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不同历史时期的维吾尔族诗歌中多有咏唱"黑痣美人"的现象,这一源远流长的艺术表现方式既显现出维吾尔族有关"美人"的审美趣味,也折射着维吾尔族早期的生存环境、天象崇拜观念、民族体貌特征和后来所接受的伊斯兰教的影响。这一艺术表现方式在其历史延续的同时,也在塑造传承着人们欣赏"黑痣美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袁杨 《考试周刊》2011,(28):35-36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美人”意象多次出现,为什么文人学士对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首先是“美人”与文人学士的追求具有相似性.这样更容易被别人理解。其次是他们受本身的政治使命及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借美人抒发自己对贤君明臣的渴慕。抒发君臣遇合之间的一种感慨。再次,这与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的影响有关。最后。这体现了诗人们怀才不遇.理想追求的失落。  相似文献   

3.
“四大美人”史有其人,而非纯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后世文人以“四大美人”为题材所塑造的种种艺术形象,是“四大美人”从历史走向民间并受到百姓喜爱的重要原因。“四大美人”的艺术形象、民间传说和史籍记载均有一定出入,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四大美人”的关爱。同时也可看出,尽管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而老百姓却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即美人之美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美人之美能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她们的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样式,有时代思潮影响和文学观念发展的双重缘由。而且,“死亡”主题在魏晋具体各个时期文人挽歌诗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它展示着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宋词中一种特殊的创作模式"——美人在侧"的范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作为宋代的文学主要形式,宋词创作与女性的关系非常紧密。在北宋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文人以女性为情感载体,将词的思想性和美学内涵扩展到了一个新的领域,极大地推动了词向新的艺术高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钟艳萍 《中学文科》2009,(18):10-10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有一种艺术光芒能直抵读者的内心,让人在灵魂深处产生震颤的意象,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西楼”。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有一种艺术光芒能直抵读者的内心,让人在灵魂深处产生震颤的意象,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西楼”。  相似文献   

8.
"美人"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蕴涵极丰富的意象.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美人"意象中可以发现,自屈原以来文人们或用"美人"以自比,或用"美人"喻君,其中有着深层的文化原因,和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先辈文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美人"意象内涵丰富,是古代诗歌抒情言志的常见载体。诗歌中对美人的描写以虚写为主,重在画神。"追寻者"孜孜以求,上下求索,表现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美人”意象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审美意象,与封建文人雅士之间建立起微妙的对应关系,命运之轮将二者的关系拉近,使文人对女性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并将这种感慨沉淀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多年以来 ,高考作文一直与诗歌“绝缘”。本来读诗写诗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 ,也最能表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如诗如幻的年龄特征 ,但我们历年的高考作文偏偏来个“诗歌除外” ,这一规定违背了中国非常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承。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 ,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 ,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瑰宝。古代文人写诗抒怀 ,以诗酬答 ,以诗相赠 ,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事。可是当代文人中还有多少能写诗?还有多少人能写点像样…  相似文献   

12.
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漫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之中,含英咀华,我们常常悠然心会,偶有所得。笔者发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常常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于是美人为喻这一表现手法也就频频出现在文人骚客的华章中。  相似文献   

13.
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漫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之中,含英咀华,我们常常悠然心会,偶有所得。笔者发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常常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于是美人为喻这一表现手法也就频频出现在文人骚客的华章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的"美人"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意味。《诗经》中大量的作品虽是从生活中来的歌咏爱情的诗篇,其中的美人意象,可能实有其人,但也有少量的作品如《蒹葭》《汉广》,诗中的女主人公具有象征的意味,她们象征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而诗中的美人,居住在遥远的彼岸,则表明了理想之虚幻。《楚辞》中的美人意象则比较复杂,有时用以比喻君王,这可以视为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只不过美人的喻意更加具体。有时,美人也用以比喻诗人自己,这时候,美人表现出两个特点,美好与孤独,这既表现了诗人品质的高洁,也暗喻诗人不被国君信任的忧伤。汉唐以后诗歌中的美人意象,则大多为《楚辞》之流洐。除喻君主之见弃,美人意象通常还用以表现知音难求的孤独与年华易逝的悲伤。  相似文献   

15.
贾平 《课外阅读》2010,(9):121-12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而古典作品中“美人”的踪迹随处可见。然而仔细揣摩,这些美人的释义却有区别。  相似文献   

16.
对建安文人“为艺术而艺术”本质的理解,学术界还存在着分歧。考察“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说法的产生、演变、作用及鲁迅先生用“为艺术而艺术”来概括建安文学特征的具体背景,便可看出鲁迅先生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是指建安文人那种以追求审美、精神娱乐为指向的文学创作潮流和把文学作为纯艺术来欣赏、品评的风尚,是建安“人的觉醒”化的“文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 ,辞欲巧”的信仰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性言语观 ;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 ,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兴”自提出之后,其内涵可谓众说纷纭,各家之说均只涉及了“兴”的不同方面.钟嵘在《诗品》中对于“兴”的阐释突破了儒家传统诗教思想的束缚,在诗歌创作、读者欣赏和诗歌品评方面,都提到了“兴”.尤其是从诗歌接受角度,由“文已尽而意有余”这一内涵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解读“滋味说”的关键.虽然钟嵘的“兴”观还存在着认识的局限,但其在同时代仍具有超越性与前瞻性,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话题设计]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懂得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  相似文献   

20.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御)“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唐.顾况《悲砌)“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六韬·文伐》)“贾母又道:‘凤丫头和平儿还不是个美人胚子?你还不知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