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精湛史论,在遣词造句方面也千锤百炼,力求贴切。譬如赢秦攻势凌厉,殄灭六国,作者就分别情况,运用了“破灭”、“迁灭”、“革灭”等不同词语,我们如果不加判别,一概而论,自然无法体味到作者的苦心经营了。让我们先列出例句,再研讨注解吧——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开赂秦。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已,诚不得已。对于“破灭”,诸家选本大多未注。对于“迁灭”、“革灭”,不少选本——例如江苏人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六国论》(苏洵)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对"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一句,书中注解为"燕赵同时为秦所灭,此时韩魏皆已灭亡,故称‘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对“革”一字的解释,笔者认为“革”,通“亟”,这样讲更合乎“信”、“达”...  相似文献   

3.
<正>一、革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教版课本注解:"燕、赵同时为秦所灭,此时韩、魏、楚皆已灭亡,故称‘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首先,此句的解释并不准确,"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所表述的是燕、赵处在将要被秦所灭的危险关头,而不是注释中所说"燕、赵同时为秦所灭"的结果。其次,"革,改变,除去"这个注解也不准确。"革"本义为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引申为动词时虽有"变革、更改"之常用义,但也有"除去、消灭"的意思。《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蒋骥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收录有《六国论》一文,其中对“终继六国迁灭”一句中“迁灭”如此注解:“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相似文献   

5.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弱肉强食,强秦灭六国,本来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但秦封侯建国不如四国早。当时楚大齐富晋最强,匈奴时犯。但穆公发愤图强,广纳天下人才,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第四位霸主。随后再蚕食六国,如此过了百年,直到赵政鲸吞燕赵,一统中原,再北逐匈奴七百里,才定疆称皇。倘若秦不强盛,六国又何必因赂秦而亡?所以六国被灭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人才。  相似文献   

6.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7.
苏洵的《六国论》立意巧妙,明是讲历史,实则讽谕现实,言在此意在彼,是借古讽今、委婉劝谏的典范之作。   首先,文章的论证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尔后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针对赂秦和不赂秦两种情况,文章给以哲理思辩的分析。一种是赂秦的如韩、魏、楚三国,直接以土地壮大敌国,削弱自己,自取灭亡;一种是未尝赂秦的齐国,因孤立自守,坐视五国迁灭,不得不归于灭亡。对于用兵抗秦但有始无终的燕、赵二国,具体分析其用兵的功效,从反面证明赂…  相似文献   

8.
苏洵《六国论》有多处让读者质疑,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赵国灭亡的真实时间,燕赵用兵之效等等,与史实似乎有所不符。但作为经典的《六国论》却让历代读者推崇备至,在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除却借古讽今之用,也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家国担当"。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六国论》的课文注释中,对“终继五国迁灭”一句中的“迁灭”释义是:“迁灭,灭亡。迁,改变的意思。”而笔者认为,“迁”在这里应当释作“消亡”,“灭”意为“消失、灭绝”,“迁灭”为同义复合词。若将“迁”作“改变”讲,二词结合起来解释时则显得十分生硬牵强,易造成师生的网惑。  相似文献   

10.
(一)《六国论》,是宋代散文大家眉山苏洵有名的一篇政论文,是《嘉祐集》里《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这篇文章,论述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齐、燕)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斗争,一味赂秦。赂秦既增加了敌  相似文献   

11.
新公布的里耶秦简牍,所记秦蜀郡县级政区共六个,分布于岷江、沱江流域,所记秦巴郡县级政区亦为六个,分布于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秦人灭蜀后,岷江全流域处于蜀郡的控制之下,在李冰任蜀守期间,在僰人聚居区设置僰道,沿袭至汉晋未改。巴郡之宕渠为賨人聚居地,秦设宕渠道。在刘邦建汉过程中,賨人因功受赏,蠲免赋税,宕渠改道称县。秦灭蜀置郡在先,灭楚置郡在后,为了加强对楚地的管理,不少巴蜀官员转迁楚地各郡任职,里耶秦简牍记载的蜀郡资中县令史到新设立的洞庭郡迁陵县任职,就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贾谊《过秦论》铺陈六国兴师攻打秦国,秦人开关延敌,六国之师逡巡不敢进。写法与此颇相似。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深思远虑.表明作者感慨之深,且强调下文立论的坚实不移。虚设“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铺垫,并为后文“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的假设推论作一伏笔。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其父苏洵《六图论》劈头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  相似文献   

