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周代的礼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周礼的基本内容和周礼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以及周代礼文化的精神本质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周代的历史故实对现实生活所产生的约束功能和规范作用来看 ,周代史官确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由此而言 ,《周礼》所言大史首职———建典、法、则不仅可以理解 ,而且其记周代史官职责不言记事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3.
御礼作为儒家“六艺”之一,是周代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御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礼记》、《周礼》、《左传》等书对御礼的主要仪节作了详细介绍,包括为国君驾车的主要事项、驾驭兵车的主要事项、“五驭”技巧等.御礼所包含的“善治其马”的思想也被引申到了如何善待百姓、治理国家的层面.  相似文献   

4.
《周礼》玉器类名物词主要包括玉器名称、玉器不同部位和文饰名称以及饰玉器物名称等三大类。这些名物词与周代的典章制度关系密切,不仅反映了周代高超的琢玉工艺和等级森严的用玉制度,而且折射出周代玉文化由审美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道德层面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郭沫若、钱穆,杨向奎、顾颉刚,徐复观、彭林、金春峰等学者研究《周礼》的著作为例,回顾了20世纪《周礼》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认为《周礼》成书时代是《周礼》研究当中最主要的问题,学者们主要从利用全文资料和文献考证、对《周礼》作的思想史研究,以及研究《周礼》成书的时代背昔三个方面,对《周礼》的成书时代作了深入的研究,由此表现出《周礼》研究当中的不同方法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2012,35(5)
《诗经》是在周代礼治社会背景下编纂的,其中贯穿了周礼的思想观念。仅就《诗经》中五篇悼亡诗试做考证剖析,以见一斑。《小雅·蓼莪》《桧风·素冠》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为人子者当尽孝的道理;《秦风·黄鸟》通过痛悼"三良",斥责野蛮的殉葬制,表达了礼治社会下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尊重;《唐风·葛生》《邶风·绿衣》一为妻悼夫,一为夫悼妻,皆体现出夫妻恩爱、生死相依的情感,与周代重视婚姻和谐、家庭稳定,以促进社会和谐、政权稳定的礼教思想是一致的。《诗经》较少正面描写礼仪、阐述礼教教义,它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心灵,给人以启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礼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在周代礼治社会背景下编纂的,其中贯穿了周礼的思想观念。仅就《诗经》中五篇悼亡诗试做考证剖析,以见一斑。《小雅·蓼莪》《桧风·素冠》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为人子者当尽孝的道理;《秦风·黄鸟》通过痛悼"三良",斥责野蛮的殉葬制,表达了礼治社会下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尊重;《唐风·葛生》《邶风·绿衣》一为妻悼夫,一为夫悼妻,皆体现出夫妻恩爱、生死相依的情感,与周代重视婚姻和谐、家庭稳定,以促进社会和谐、政权稳定的礼教思想是一致的。《诗经》较少正面描写礼仪、阐述礼教教义,它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心灵,给人以启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礼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礼》是《三礼》之一 ,《十三经》之一 ,在儒家经典中 ,既是最重要的一部 ,又是疑点最多、争论最烈的一部。本文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概述 :一、有关《周礼》的名称、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二、有关《周礼》的来历、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三、《周礼》的主要注本简介。清季学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是集两千年来《周礼》注释学成果之大成的一部著作 ,博大精深 ,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9.
屈原博文强志,熟谙礼仪,故能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自觉不自觉间渗透礼制于《离骚》文字之中,包括崇祖之礼、命名取字之礼、茝兰赐献之礼、前驱导路之礼、盟誓之礼、陈词祈祝之礼、昏礼、卜筮之礼、佩玉之礼、大夫士去国逾竟之礼、宗庙乐舞之礼、车马礼制等。总体来看,《离骚》用礼虚实相间,多有象征义;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以周礼为本而又融入楚地习俗。东周礼崩乐坏之际,礼制并未完全丧失固有作用,作为身份等级衡量标准,依旧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因而《离骚》用礼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周代贵族熟悉礼仪,礼为社会交往之需,因而屈原可以因礼设喻,不虞其义不达;《离骚》用礼以周礼为本,融入楚地习俗,周礼直而通达,楚俗摇曳多姿,屈原可谓兼得,故能以约文、微辞表与日月争光之高志。  相似文献   

