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是人作为人存在的理性法则,不仅是个人美德之要,也是政治德性之魂,彰显着治国育人之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大学生思政与法治教育,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探究与传承,探索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效对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力和个体道德自觉心,理性践行“我的中国梦”信念.  相似文献   

2.
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今年恰逢"而立之年"。我们说一个人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讲的是在不足百年的人生历程中,30岁的人就应该学业有成、成家立业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到达了"而立之年",在学科建设上也是大有成就的。如果按照"德"、"言"、"功"的标准去衡量,思想政治教育30年之所"立"在"立德"方面的表现是倡导并把思想教育中的理性、道德教育中的美德、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价值观等树立为学校教育的原则,在社会教化中树立起传递真道德和正价值的标杆;在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关于"人天生是政治动物"的思想着重强调共同生活才符合人的本性,而近代启蒙哲学指出:政治共同体生活必须基于人类的理性和契约,这种观念对亚里士多德的观念构成了严重挑战.事实上,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于促进或调和所有人利益的理性契约.无论是契约还是国家,都根源于人的理性本质,国家不是目的性的价值存在,而是理性人实现其目...  相似文献   

4.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课程思政具有培养思想道德的基本任务,因而课程思政蕴含着"知识即美德"的学理要求。在古典视域下,知识与美德共通互促,知识是指朝向于美善、关乎好坏、合于正确的理念知识,而美德不是指符合某种习俗、规范或伦理,而是指个体朝着世界万物背后的逻各斯和美善来不断伸展的生命力。在现代视域下,知识与美德呈现出削弱和促进并存的复杂关系,一方面,现代知识的价值导向朝向为经济、政治服务而偏离了美德;另一方面,现代知识却是美德实现的基础性条件。课程思政需要从这种复杂关系中超越出来,让知识重新回归美德。课程思政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核心,需要完善自身的课程结构,需要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实现以德促德和以教促德。  相似文献   

5.
余维武 《中国德育》2006,1(5):78-79
美德是否可教,自苏格拉底起,在西方始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苏格拉底从知识论出发,认为美德就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的知识,而人的理性灵魂为人认识这种知识提供了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说美德是知识,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但同时,他又否定了专门的美德教师的存  相似文献   

6.
中职学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内容和全面健康成长的内涵;立两德,树三风,言传身教;把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到和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爱学习的美德等中职学校立德树人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典的公民教育是德性教育,公民德性的养成是古典公民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于这一特质,可以从两个命题——人是理性的动物与人是政治的动物——去理解。首先,当古典政治哲人从本体论的角度说"人是理性的存在"时,亦是从功能论的角度说"人是德性的存在";德性又不是"天生的",它是"潜在的",所以"德性的教育"就成为可能和必须。其次,当古典政治哲人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时,其意是说好人之德性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好人之德性的实现离不开公民城邦的教化。在这个意义上,公民教育就是为了德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密云县南菜园小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积极开展“美德行动进校园”等系列教育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美德歌曲进校园、美德故事进课堂、美德少年进家庭、美德活动进社区、美德人物进讲坛、美德教育徼课程、美德事迹共传诵七大行动策略,培育“文武双修、德才兼备”的美丽阳光少年.  相似文献   

10.
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的共和主义"与"共和主义的自由主义"在当代政治理论争论中造成了严重的理论混乱.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主要是因为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试图构造自由主义的公民美德,以回应共和主义的批评.传统自由主义的公民美德是私人性的,因此,能否构造出具有公共性的公民美德确实是共和主义对自由主义提出的真正挑战.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通过塑造一种特殊的慎议政治模式,体现了公共自主性的要求,同时又确保了公民的主观自由,从而在自由主义的语境中提出了公共性的公民美德,即公共理性.同时,由于以承认公民的道德能力为前提,而不是以培养公民的道德能力为目标,这种公民美德观念成功地使自己摆脱了完善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任务,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高中思想政治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学科,在德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立德树人更是高中思想政治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主要基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措施与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箴言录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德]赫尔巴特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法]孟德斯鸠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意大利]但丁  相似文献   

13.
实践范畴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有特定的内涵。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把实践排除掉宇宙学和生物学意义而确立为人类学范畴,“动物……没有实践”…㈣㈣,“实践就是幸福,义人和执礼的人所以能够实现其善德,主要就是在于他们的行为”,显然,实践作为Eupragia(正确的行为)主要是指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人的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将耻德作为美德基本规范之一,认为耻德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耻德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当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规范模式由身份关系发展到契约关系,大学生产生了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主体缺乏明确的价值目标和取向,加之社会上的歪风邪气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有些大学生荣辱不分、耻感淡化.因此,以古喻今,寻求先秦儒家耻德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耻感教育中的应用成为时代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关于"人天生是政治动物"的思想着重强调共同生活才符合人的本性,而近代启蒙哲学指出:政治共同体生活必须基于人类的理性和契约,这种观念对亚里士多德的观念构成了严重挑战。事实上,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于促进或调和所有人利益的理性契约。无论是契约还是国家,都根源于人的理性本质,国家不是目的性的价值存在,而是理性人实现其目标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文化素质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综合素质,它的概括性定义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自由本质,也就是人在其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最高规定性.对应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辩证逻辑,高素质的人才就是科学理性与审美直觉完美汇聚一体的人.  相似文献   

17.
角色美德是具有多重性的.角色美德的多重性决定了不同角色美德行为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使人陷入道德两难的困境.面对各种角色道德困境,只有坚持超功利原则、最优价值目标原则、最高道德准则原则以及"最大善的目的"与"最小恶的手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自己的角色美德行为选择更加理性、合理.  相似文献   

18.
古人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大约就是彰明美德的意思。这  相似文献   

19.
善、理性和美德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彰显出霍布斯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征。霍布斯认为人本性追求绝对的自由和主观的善,结果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暴力致死的恐惧使人们发现自我保存是最根本的善也即客观的善。为达到自我保存这一目的,人们的正确理性发现了自然法,并立约建立国家主权来提供道德和法律保障机制。霍布斯的伦理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突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兼具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理论主要包括: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法治优于人治,美德政治理论,城邦政体理论;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洛障论则包括:城邦“人”的悖论、城邦正义悖论、理想城邦的封闭式发展。其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主要集中在国家政体制度、政治生活中人的主体性、依法治国、社会稳定、社群政治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