13.
苏洵字明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六国论》是他的著名论文。《六国论》原名《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赂”字。作者认为,韩、魏、楚的“破灭”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赂”,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齐、赵、燕虽不曾“赂”,但它们的“破灭”也和“赂”有关,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战  相似文献   

14.
一、辽海地区的历史回顾。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也称为“辽海”,大体即今辽河以东、黄海以北的广大区域。殷周之际/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①,中国人即已进人辽海地区,并取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战国时,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以其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②。这五郡中的前四郡当取之东胡,辽东一郡,则取之箕氏朝鲜,《魏略》云:“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自称为王。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潘汗为界。”秦开既破东胡,遂及朝鲜,取以为郡。秦灭六国,仍置辽东、辽西郡。“汉兴,为其远难守,…  相似文献   

15.
《六国论》是北宋著名政论家苏洵掇史实、谈盛衰、论治道的文章。许多参考书都指出了它的借古论今的用意,说明这篇政论文是根据战国时期六国破灭、秦兼天下的史实,抓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关键问题,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由此讽谏北宋朝廷应当从中吸取教训,改“赂”为“战”,避免重蹈六国的复辙。这当然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教学的要点所在。但是,苏洵在立论上以抗秦为是,这与秦兼并六国的历史进步意义是否相背?  相似文献   

16.
宋代苏门父子苏洵与苏轼、苏辙各自都抒写过一篇《六国论》,分别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六国的灭亡之原委:赂秦、养士、委秦。然而,只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去略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在于:综合国力悬殊、相互倾轧内耗、工程耗费巨大。国家之间的争斗固然取决于"道义"与"谋略",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综合国力的比拼,忽视积聚国力或毫无意义地消耗国力,才是六国灭亡这一命题的理性答案。  相似文献   

17.
<正>论,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体,有史论和政论两类,大多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事件。宋代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教训,借古喻今,成为“论”这种文体的杰出代表。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经典选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相似文献   

18.
王胜祥 《历史学习》2006,(11):39-39
人民版《历史》必修Ⅰ第8页对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这样叙述的“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此后十年间,秦国连年用兵,先后攻灭赵、燕、魏、楚、齐等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而人教版《历史》必修第一册第8页和地质百万版社出版《历史地图册》必修第一册第3页《秦灭六国》地图对秦灭六国先后顺序介绍是一致的,即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相似文献   

19.
苏洵的《六国论》,课文把它分成五个自然段,我主观判断,大概编者是这么考虑的:《六国论》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第一自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从两个方面(赂秦者与不赂秦者)进行说理;第二部分:论证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从“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自然段从“不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讽刺北宋“为国者”吸取历史教训。 但上面的考虑,如果认真一推敲,就会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层。第三自然段实际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各国迁灭的原因;第二层:论述燕赵灭亡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第三层:用假设的语气,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  相似文献   

20.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此阳城原属何郡?在今何地?历来说法不一。大抵旧说有二:一为颍川,一为汝南,都见于《汉书·地理志》;惟汝南郡是汉代所置。1959—1960年间,《光明日报·史学》有一次讨论,并产生宿州新说。1975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秦·山东南部诸郡图》,则置阳城县于南阳郡,又产生第四说。据笔者所知,南阳说原始倡于杨国宜同志。四说之中,宿州说最无根据,早经否定。颍川说也多疑窦,主要的是该郡乃秦灭韩后所置,其地从未属楚,而陈胜是故楚国人,所以决不是他的出生之地。南阳说是近年最新之说,而且绘入历史地图册集,流传较广,影响巨大,似成定论。但联系此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气壮山河的农民大起义的前后活动事实,这一新说也还是可以商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