌生,很难切身体会到诗中所描写的景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如何顺利开展古典诗词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