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理想人格,亦称道德理想,它构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学说体系中,伦理思想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理想人格思想则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伦理思想就应该抓住这个核心。为此,本文拟就邓小平“四有”理想人格的逻辑结构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培养怎样的理想人格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过“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理想目标。邓小平在新的历  相似文献   

2.
吴宓的红学研究,既是文学研究,又是哲学和文化研究。吴宓之所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特别重视《红楼梦》,其核心点在于:(1)《红楼梦》的思想意识,体现了吴宓重建真理的人生理想:(2)《红楼梦》的创作方法,符合吴宓的人生方式;(3)《红楼梦》的传统文化意蕴,和吴宓的人格意气相吻合。从这里出发,吴宓表现了他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曹冬 《华章》2012,(13)
我国优秀伦理思想所强调的“人品”、“品格”与“人格”相对应,其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格思想.人格精神是主体范畴的人的具体个性、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方面在其身上的凝结,使人有着充实的内容和饱满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主要表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坚守独立人格的思想;愤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与人之间友好、互爱,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待人真诚、于业执着是吴宓先生的文化人格。深入发掘吴宓文化人格对于现今知识分子的品格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侠”的形象塑造与人格建构是武侠小说创作的关键。金庸依据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重新塑造了“侠”的人格形象,为“侠”的人格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现代读者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6.
钱广荣 《中国德育》2008,(12):85-85
仁学经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儒学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由孔子创建的:经由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传承和创造,合乎逻辑地发展成为一种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伦理思想体系和道德传统体系,也合乎逻辑地演绎为典型的道德悖论。这使得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人格的培育具有善恶同生同在自相矛盾的“双重作用”。因此,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安顿和道德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德育要想获得教育实效,必须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使优良的道德传统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广西传统海洋文化中的海洋生态伦理思想,是“天人合一”延伸到“海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生命同根”的意识,是以海为生、以海为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其精神层面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珠徙交趾”与“珠还合浦”的传说、镇海大王的传说,及其它民间故事、海歌和谚语中蕴涵的海洋生态情感与事理中得到深刻的体现;其物质层面的生态伦理思想,则体现在与大海和谐相处的“仰潮水上下而耕”、善待海洋自然地理环境的传统捕鱼方法、共享海洋恩惠的“寄赖”与维护海洋规律的“分渔”、“放生”等生产方式习俗上.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承传儒家德性精神,认为“义”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尽管他承认自然物欲的基础性。这在其伦理思想中一以贯之,体现在:义利、理欲之辨上的“以义制利”、“以理导欲”;天人观上的创造精神;理想人格上的自强不息;君臣观上的平等原则;民族观上的民族气节;生死观上的舍生取义。一系列伦理思想貌似分散,实则统一于生命价值这一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以拥抱整个民族文化的宽广胸怀,以严肃的人类责任心,忍辱发愤,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可摇撼的坚强信念。司马迁的人格境界是对儒道人格的整合与超越。一方面,高扬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崇高位;另一方面,超越个人悲剧,表现出生命现实人生的救世精神和“忧患”意识。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之光,比传统儒道人格更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重要派别——学衡派的领军人物,吴宓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的道德与人格论。在融合了美国白壁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后,他认为只有在道德的约束下,人的本性才不至于走向欲望的极端,人类才能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物质文明与现代文明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状态。概言之,即借助于道德,使人的内在与外在趋于理想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问题上,吴宓等学衡派人物提出了不同的主张,由于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侵扰,吴宓等人的思想文化主张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理解。实际上,无论是在新文化的建设上,还是在文学、教育以及道德领域,吴宓都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意见,无论是在他的个人生活,还是文学观点、学术主张中都有对道德的特别强调,在今天这样一个被普遍看做道德滑坡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13.
各民族的先民们都曾对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做出过神话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仅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个性,也体现出其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的原生创世神话和后起的体系创世神话都展示出勇于牺牲和甘于奉献的伟大品格,体现崇尚道德、注重伦理的个性特征,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中共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中华民族精神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但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民族精神建设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一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多元文化的挑战,二是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并存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挑战,三是来自教育边缘化的危机。面对上述挑战,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三个代表"统领文化建设;第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抓手,使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精神所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第三,加强对青少年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第四,积极利用全球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的有利条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现代化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作家的生存困境、产生卫慧的文化土壤以及新生代作家怎样寻求破土而出的突破口等,分析产生卫慧的文化渊源;还通过分析卫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透视作品中折射出的后殖民文化心态及陈腐的传统文化的浮泛;最后谈了后现代的伦理道德问题,提出重塑民族灵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化屋苗寨群众的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化屋苗族村寨的这种文化变迁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国家意识形态、政策因素是化屋村文化变迁最强有力的动因;民族自我意识是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旅游开发作为文化变迁的一个助推力,则更进一步推进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步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文化变迁单靠自身是不可能很快地融于现代社会的,只有在外力与内力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实现文化的蜕变与重生。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深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威 《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9):71-72
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个性发展,同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推行素质教育并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想道德、民族观念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徐訏伦理思想体现在作品中表现出作者的真性情,在徐訏思想中,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还是一种实践理性精神。徐訏伦理思想中的道德判断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机缘变幻为动力;道德规范是理性与同一性;职业道德和婚恋美德反映了徐訏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出现的某种德智失衡、知行脱节、道德失范等现象,对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探讨和反思,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的重建,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把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正确的道德理论真正转化为有效的人格实践,成为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20.
墨子的人格精神有着恒久的超越时空的生命力,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光辉灿烂的一面。至今仍具有迷人的魅力和值得研究的价值。文章对墨子人格精神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人格品质、人格特征、侠义风范、生活作风、行为准则等方面探析墨子独特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