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5月,笔者观摩了浙江省湖州市直属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比赛,课题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1节《不等关系与不等式》,大家普遍认为湖州二中沈恒老师的课"可学、可及、可用",且对数学探究的活动联系到物理知识,处处体现数学之用.现将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如下,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2.
看到《中学物理》2011年1月第1期胡宗仁老师撰写的《"配速法"及其应用》和2011年11月第21期郭海宝和张波老师写的《再谈"配速法及其应用"》,笔者想再谈谈自己与"配速法"的渊源.2008年笔者刚监考完高考物理,一位教学前辈碰到我就跟我谈第14题应该如何进行运动的分解求解,当时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配速"的思想.后来...  相似文献   

3.
读过贵刊2011年第3期李灵龙老师写的《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18题的几种解法》和贵刊2011年第4期孔兴隆老师写的《巧用运动的分解,速解竞赛压轴题》后,颇受启发,发现了此题还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并结合运动的合成求解.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下半月·初中)沈仁广老师的《数学评价数学素养数学哲学》一文后(以下简称文[1]),被沈老师潜心研究中考命题、积极进行评价的精神所打动,也为沈老师对数学素养、数学哲学的精辟见解所折服.通过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文[1]所述的观点与涉及  相似文献   

5.
本刊2011年第3期刊登了杨建胜等3位老师的《简易数码显微镜的制作》一文,为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数码显微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该办法存在要求高、投入大、制作复杂和放大倍数不易计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1问题的提出《物理通报》2011年第2期刊登了余红岩老师关于《微元法在修正几何光学命题中的应用》这篇文章,文章用微元法严格处理了几何光学中光线侧移问题,笔者读后思路更开阔.但笔者觉得解决此类光学问题也可以用高中数学方法处理,下面是笔者的分析,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淑清  刘连永 《物理教师》2002,23(10):32-32
本刊2002年第7期的“物理实验”栏目发表了杨学东老师的《滴水法估测重力加速度》一文,文章中介绍的实验方法可行性好,简单易做;但文中的计时方法笔者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8.
近读《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1第12期中一文——《是"画蛇添足"还是"锦上添花"》后,就沈虹霞老师对《伯牙绝弦》课堂小练笔的评析,笔者颇有同感。然对其中一则小练笔,即让学生用古文的表达句式,代钟子期赞扬伯牙的琴声——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沈老师认为学生  相似文献   

9.
本刊2012年02期刊出《对2011年高考物理海南卷第15题的几种解法和结果讨论》一文,在原文中作者讨论了该题的3种解法,其中解法2与解法3出现了增根,作者对此用较大篇幅讨论了这个增根.笔者认为这种讨论是不妥的.具体分析如下. 今按原文的思路分析解法2.  相似文献   

10.
贵刊在2011年第3期刊登了肖煦平老师的《"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的探究与改进》(以下简称"肖文")一文,笔者读后深受启发,重新对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一探究实验做了优化再改进,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以与同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叶安荣 《物理教师》2011,(10):20-21
本刊2011年第3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构建物理模型,例析超重失重》(以下简称文1).该文从模型角度提出了超重失重的判据,分析了多种物理过程,指出哪些属于超重失重现象,哪些又不是超重失重.笔者认为文1提出的观点存在问题,错用了所谓的模型.超重失重现象起源于生活的直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  相似文献   

12.
贵刊2006年第5期(上半月)刊发了张修文老师的“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辨析”一文,原文认为“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的说法不确切”,认为“向心加速度应该是描述线速度这个矢量(大小和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不应该单纯理解为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笔者对原文的举例、所用公式和结论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3.
在处理复杂物理问题时,采用分解加速度的思想,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简化效果.即使这样,在采用加速度分解的思路时,也要慎重思考一下运动的物理过程,以防掉人出题人设置的陷阱.在《物理教学》2007年第6期上看到倪红飞老师的一篇文章“加速度分解的陷阱”,笔者觉得该文代表了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由于想当然而常出现的典型问题.倪老师首先按照学生常见思路“对加速度进行正交分解”给出题目的解答,然后笔锋一转,在文末采用对自己结论质疑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4.
贵刊2011年第2期发表了由大庆铁人中学董刚、解玉良二位老师署名为《对2010年海南高考物理选择题的解答及分析》(以下简称《对》文)的一篇文章,该文对2010年海南高考物理第5题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5.
读了贵刊2005年第6期中沈瑞清老师的“欧姆定律与电阻定义——欧姆定律两种表述的比较”一文(以下简称沈文),对沈老师的钻研和负责精神表示钦佩.认真研究了此文后,我觉得作为物理教研员,很有必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故作此文,与沈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6.
钱爱华 《物理教师》2007,28(8):17-17
笔者读了本刊2007年第1期《“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速度》),深受启发.该文中列举了3个例子来说明速度不能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总结出两点:(1)不能用矢量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必须用标量来描述:(2)平均速度的大小不能用于表示运动的快慢,只有瞬时速度的大小才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笔者赞同观点(1),  相似文献   

17.
读本刊2012年第2期刊登的"对2011年高考物理海南卷第15题的几种解法和结果讨论"一文(以下简称"原文")颇有收获.笔者与原文作者有同感,认为该题考查的物理知识不难,只考查了平抛运动的规律而已.但对"难在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说法有不同观点.首先,原文解法1在求解小球平抛的水平距离时用到"直角三角形中,如果直角边是斜边长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是30°"的几何知识是初中学生都熟知的,  相似文献   

18.
本刊2011年教学研究版第3期《探究是否存在速度随位移均匀变化的运动》一文在讨论竖直放置的弹簧振子问题时,认为物块的速度v与下降位移x的图像是一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现推导如下.由题意知,  相似文献   

19.
王峰 《物理教师》2005,26(4):58-58
本刊2000年第6期的《悖论与物理教学》一文讨论了关于两绳牵引物体速度的求解,本文提供另一种方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刊2011年第9期刊登了一篇题为《用图解法研究天体运动中的共线次数——赏析2010年上海高考(大纲卷)物理第24题》的文章(以下简称为原文),文中探讨研究的问题如下.原题.如图1,3个质点a、b、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