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矿难频发的原因主要是在法律、煤矿管理和制度设计上存在问题,加强并预防矿难应借鉴美国的做法,加强法制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并进行监管教育,完善行政首长问责制。  相似文献   

2.
在绝大多数的矿难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其中安全投入不足、行政监管不力、产权制度不完善、矿工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薄弱、责任追究不到位等制度性因素尤为突出。针对我国矿难频发的现状,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矿难防控体系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矿难。作为矿难防控的法律措施之一,刑法在矿难防控体系中处于最后手段地位.在矿难防控中应当起到规范、保护、补偿和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3.
矿业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指矿难事件的不断发生,它还包括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环境、法律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决策来采取一些手段予以治理。通过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制定政策,完善法制,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并存的手段加大矿业生产中的安全投入,减少安全欠账及环境污染.降低矿业安全隐患系数,降低矿难发生频率,推进矿业健康、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艺 《河南电大》2010,(3):39-40
矿业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指矿难事件的不断发生,它还包括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环境、法律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决策来采取一些手段予以治理。通过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制定政策,完善法制,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并存的手段加大矿业生产中的安全投入,减少安全欠账及环境污染.降低矿业安全隐患系数,降低矿难发生频率,推进矿业健康、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矿难,不仅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次的惨痛教训,同时也突显了一些法律的盲区。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行政行为过程中的不作为,以及事故调查背后隐藏的“官商勾结”、“官煤入股”的渎职行为是矿难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从行政法角度入手,对矿难所引出的行政法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认为,应从行政监督的落实、行政不作为违法的国家赔偿制度的建立及行政问责制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6,(2):33-35
近年来,农村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诸多伤害。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主要是由于农村学校及留守儿童监护人食品安全意识较差,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正规的购销渠道,监管环节较为薄弱等原因造成的。鉴于此,唯有对症下药,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各方食品安全意识教育,促进农村食品购销环节的监管,以及实现农村食品的安全治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预防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煤矿作为一种主要的生产资料,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煤炭的生产过程中矿难频繁发生导致该行业成为我国的高危行业之一.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炭矿难矿难频发的根源,并从伦理学的视角探索生命的价值,以期获得人们对生命的正视和珍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曾帆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1):92-93,98
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今年南京"龙虾门"事件的爆发,再次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存在严重问题,这样既不利于保障广大消费者人身、财产的利益,也不利于保障我国经济秩序的正常进行。通过对责任主体、食品标准等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缺陷的分析,提出建立食品安全强制保险制度、健全缺陷食品召回制度等立法建议。这些对于加强政府部门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开滦煤矿在其生产经营繁荣的背后,矿难却是频发不断、难以遏止,矿难造成的惨重伤亡更是让人触目惊心。文章对矿难的总体情况及其发生的自然原因进行了缕析。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转型时期矿难频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1978年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矿难频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阐述了矿难频发造成的后果,探析了矿难频发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矿难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矿难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焦点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多角度、各层面的研究。对矿难的研究,涉及我国矿难的现状、矿难发生的原因、预防矿难的对策、以及治理矿难的措施。这些研究对于了解我国矿难的产生根源,做好矿难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中国应当借鉴和参考日本经验,完善和细化我国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另外,还应当通过立法加强防灾知识的普及,大力开展防灾训练,并建立综合性的防灾行政体系,确保防灾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3.
大石尖铁矿系地下开采,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通过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矿山存在采空塌陷及伴生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为此矿山进行了地质灾害环境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少数国家之一,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分布广、地域差异明显等特征.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巨大,造成了人员的身心创伤,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破坏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提高防灾减灾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借鉴国外先进的防灾减灾教育经验,从政府重视开始,推动防灾减灾教育普及化、经常化和法制化;从基础教育着手,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员的培训,为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固体能源行业地质工程特色专业大学生的煤矿井下实习是最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针对井下实习的困难和安全实习问题,本文提出了井下实践教学需要贯彻学校、董事会单位和师生合力共进的方针;构建安全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要选择安全系数高的矿井,掌握和煤矿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实习矿井的历史灾害事故,能够应用井下实习的安全知识,时刻具备安全意识,学会灵活应用有效的避灾知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物质财产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众多学校遭到严重破坏,灾后学校重建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从灾后学校重建的内涵与相关法律依据出发,借鉴国内外不同地区的灾后学校重建先进经验,可以促进对我国灾后学校重建现存问题的深入理解。根据问题症结,遵循灾后学校重建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原则与方法,从动力机制、目标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灾后基础教育学校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的效率,并促进灾后学校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山风景区地理环境特殊,时有暴雨与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发生,加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风景区的灾害脆弱性增加.未来对于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在概述风景区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提升其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工作效能的对策建议.强调黄山风景区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工作要从注重灾时的应急救灾逐渐扩展到防灾减灾的不同阶段的工作(减灾、防灾、应急、恢复与重建),以期为风景区建立更科学可行的风险防范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增多,政府防灾减灾的任务越来越重,耗费的人力、财力也不断加大。但政府不能只是被动地"应急"自然灾害,而是要研究如何把防范的重点放在灾前,防患于未然。本文结合现实,论述了灾前预防的意义和政府的基本责任,提出了在全省建立灾害业余预警员队伍的思路,阐述其重要性,对当下以灾害"应急"替代"预防"的倾向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Looking at the current discourse on how to teach disaster, one apparent gap is that the scientific aspect of disaster is discussed and taught mostly in isolation from its human aspect. Disaster educators seem to be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addressing issues such as social vulnerability, community resilience, personal action-related knowledge and emotion rather than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disasters, whereas science educators often fail to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cientific accounts of disasters an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that surround them. In this theoretical paper, I claim that this disconnect is problematic and that overcoming it 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disaster in a more nuanced and comprehensive manner. Drawing primaril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on disaster, I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interpreting disasters as failures of socio-technical systems, which helps us unearth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complex network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the wake of calamities. STS challenges the dichotom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and social worlds and takes a view that they shape each other to constitute socio-technical systems. Taking such an approach to disaster allows a synthe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technological and human-made disasters that we are faced with in the age of 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 Based on the ideas of STS and examples of recent disasters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I argue that disaster educ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can cross-pollinate in tackling the post-disaster hardship and cultivating responsible citiz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