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的商帮意识——从会馆的建立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是明清时期河南的两大商帮团体。这两个商帮在自己的经营之地都曾建有商业会馆,但数量不一。怀庆商帮在全国至少建有15个会馆,而武安商帮仅建有2处,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对会馆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对商帮组织的重视程度。怀庆商帮有较强的会馆意识和商帮意识,缘于经营的需要和从商帮、会馆受益较多;而武安商帮会馆意识淡薄,有其主观原因,也确实存在客观的因素。该研究为总结怀庆商帮、武安商帮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河南在清代中后期诞生了自己的特色商帮——怀庆商帮,这是以经营怀药和铁货为主的商人集团。其中,怀庆药商活动范围最大,影响程度最广,在河南禹州、开封、周口、河内(今沁阳)及外地的北京、天津、汉口、祁州(今河北安国)、樟树镇、济宁等地都组建了会馆。怀庆药商不仅经营本地的怀药,还收购四川、广州的特色药材,从事加工出口,在各大药材市场和水陆交通地区设立自己的分号,统筹总号与分号的关系,快速掌握市场信息,垄断药材经营,并以管理严格著称。  相似文献   

3.
清代河南北舞渡镇交通便利,再加上处于赊旗与周家口两大商镇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随着河运商路的活跃和发展,成为水陆交通要道与货物集散地,吸引了大批外来客商尤其是山陕商人来此经商,成为经济繁荣的商业转运型市镇。山陕会馆的兴衰是清代河南北舞渡市镇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河南古商道沿途的中小城镇有许多都建有商业会馆,该文着重对商业会馆的形成发展及当时商人的经商理念进行了考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会馆是客居外屯的同乡人在寄居地创建的一种用于联乡谊、祀鬼神的特殊社会组织。明清运河区域商人会馆是当时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以聊城山陕会馆为典型案例,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人会馆分布和文化内涵做了初步探析,指出明清商人会馆所具有的浓郁的文人气、厚重的江湖气和世侉的商人气,是封建社会母体中新的社会力量崛起、新的价值观念产生、新的商业文明显现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6.
商人会馆的出现,是晴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大宗贩运贸易兴起的产物。本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会馆,实际上是贩运商帮建构的表象和媒介。会馆组织的建构和发展,是贩运商人通过“笃乡谊,祀神祗,联嘉会”的化纽带以及“利”、“义”的契合实现群体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商人在自我建构和发展过程中把社群认同和国家象征结合起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清代山陕商人在河南经营商业活动的同时在豫省各区域兴建了诸多联谊和活动场所——山陕会馆,这些建筑在随着山陕商人经济活动而遍及河南各地,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规律,并在建筑模式上表现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陕会馆是清初山陕籍商人在樊城设立的供同乡人祀神、聚会、寄寓的馆舍,是典型的神庙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与全国各地山西、陕西籍商人一样,樊城山陕会馆主要供奉关公,用来护佑山陕商人的商旅平安和生意兴隆。关公崇拜在山陕会馆的建立、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对会馆建筑形制及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明胜 《文教资料》2008,(21):73-74
本文根据调查和文献资料,认为广西三江县丹洲镇的福建会馆是桂北地区外地商人会馆的重要历史见证之一,保存于福建会馆旧址的福建会馆碑记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该福建会馆对桂北地区的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反映了外地商人的进取精神,有助于我们今天了解清朝中期广西外地商人会馆及其组织的发展水平和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充当的角色,而且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妈祖"信仰对闽粤商人在外地商业活动的巨大影响.今天,东部经济组织在广西经济中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大夫对商人及商业的认同,为商人会馆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而地域文化的差异、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中国官府对市场管理的自由放任政策则是商人会馆产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明代河南怀庆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当地的进士分布极不平衡,出现了地域性集聚现象。进士多集中于河内县,其余各县相对较少。科举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分布状况在此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这种差异的出现,与当时怀庆府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及教育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明初,移民的到来及军事卫所的建立,河南怀庆府地方社会的秩序得以重新勾画。在移民入籍及军户寄籍的历史过程中,他乡即故乡的认同感在军户移民中被逐渐强化。尤其到了明中叶,军籍儒生在科举上的成功及以何瑭为中心的学术群体的形成,使得军户群体成为影响书写地方社会历史的重要因素。同时,军籍乡宦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塑造也是对地方社会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豫商群体的崛起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本土豫商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优化河南产业结构,必须研究豫商高新技术企业。本土豫商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总体规模偏小,区域发展差异极大,高新技术人才缺乏,融资渠道不畅,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必须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制定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产业集聚发展等措施,才能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两汉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总的态势是在不断地提高。西汉前期,由汉高祖的“贱商”到文景时的“惠商”,商人的社会地位在逐步上升。武帝时“抑商”导致大部分商人破产,地位一落千丈,但部分商人却坐上了高官,地位殊荣,商人社会地位处于两个极端。武帝之后,政策逐步宽松,商人、地主、官僚日益结合,社会地位有了更大的提高,一直到东汉无大的变化,所以说两汉商人的社会地位与当时的商业政策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华商、儒商、新华商、新儒商 ,这些概念现在受到社会人士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们的所谓与所指 ,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很值得探讨。“华商”与“儒商”这两个概念属于相容关系。对此 ,至少有三种见解 ,即 :①全同关系 ,②包含关系 ,③交叉关系。所谓“新华商”主要是指近年来在以高科技产业为主流的新经济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华人企业家。从文化背景上说 ,这些“新华商”也就是“新儒商”  相似文献   

16.
作为活跃在明清时期的一个社会群体 ,徽州商人自然受到社会的关注。徽州商人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并随之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与此同时 ,徽州商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受这两种评价结果的影响 ,徽州商人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徽州商人及其生活环境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7.
明代晚期,商品经济勃兴,商贾势力高张。在此背景下,官、商关系进一步密切化。官、商之间挣脱了森严的阶层序列,从思想上开始接受对方,在日常交际、债务往还、人事安排乃至亲缘关系上,官商之间都呈现出密不可分、互为奥援的态势,这种“官商一体”的密切联系从本质上为各自谋求政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河南民间义学蔚然兴起,成为普及地方教育的重要力量。义学创建者社会身份广泛,其中既有官员,也有士绅、地主、商人、平民、贫民等;义学经费来源途径多样,官立义学、私立官督义学、私立义学等的经费来源有所不同;义学在招生对象、教学内容、教师素养、办学条规、设置地点等方面已形成一定规制。  相似文献   

19.
明清以来尤其是近代,粤商入龙州达到一个高峰。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人满为患”,边疆“地旷人稀”,中法战争和龙州开埠以及西江天然的交通孔道直通龙州和左江航运轮电化的逐渐实现,成为粤商入龙州经商的三大动因。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各县市成为入龙州粤商的主要地域来源。入龙州粤商身份来源大致包括明清时期入龙州粤商的后裔、晚清以来在广东或桂东南从事工商业的粤商、粤籍商业从业人员和粤东农民及后裔等。粤商的到来,开始了对龙州城主要经济行业的缔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