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4,(2):46-46
正@乐游上海:上海话,俗称沪语,上海闲话。依照古调类在今各口音中的分化情况,可分为市区、崇明、练塘、松江、嘉定五个口音分区,而其内部则更可分为老、中、新三派。其中老派上海话为部分1920前后出生、土生土长的老者使用,以旧上海县城的口音为代表,老上海称之为"城里闲话"。@看历史:19岁的吴采桑,早上听母亲的吩咐去鼓浪屿买保心安膏和花生油。下午却来不及坐上返回金门的最后一班船,他回不去了。"有人去对岸打个  相似文献   

2.
<正>说起"郑家木桥小瘪三",不少上海人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在沪语中,"瘪三"是最具代表性的骂人粗口之一,指代那些生活在城市底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流丐,带有明显的鄙视色彩。郑家木桥,更让人感到陌生,寻遍如今的上海,根本找不到这座桥。  相似文献   

3.
10月4日晚,上海当地一档名为"大声说"的电视对话节目在播出关于"上海话急需保护吗"的辩论时,反方嘉宾谈到"提出保护的人,体现上海本身的一种自恋"、"上海话连方言都算不上"等观点,随即遭到当地网友炮轰。嘉宾在博客上还击后,引发了更大的"讨伐"声浪。(10月6日《东方早报》)  相似文献   

4.
老子上海人     
不久前,老爸老妈回了趟上海老家。行前,两位老人颇有些紧张,担心在武汉居住了几十年,上海话说得不标准。要知道如果被视为"乡下人",对于他们这辈老上海可谓奇耻大辱。一个星期后,老爸老妈回来了,说在上海街头用上海话问路,果然许多人听不懂——因为他们都是外地来的。而土生土长的上海年轻人,大多说一口"洋泾浜"上海话,夹杂了很多普通话词汇。甚至一  相似文献   

5.
目前,沪语在上海遇到了日趋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困境,习惯于使用沪语的人群逐渐萎缩,以传承沪语为目标的各种措施也未见成效.作为海派文化的非物质遗产,沪语所面临的断代现象,应当引起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6.
闲话陆小曼     
上世纪陆小曼的文学写 作尚未为人所知的时候,我写过一篇评介文章《陆小曼的小说》。去秋至今春《文汇读书周报》陆续三次刊出陆小曼一批佚文、佚诗,而出版《陆小曼诗文》和《陆小曼传》也是前不多久的事,听说《图说陆小曼》的出版也已在筹划中。读书界似乎正出现小小的"陆小曼热",关注她  相似文献   

7.
三年前,我、黄鸥和王小帅一起聊天时,王小帅谈到他出生在上海,但才两个月时就跟随参加“三线”建设的父母一起到了贵阳,在贵阳一直长到13岁。贵阳是王小帅拥有记忆的第一个故乡,而他的出生地上海,就如同一个遥远而不可及的梦。虽然王小帅母亲所在的工厂是贵阳郊区,可那些从上海过去的人们依然坚信自己是上海人,两千多人挪过去把一片山全给占了,说的全是上海话。所以,王小帅从小就说上海话,现在还能说。若干年后,王小帅为拍摄《青红》回到贵阳,还和他们说上海话,但却没人理他,一点反应都没有,全是贵阳话了。  相似文献   

8.
回音     
<正>张作光(山东):《档案春秋》每期每篇文章我都要阅读一遍,有的文章还要摘录有关章节和语句。2015年第11期有一篇《闲话阿拉上海"闲话"》,文章不但写得实在,而且还有学习借鉴作用。记得1974年春天,我去上海搞外调时,因为昕不懂上海话,而调查的上海人也昕不懂普通话。没办法,我只好把调查的内容写到纸上,才完成了调查任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跃丽 《新闻爱好者》2011,(14):140-141
新写实小说是继文化寻根小说、先锋小说之后,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小说创作流派。其最大的阅读魅力在于用客观的笔法表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你我他一样的人物,还原生活的原始风貌和原生质态,也就是"不篡改生活",只做"拼版工作"但肯定"不动剪刀"。①池莉1987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烦恼人生》便是这方面的典范文本。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关键在于它的求真性,即在文本中表现出生活"纯态事实"②。然而,同样是写当今世界中人们在世的状态,池莉在散文《真实的日子》中对于真实的呈现却与《烦恼人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8月21日,由文汇出版社和上海洛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出版的悬疑小说《天道密码》正式在上海书展首发,现场吸引了大批书迷争相抢购。这次首发的《天道密码》,分为三个部分,除主体小说之外,还另配送两部《天道手札》和《天道秘本》。主体小说蕴含了破解密码的绝大多数线索,而两部外传则提供了小说中的部分延伸资料和寻宝揭秘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