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蒙自县位于云南省的南部,没有撮口呼或者撮口呼变成齐齿呼是蒙自方言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结合蒙自方言形成的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揭示出撮口呼在云南蒙自方言中读为齐齿呼的规律,并初步探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角度分别详细描述了路桥方言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并指出与其他吴语在音韵特点上的异同。路桥方言最大的特点有二:与中古见、溪、群、晓四母对应的舌根音可与撮口呼及部分齐齿呼韵母相拼;阴平和阳去、阳平和阴阳上声调型相同且调值相近。  相似文献   

3.
合阳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西岸,其方言则可归入中原官话汾河片。该方言典型的文白异读包括: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不送气;古假摄三等麻韵字今读低元音/高元音;古宕、梗摄舒声字今读阴声韵/阳声韵;止摄合口三等字今读齐齿呼、撮口呼/开口呼、合口呼。  相似文献   

4.
所谓尖音就是Z、C、S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的音。而在云南话中尖音现象主要表现为Z、C、S与齐齿呼相拼。本文对与齐齿呼相关的尖音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合阳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西岸,其方言则可归入中原官话汾河片.该方言典型的文白异读包括: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不送气:古假摄三等麻韵字今读低元音/高元音;古宕、梗摄舒声字今读阴声韵/阳声韵;止摄合口三等字今读齐齿呼、撮口呼/开口呼、合口呼.  相似文献   

6.
王洪君曾对获嘉方言Z变韵的形成进行了构拟,其方案2简洁有效,表面上不规则的Z变韵可能是在更早期的单字韵基础上形成的。除了描写上的差异外,几十年间获嘉和济源方言的Z变韵都在发生由长音节向正常音节的变化。获嘉方言中,部分Z变韵由撮口呼变读齐齿呼,部分Z变词产生特殊音变;而济源方言中,Z变韵现象处于萎缩状态,个别Z变韵由于韵律和重音的关系发生了长音特征移位现象。  相似文献   

7.
音韵学家向来都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类。就是凡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ü的韵母叫开口呼;凡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叫齐齿呼;凡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叫合口呼;凡韵头或韵腹是ü的韵母叫撮口呼。按照四呼归类,鼻韵母ong和iong究竟归属哪一类,这是一个至今没有肯定的问题。《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是把ong排在开  相似文献   

8.
泰语和汉语虽然同属汉藏语系,但存在许多不同.泰国学生由于受母语干扰产生语音偏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开口度偏小或偏大;撮口呼误读为齐齿呼、合口呼;四声调值把握不准确.纠正开口度和撮口呼偏误,可采用手势、口形法;在声调教学方面,可采用比较法等.  相似文献   

9.
桂东南是汉壮杂居的地区,除了少数民族语言壮语以外,汉语方言也十分复杂,有粤语、客家话、平话。其中说客家话的客家人散居在桂东南各个县市,以陆川、博白、贵港、北流居多。客家话中较多地保留了中古音,声调的数量也多于普通话。如,客家话中送气音很丰富,古浊塞音和古浊塞擦音不论平仄,一律变送气清音,象“并”(bínɡ)变成[p'in];客家话中没有普通话的舌尖后声母zh\ch\sh\;客家话韵母缺少撮口呼,普通话中的撮口呼韵母在客家话中都变成了齐齿呼;客家话有三套鼻音韵尾,除了普通话的一n\-nɡ以外,还包括-m;客家话还有塞音韵尾-p\-t\-k;客家话…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话中n和l是对立音位,分得很清楚,如“恼怒”不是“老路”,“男女”不是“褴楼”.而湖南方言大部分地区n与l是既有分又有混,总的情况是洪音相混细音分:所谓洪音(指开口呼、合口呼音节)相混是指把n读成l,n、l不分;所谓细音(指齐齿呼、撮口呼音节)分是指把n读成(?),和l有区分,如将“泥”念成(?)“虐”念为(?)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授徒讲学、游说诸侯的过程中,能够针对不同对象,机智灵活地运用寓言来阐述自己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进而对儒家学说在当时和后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孟子运用的寓言,按材料来源可以划分为三类:历史传说型、民间故事型和即兴创作型。孟子寓言的作用,具体主要表现为:阐释己见、驳斥论敌、劝诫诱导以及讽刺揭露。  相似文献   

12.
孟子认为水之就下,势不可当。国家治理好坏关键在于国君,国君犹水,“一正君而国定矣”。因此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对国君的职分孟子提出了独特的设想,这就是他的君职论。在君职论中,他将国君的职分分为对内、对外两种,并作了详细的规定。这种理论的形成与社会分工和师承孔子极其相关,由于过分强调国君施行仁政,在急功近利的时代难有立竿见影之效,终究只落得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科学规范的术语是任何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术语的规范统一也是该学科成熟的标志,训诂学同样也不能例外。文章通过对《孟子》原文和赵歧注中的术语的使用做一个穷尽式的统计,并从术语的数量及其使用的规范性的角度说明从战国到汉这一段时间里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老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究其教育思想之异同,从理论基础及主要学法、教法比较,《老子》以宏观指导,若"纲";《孟子》具体,似"目"。  相似文献   

15.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产生和形成于先秦时期,有着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孔子是内圣外王思想的奠基者,孟子与荀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铸造"圣人"理想人格,而荀子则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继先秦之后,内圣外王思想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和现代。  相似文献   

16.
以美学史家的眼光审视孟子学说,可以将其视为美学学说。孟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人格自由论,而其人格自由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孟子》全书自梁惠王起至尽心止,总共七篇。七篇之中,分二百六十一章,有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个字。现代学者认为《孟子》和《论语》同为中国早期的散文,依据它们文体特征和意义表述方式,称之为语录体散文。但两者创作时间相距百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本文试图从其意义表述方式入手来谈谈《孟子》一书的文体特征,表明《孟子》是中国说理散文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作为儒家继孔子之后的两大学派代表, 孟子和荀子的学习观在学习作用、内容、方法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甚至针锋相对, 但又有许多不谋而同之处。孟子注重“内求”的学习观与荀子强调“外铄”的学习观恰恰互为补充, 共同谱写出一曲和谐的学习乐章。  相似文献   

19.
本原意义的善--孟子性善论的理论旨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以实例指出人内具的价值根源,并指明人的德性是一个生生不已的修养过程;在充分考虑到环境和物欲对人的影响的前提下,孟子坚持主张性善,这是建立在人内在本具善的本原的基础上的,因而性善是“本善”而不是“向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