10.
铎为周代战时的乐器。如《国语&;#183;吴语》:“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至于其具体的作用,照《周礼&;#183;地官&;#183;鼓人》的说法,乃是:“以金铎通鼓。”据郑玄注得知:“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至于负责振铎的人,按《周礼&;#183;夏官&;#183;大司马》的说法,是“司马振铎”。贾公彦进一步疏解说:“此是金铃金舌,故日金铎。在军所振,对金铃木舌者为木铎,施号令时所振。”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礼乐文化发展到周代,达到了鼎盛。周续殷礼,祭祀在礼乐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祭祀活动不断发展,逐渐程式化、秩序化,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具有象征性。这在周代的乐舞艺术和青铜艺术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以《礼记》作为重心,着重从文化学角度对礼学进行专题研究,是礼学研究的最聪明之举。《礼记研究》一书有如下特点:一、纵横驰聘,游刃有余,二、笔之所致,广有新意;三、借助优长,填补空白,大量融汇有关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也是它的特点。这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是当今礼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个无神论思潮已经到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鲜明的人文性与现实性特立于时代学术思想之前沿,孔子已具有鲜明的无神论倾向。孔子推崇周礼,而丧祭之礼侍奉的对象即鬼神,所以孔子不能明言否定鬼神,其无神论观念在礼学中处于两难境遇。但处于两难之中的孔子,其思想体系已归属于无神论。  相似文献   

15.
选取《系辞》中四个关于《周易》本体论表述的语篇和四个关于《周易》认识论表述的语篇进行分析,明显可以感受《易传》包含思想流派的糅杂和多样;进而从五个方面:《说卦传》、《系辞下·第二章》和《易传》中有关阴阳说的内容,乾坤卦经文、彖传、象传与《文言传》,《彖传》与《象传》,《系辞传》,和《序卦传》与《杂卦传》,对整个《易传》进行思想流派语篇分析式的扫描,从而显示其历史文化的演变和传承,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折射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状态;再以西周初期的思想文化、春秋后期的思想文化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总体看待《易传》的思想流派,可以明显看出孔子的思想、道家各派的思想和西周初期的《周易》思想依次形成了孔携道、易及其他的《易传》思想流派基本格局。具体而言,以西周初期统治思想文化为基础的《周易》,经孔子引道入易研究方法的开拓和划时代的理性思维研究,揭开了蒙在《周易》上的已经淡薄的占筮思维面纱,经战国时期多派道家和其他不同思想流派的共同研究,至战国末年或西汉早年今本《易传》定型,使得《周易》的经、传结合真正成为具有我国古代深厚文化传统的理性哲学著作。认识这一点,对于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和历史地位以及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史、易学史和儒学史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孔子虽作为旧殷贵族的后裔,但他并没有拘泥于旧的传统,而是做为一位文化的改手者,对其所向往的周代贵族文化从神、礼、德进行了一番改造,超越了当时的贵族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周代文化观。  相似文献   

17.
论"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代是宗法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聘婚是周人的合法婚姻。这在《诗经》和《礼记》中均有反映和记载。但是,在以聘婚为主要形式的婚姻中,同时又并存着“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无媒婚。对这一婚姻现象,古今论者多语焉不详。本文拟从当时为政者无奈中的权宜之计、“令会男女”的文化背景和增殖人口的现实需求等方面加以考察,可能会求得个中三昧。  相似文献   

18.
"成于乐",真的是指君子道德学问与音乐修养的和谐完美之境吗?通过解读《周礼》、《礼记·乐记》等文献,笔者认为,古代的乐实际上是祭祀行礼的表演形式,祭祀行礼的场面因而被称为"礼乐之文",它的井然有序离不开乐官系统的指挥、调控.这种指挥、调控正是孔子所说的"节礼乐".当一个大司乐、大乐正那样的祭祀行礼的主持人,在孔子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这样理解"成于乐",才更能了解孔子.  相似文献   

19.
《周颂》、《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同为祭祀诗,它们在为"安上治民"、"移风易俗"服务时,除了共同的祈福敬神功能之外,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周颂》对周王朝德行的歌颂,《安世房中歌》对高祖功德的描述以及《郊祀歌》浓烈的汉代风尚,都是这一变迁的鲜明反映。  相似文献   

20.
刘娟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26-29,63
《毛诗序》之作者及成书,自古争论颇多,很多诗义解读于今看来颇为牵强,这种解读方式与先秦时期诗三百的结集方式及用途有关,诚如清魏源所云:"夫诗有作诗者之心,而又有采诗、编诗者之心焉。"毛诗序"概念虽晚出,但其基本内容及核心观念在先秦已形成,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毛诗序》的形成非一时一人之力,乃是周太师及后世儒家学者基于儒家话语系统不断损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