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课堂上,我出示了一个病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让同学们修改。大家看后,即有人举手。我让一名同学先找出错误的地方,再修改。这个同学回答说:“‘发扬’和‘事业’搭配不当。去掉‘和发扬’。”并把修后的句子念了一下。我肯定了他的回答,转而问大家:“‘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这个句子还有别的改法吗?”一名同学回答:“‘发扬’可以和‘传统’搭配。这句还可改为‘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又有几名同学相继发言,把这句改为“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事业,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教室里安静下来后,我又问:“‘继承’和‘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一会儿,一名学生回答:“‘继承’  相似文献   

2.
第五章反文化“围剿”的十年(一)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毛泽东:《新民主义论》)。在这个新时期中,郭沫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在谈到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后给了一个活动课课题:“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并给出了相关资料和参考论文,讨论的问题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三十年代写的旧体诗,有不少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要正确理解这些诗的主题思想,就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经常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曾不止一次地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作过高度的概括。他指出:“这一时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新民主主义论》)毛主席指出的“两种革命深入”,就是“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鲁迅则是始终参加、毫不动摇地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并在“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的。因  相似文献   

5.
英国“工业革命是以一七六○年来作为它的开始时间的”。它是“比任何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革命’”。它“确实伟大,席卷了整个社会。”然而,我们对这样一次革命的起源研究一直侧重于它的政治经济前提,有的教科书中直接归结为“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大量资本”的产生。这种归结,不  相似文献   

6.
龚自珍的散文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启蒙思想,对近代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年来,论者对其诗作研究较多,对其散文则较少涉及。梁启超、刘师培、齐思和只取龚氏散文之一端,持论并不恰当。本文论及了龚氏散文主张,再以“寓言体散文”、“近于‘实录’的记叙文”“‘尊史重道的’议论文”三大类,概括了龚氏散文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 1999年第 1期发表了宗春启同志的文章《“舆论监督”考》。读过之后 ,文中对“舆论”一词的考证使笔者倍生疑窦 ,久久未能自释。于是 ,翻来典籍 ,寻根究底 ,成就此篇 ,欲与作者商榷。文章说 :“说起‘舆论’和‘舆论监督’ ,不能不追溯到梁启超。因为在梁启超之前 ,尚无‘舆论’一词的组合。”作者言辞肯切 ,有不容置疑之感 ,然其考证未详 ,于史相悖也。事实上 ,早在三国时代 ,人们就出现了把“舆”字和“论”字连用组合成“舆论”一词加以运用的例子了。最早运用“舆论”一词的典籍该是《三国志·王朗传》 ,文中写道 :往者…  相似文献   

8.
陆雯雯 《语文知识》2006,(12):24-24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将“仗义执言”解释为:“主持正义,说公道话。……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自从西医割了梁启超的一个腰子以后,责难之声就风起云涌了.连对于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学家也都‘仗义执言’了。’”  相似文献   

9.
1921年12月,一位远游“饿乡”(这是当时人们对革命后的“苏俄”的称呼)的旅人,怀着“真理”的“饥饿”,写下了一段颇为沉重的话——“‘我’——是欧华文化冲突中的牺性,‘内的不协调’,现实与浪漫相敌,于是‘社会的无助’更(?)丧‘我’的元气,我竟成‘多余的人’。呵!噫!忏悔,悲叹,伤感,自己也曾以为不是寻常人,回头看一看,又有什么特异,可笑可笑”。这既是自我“英雄感”的丧失,又是一种新的自我  相似文献   

10.
一新诗,是胡适先生倡导“诗国革命”①的产物。胡先生的“诗国革命”是通过“工具革命”实行“诗体大解放”来实现的。所谓工具革命,就是语言文字的革命,即用白话替代古文,用口语替代文言。这一点.在胡先生的“诗国革命”中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他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死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③。“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  相似文献   

11.
试论梁漱溟的新教育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是在探寻社会的出路与教育的出路有机统一过程中,建立他的新教育的。“伦理主义,人生向上”是其灵魂,邹平模式是实践原型,乡学、区学、县学、省学、国学系统是制度框架。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梁漱溟第一次实现中国人对中国教育的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12.
论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不能不提梁启超的史学。学界对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少有人论及其历史编纂学思想。实际上,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对旧史的批判蕴含着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新史的设想则直接反映了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史籍的划分和史体的评述,反映了梁启超对史书编纂形式的认识,也蕴含着史学家丰富的编纂思想;关于史学求真与致用治史目的的认识、关于通史与专史研究与撰述之思想以及赋予"史家四长"的新意义和新的阐释等等,都深刻体现着梁启超丰富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吴趼人与梁启超关系钩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趼人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向被视为由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代表作.吴氏的不少小说,也是在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始连载.从有关史料看,吴趼人不仅于1904年在日本招待过梁启超,而且他的小说<胡宝玉>从题目、构思以至章节设计与梁启超的<李鸿章>均有相似之处,明显受到梁的影响,二人从行迹到心迹遇合说明吴趼人的小说创作是对梁启超维新理想的呼应.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的代表作《新民说》结合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梁氏以进化论为依据提出“道德革命”论,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出质疑;他论述个人精神自由的重要性,并指出“除心奴”是实现精神自由的关键所在,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但同时其伦理观又具有很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以“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生命观是梁漱溟思想的核心。梁早年笃信佛学认为欲望是人生的一切,由于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人生基本是苦的。受其父亲和当时西化浪潮的影响,他又从佛入儒并认识到,苦与乐与欲望无关,而全视乎生命的活泼流畅。生命是动的是活的相续,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心思”,但“心思”仅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在生命不起作用。梁的生命观受柏格森的影响甚大,但将生命归结为意欲却有失偏颇,而意欲与理智也很难分开;强调人生应向内追求固然不错,但任何生命意义的设置和实现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且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改造旧文化 ,创造新文化”是梁漱溟赋予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 ,乡村学校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具体机关 ;分析邹平的乡学和村学的办学目的、学校组织、教学概况 ,并总结其政教合一、注重人生行宜教育、知识分子与乡民打并一起的办学特色 ;对当代农村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评价了梁启超在各个时期政治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力图探索梁氏面对纷繁激荡的社会变革,其心境的变化,包括其政治思想局限性和幼稚性。从而论证梁氏并非单纯保皇守旧,而是本着对民族负责的态度,不乱唱高调,踏踏实实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殚精竭虑,期望探索出真正适合中国人民的复兴之路。通过对梁启超政治活动的探索与透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情,砥砺振兴中华民族的斗志,有助于我们更深刻认识梁启超对近代乃至当今社会思想的重大影响。面对物欲横流、信仰危机的现实社会,更须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影响社会,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废名将梁遇春视为“六朝之才”的评价引起,探讨了梁遇春文学接受背景中传统文学的内应作用,并从梁遇春的小品文观及其散文特色、创作心态等多方面分析他与魏晋六朝文学的牵连,认为这位现代文坛极其西化的散文家其实接续着六朝文的流风余韵。  相似文献   

19.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韩国,梁启超的作品以及那些翻译其著作的译者启蒙和教化了大批进步人士。由于"相似的语言、历史背景和国情"以及"梁启超对韩国国情的关注"等特殊原因,他的著作及其思想言论受到近代韩国文人的大力支持。故而,梁启超的文章及论著在以"直接登载论著的原文、翻译论著为译文、摘选原文或译述、书籍"的形式传播到韩国之后,读他的文章成为韩国文人中的一种流行,并成为一股独特的社会风气,这是近代中韩比较文学史上不可淹没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