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操可说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多样的人,他野心勃勃,聪明绝顶,有王者风范;又疑神疑鬼,心胸狭窄,一副小人嘴脸。结合相关史料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对我们正确认识曹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探讨历史剧在对待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上如何把握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亚里士多德、莱辛、黑格尔等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中国历史上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始有集中的论争,特别是吴晗和李希凡两种较具有影响的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八十年代末的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并结合史料,提出历史剧四分法:学者型、大众型、讽喻借鉴型、文人型。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特征化艺术形象的典型———诸葛亮形象具有性格结构单纯性、性格稳定性、性格群体性特征。《三国演义》作者通过“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诸葛亮“智、忠”形象 ,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特征化艺术形象的典型-诸葛亮形象具有性格结构单纯性、性格稳定性、性格群体性特征。《三国演义》作者通过“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诸葛亮“智、忠”形象,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正> 开国以来,关于《三国志演义》的曹操形象,曾引起激烈的争议。分歧点在:曹操是个“白脸奸臣”,还是“红脸英雄”。造成这种分歧的症结究竟何在?这将牵涉到对曹操的历史评价,历史小说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曹操形象塑造的成败等等。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对罗贯中创造的曹操形象作出应有的估价。这里谨作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意义上,再现“历史真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述。历史影片的成功不在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因为“历史”绝对客观的真实已经完全消弥。“影视史学”和“书写历史”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真实标准。历史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客观历史精神和主观艺术想像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颇受争议,其形象具有丰富内涵。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不同时期众人眼中曹操的形象有所不同。曹操形象的不断变化受到曹操性格多面性、史料记载差异、评价者所站角度不同及中国传统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强调了区分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的必要性,认为作为历史人物与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在人生历程、性格复杂、毁誉参半方面等诸是相同的,而在政治定位、道德评判、历史影响等方面却是不同的。历史上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被誉为人杰,得以流芳千古;小说中的曹操是乱世之奸雄,被演义为恶魔,以至于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9.
在前一篇中,我们讲到毛氏父子把曹操定格在“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上。但是,这并不等于作者(或注者)在全盘否定曹操,或者说是在简单化否定曹操。《三国演义》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是立体地、形象地描述曹操形象的,而不是一味地贬低。在突出其“奸”的一面的同时,也着力描写了其“雄”的一面。在曹操身上,奸臣权相的本质是他的核心性格,另一方面又有雄才、机智、豪爽、爱才和富有政治远见的特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全书围绕曹、刘、孙、司马四人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从曹操到司马懿,首尾呼应,重在展示历史事实;另一条是刘备、孙权,重在表现作者的情感、道德取向。这一结构使作者既尊重了历史的既定结局,又在主体情感上树立了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罗氏独特的英雄史观是他艺术表现的有机手段,成功地融合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1.
曹操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从小说《三国志演义》、传统京剧《捉放曹》、京剧新编戏《曹操与杨修》与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版)分别入手,对曹操的形象作进一步认识,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而在历代文学形象中却多被看作枭雄与小人的共同体。通过曹操的散文,我们可以探寻曹操真实的形象,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公允地评判并还原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作为影视艺术形象,被中外影视艺术家所钟爱,在其成为影视作品表现对象的同时,其形象也不断地被放大,甚至游走于人与神之间。笔者探讨了成吉思汗作为真实的人、半人半神到神化的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不同表现,进而探寻影视艺术中历史人物与历史真实之关系。  相似文献   

14.
曹操其人,在我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 一千多年的封建正统论者,往曹操脸上抹了白灰。在《三国演义》中和旧剧舞台上出现的那个被唾骂、被揶揄的“白脸奸臣”的反面形象,不是真实的曹操。 文革中,一小撮惯于盗用古人亡灵的阴谋家,给曹操戴上纸糊的高帽,装扮成“反潮流”的先锋、进步政治家和“打击反动倒退势力”的“法家”英雄好汉,利用历史的幽灵,为当代野心家组成的夺权派鸣锣喝道。这样的形象当然也不是真实的曹操。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的故事情节以史为据,但作者孔尚任并不是单纯记录历史,而是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以史鉴今,使这部剧作成为历史剧的典范,明清传奇的杰作。  相似文献   

16.
曹操——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作品中有名姓者四百余人,主要人物也有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关羽、张飞、赵云、刘备、孙权、陆逊等几十个。其中曹操、诸葛亮已成为我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而诸葛亮却由于作者极尽赞颂之辞,出现一些过头的描写,结果出现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近妖”的状况。最出色的我认为还是曹操这一形象。它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画廊中少有可比者。  相似文献   

17.
生活真实是指客观存在的生活现象;艺术真实是描写在作品中体现着一定的本质规律,渗透着作家的审美认识的生活现象。生活真实是客观的、原始形态的东西,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而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审美概括、加工与创造的产物,是心灵化的“第二自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第二性的。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又是显著的区别。这种关系我们从三方面加以说明。第一,生活真实是具体生动的、活生生的。文学以形象的形式审美地反映生活,因此,艺术真实的形态近似生活真实,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异。虽然,从  相似文献   

18.
谈《三国演义》对周瑜的艺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一部最优秀的历史小说。它的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融合了前代有关三国的文学作品及人民群众的口头传说,以杰出的文学才华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这样一部前所未有、后世难以企及的历史小说。前人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指《三国演义》的基本创作方法,而它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却体现在艺术虚构上。特别是作者以多种艺术方法,塑造山了许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周瑜等,这些成功的艺术形象与历史原型都有一定的距离,有的相距甚远。如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作者虚构的多,实写的少,小说中的周瑜与历史人物周瑜性格差别很大,甚或相反。  相似文献   

19.
吴愚 《文教资料》2008,(28):229-231
电影观众是期待一部影片真实于某种不成文的成规,而不是真实于真实的世界.虽然涉及艺术的"成规"无法像科学定理那样给出精确的参数,可是看清楚一些事实无疑可以减少一些无谓的牺牲.本文就尝试阐述笔者所理解的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若干事实,比如:严格意义上的或着说是理想意义上的"历史真实"并不存在:"艺术真实"又受到诸多局限.在事实表述时,我们要把握好叙述历史的分寸,而在电影创作中,我们尊重用影片来做判断、提供一种表述历史视角的电影作者,我们也认为虚构的、专心于精彩叙事的电影同样也忠实于电影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于传记文学的历史真实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理解上还存在着争议。传记文学横跨历史与文学,它的历史属性决定其不可虚构,但是它的文学属性则意味着它必须展示历史的细节,而历史的细节往往为时间所淹没,因而它可以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展开想象,以弥补史料的不足。传记文学的真实性还包括叙述的全面性,突出传主性格的真实和精神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