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当一篇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古典诗文飘入耳际的时候,无论是听的人,还是读的人,往往都会为之沉醉,甚至为之手舞足蹈。从山野村夫到满腹经纶的学者,从顽皮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复制这种快乐,乐此不疲。回想先人曾那样痴迷于书上的语言文字,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免要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淡漠而感到愧疚——面对着一篇篇文笔极佳的课文,我们却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读出其中的味儿来。  相似文献   

2.
石华 《小学语文》2007,(4):46-47
我下决心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扎扎实实打业务底子……二是潜心钻研教材,取得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相似文献   

3.
张坤 《今日中学生》2011,(12):11-15
我们阅读时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笔墨粗疏、行文草率的文章往往让人难以下咽,而那些文笔细腻、行文精致的文章则极具感染力,它能使人进入宁静愉悦的审美心境,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让人爱不释手。那么我们的作文如何使语言文字从粗疏走向细腻,从草率走向精致呢?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4.
张坤 《教学随笔》2011,(3):7-10
我们阅读时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笔墨粗疏、行文草率的文章往往令我们不忍卒读,而那些文笔细腻、行文精致的文章则极具感染力,它能使人进入宁静愉悦的审美心境,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让人爱不释手。那么我们的作文如何使语言文字从粗疏走向细腻,从草率走向精致而做到文笔细腻、神采飞扬呢?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5.
一篇课文,我们常常以太短浅而很易忽略。近年来的现代教育技术之风一阵阵吹刮,其形声光电的刺激,常常使得人们以此为现代教育的标志。受其影响。就是靠语言文字进行语言文字教育的语文教师,也怀疑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还能否进行形象直观的描绘、陈述、抒情、议论与说明。于是乎,一篇课文的浏览三五分钟,一个课件的制作三五小时的严重倒挂现象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6.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水平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投入,但收效并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中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规律尚不够了解,我们往往以成年人的感受去揣测十几岁的中学生的语文活动。章熊先生等三人的文章以大量事实为基础,为我们勾勒出中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过程的轨迹,为语言文字教学提供了基本依据。欢迎老师们把自己工作中观察到的问题及相应的教学措施写成论文惠寄本刊,以利大家交流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学习我国语言最好的途径莫过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教师对于语文的教学还没有掌握其中的关键,往往停留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精髓,才能够深入探究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生、社会及历史的独特性,才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收获一种享受之感、畅游之快。  相似文献   

8.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总的理念、目标与要求,具体到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哪些语言文字,要从中理解什么,运用到什么地步,都要在语文本体性目标的观照下,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课文的特点,做出具体的选择和确定。  相似文献   

9.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撰写的一篇短小隽永、质朴优美的散文,它作为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之作,一直保留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教学时如何将这篇老课文讲出新意呢?一、到人所不到,教人所不教1.了解时代背景,挖掘文章内涵。认真钻研教材是讲好课的基础,而...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意即是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理解什么叫语言文字的训练,所谓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等能力方面的训练。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这些训练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即以我的新教材第五册课本中的一篇可谓《小摄影师》为列加以  相似文献   

11.
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新表述,是自1904年我国语文课程独立设科以来首次在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从百余年语文课程发展历程来看,对“语文”的界定经历了清末的官话,民国的国文、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的普通话等,最终科学、全面地表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代替了以往“语言文字”等课程对象的含混表达,凸显了“代表一国之语言”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从言文统一、文道统一到价值统一,这是一个逐步明确、完善和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内涵的逻辑演进过程。深入挖掘和理解新表述的内涵与特征,对我们今天落实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理念、构建“以文化人”的课程实践等具有重要启示。同时,新表述是实现语文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从“语言共同体”到“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逐渐受到众多人的重视,特别是写作教学。作文的写作,体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能力的实际运用。写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的是一种好的心态、好的文字功底及对文章的处理技巧等。然而,目前对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都在为之努力。  相似文献   

13.
人主要借助概念进行交际,概念是含有概率的观念,是从具体事物经由体认、概括、抽象获得的。体认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对事物进行分类,从分类形成范畴;从具体走向抽象,从抽象诉诸表征的过程。在体认过程中,思维层面是从概念的形成,判断的表述,到推理的深化;在语言层面,体现为字词、句子和语篇的形成。思维和语言层面都存在概率或随机现象。因此,体认世界就是富含概率或随机的活动与过程。人类形成概念,进行判断,诉诸推理就是使用字词、句子和语篇,不断追求知识的、含有概率的、从有形到无形、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因此,人类的思维是一种体认概称思维,人类的语言是概称性的语言。体认概称思维对语言文字来源的体认性、语言文字功能的概称性、语言文字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都能做出有效阐释,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或地区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建设,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既是工具又是艺术,它博大精深,从字词句段篇这样的形式到包含思想、精神、生活、社会等等这些厚重内容,再到作者的艺术风格与个性,都带给学生们另一种天地。这种天地说白了就是语文的艺术天地。语文就是通过一篇篇精心筛选的范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言文字,进入语文的艺术天地。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  相似文献   

15.
正艺术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戏剧、音乐、绘画……都能给人一种精神的满足.在画廊里,呈现在眼前的虽然是一幅幅没有声响的画面,然而它们却能叫人驻足品味,领略画中的诗与情,这便是艺术的魅力.艺术因为让人看到了"形",体验到了"情",享受到了"美".因此,它的诱惑力是巨大的.我们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都向孩子展示了生活中的美,然而它要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系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而枯燥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妨借助一些艺术手段,从而使教学更为生动活泼、生机勃勃.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而它给我的回报是让人欣喜与兴奋的.  相似文献   

16.
扩展阅读,是以某篇作品(或某本书)为阅读基点,向有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诚然,语文课本汇集了一篇篇典范之例,其内容亦丰富多彩,我们应当对语文课上的这些文章"深耕细作",应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语言文字、饱含的情感、写作特点等有较深的认识,较高的领悟.  相似文献   

17.
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都隔着一层翻译者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在阅读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很难真正从语言文字方面体会到文章本身的优美之处,即使有,也多是翻译者自身语言运用水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表情朗读是传情达意的朗读.一是应注重培养语感.语感,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情绪、情感性的直觉领悟能力,包括音调感情,面部感情和体态感情.说得通俗些,语感就是一种能迅速对语言文字作出情感判断的感受能力.比如见到“落叶“我们会联想到萧条,实际上,落叶作为语言文字,表面上不过是一种语言符号,但这种无生命的语言文字往往因融注了作者的情感而表现出某种意趣,传递出某种情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段表达.无不蕴涵着悠久的中国文化,体现着中国语言的优美。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中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就成了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一、引导观察,发现语文中的美中国的语言文字,从一点一捺,到字的间架结构,从一个词的运用到一篇文章的结构,无不体现语言文字的美。但作为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常用"文质兼美"形容一篇好文章,意在说明这篇文章从内容到情感、从主旨到语言都是可圈可点的。其中的"质"指的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而"文"当然就是文章的语言文字,包括语言内容和言说形式。因此,既关注"质"又不忽略"文"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文"的眷顾只满足于在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