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数字出版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许多出版社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技术商、渠道商、终端商的拉动下,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或行动.不过,从出版社外部环境来看,近年来由于数字出版面临产业链秩序不规范,技术标准不统一,网络盗版严重,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商业赢利模式,短期内很难实现大规模赢利等原因,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方面的发展明显慢于技术商终端商和渠道运营商.  相似文献   

2.
张金 《出版参考》2010,(7):13-14
近年来,数字出版越来越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在短短的几年里,数字出版以其迅猛之势对传统出版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我国各大出版社面对数字出版已经由原来的观望转向积极参与。虽然出版社纷纷试水数字出版,但真正形成成熟商业模式并且从中赢利者并不多,数字出版尚未形成出版界普遍认同的商业模式。对于出版社而言,在目前未找到可赢利的商业模式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出版数字化改造动力不足。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哪种商业模式更适合出版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闫翔  冷熠 《出版科学》2009,17(4):86-88
从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应用情况入手,对国内、国际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的类型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对专业出版社实际情况,对我国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赢利模式进行探讨,并设想了一种数字出版赢利模式。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对我国400多家图书出版社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多数(61.7%)出版社已经接受了数字出版的概念;规模大、实力强的大中型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投资力度要明显大于规模小、实力较弱的中小出版社.大部分出版社尤其是中小出版社,由于经费不足,缺乏技术骨干.设施不完善,对数字出版不打算投入或者较少地投入资金.开展数字出版的出版社中,盈利的占26.09%,基本持平的占38.64%,尚未赢利的占35.27%.电子书是绝大部分(91.25%)出版社数字出版的主要形式.开展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光盘,移动阅读、手机和游戏等出版形式的出版社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5.
数字出版全新商业模式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和发行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出版已经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不可否认,单纯就技术而言,数字出版相比传统纸质出版更为先进。但是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投资者和经营者更关心的还包括风险控制、投入产出比以及赢利能力。目前虽然数字出版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赢利能力,传统出版社也纷纷涉足数字出版,但是真正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且从中赢利者并不多,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甚至尚不明朗,这是数字出版发展的最大瓶颈。探寻适合中国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是推动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6.
于建平 《出版参考》2009,(17):17-18
2008年1月对我国400多家图书出版社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多数(61.7%)出版社已经接受了数字出版的概念;规模大、实力强的大中型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投资力度要明显大于规模小、实力较弱的中小出版社。大部分出版社尤其是中小出版社,由于经费不足、缺乏技术骨干、设施不完善,对数字出版不打算投入或者较少地投入资金。开展数字出版的出版社中,盈利的占26.09%,基本持平的占38.64%,尚未赢利的占35.27%。电子书是绝大部分(91.25%)出版社数字出版的主要形式。开展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光盘、移动阅读、手机和游戏等出版形式的出版社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7.
赢利模式设计是传统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作者结合自己深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实际调研的成果,通过分析该社数字出版实践取得成功的原因,总结出数字出版赢利模式设计的五个要素,希望对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是计算机与数字时代。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正在升级转型浪潮中,各出版社都看到了数字出版的未来。分析了目前专业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上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并通过国外数字出版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出版社的特点,对国内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赢利模式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字终端的图书被视为是出版产业的未来趋势,尽管多数出版社不认为传统印刷出版会消失。然而,随着阅读终端功能性的改进,数字化阅读的舒适性已经越来越接近印刷物阅读。数字出版涉及的制作技术、编辑方法、版权分成与行销通路等,已经与传统出版有了很大的差别。第三方服务商的加入颠覆了过去的线性产业链模式,包括电信公司、IT业者、网络书店、电子书发布平台甚至是图书馆等等,建构了数字时代图书出版新的产业链。本文在总结数字时代冲击下出版赢利模式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图书数字出版的特征,提出了传统图书出版社在下阶段转型需要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参考>:"千万巨资版权采集计划"前段时间被媒体广泛报道以后,引起很大反响,能不能请您详细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进行该采集计划? 童之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特别想说一说,这么多年很多出版社的领导,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赢利模式是什么?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我认为出版社应该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但现在出版社心中就是有这么一道坎,看不清楚赢利模式,不愿意进来做这件事,那么怎样让出版社下定决心呢?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数字出版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无疑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其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分工与合作清晰明确,并已成功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传统出版社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金 《出版参考》2011,(36):8+17
2011年过去了,数字出版热点迭出,数字出版总产值不断提高.从业者由IT技术商、硬件制造商、内容平台商向外扩展,更多的机构进行了主动尝试;多种数字出版形态和赢利模式不断被探索,数字出版的骨头上已经“长了肉”;版权保护仍然是业内关注的重点;传统报刊图书出版单位这些原来的“内容提供商”开始走向数字出版的前台,从提供内容逐渐转向内容的多元化经营.  相似文献   

13.
专业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大学出版社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高定价、基金和补贴、数字出版应用、版权贸易等赢利模式,专业出版可帮助大学出版社形成品牌,走向世界。通过采取一系列系统的发展举措,将使大学出版社的专业出版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4.
以人民军医出版社为例,分析了医学跨媒体数字产品赢利模式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对促进出版产业形态的多样化、增强出版社加快由传统向数字出版的成功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如今,数字出版愈发花枝招展.刚刚结束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数字出版成为新的亮点. 不幸的是,处于数字出版舞台中心的多数是技术服务商、信息服务运营商,盛大文学、同方知网、北大方正、中文在线、汉王科技……他们才是数字出版之花的"花瓣",而出版社还只是其中的"绿叶"而已."我们都知道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出版社的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扮演着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处于被动地位.产业链分成不合理造成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积极性不高.不过,近年来,在数字出版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下,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仍需要持续创新和发展,才能迎来数字出版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数字出版的赢利”,是各出版单位在数字化方面讨论最多、关注最多、探索最多的一个问题。因为赢利模式是否清晰,决定着出版单位在数字化的道路上究竟能走多远。在很多人还在为此迷茫的时候,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商易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勇指出,现在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已经很清晰,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现数字出版的赢利",是各出版单位在数字化方面讨论最多、关注最多、探索最多的一个问题。因为赢利模式是否清晰,决定着出版单位在数字化的道路上究竟能走多远。在很多人还在为此迷茫的时候,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商易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勇指出,现在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已经很清晰,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每月视点     
观察教育出版数字化走向何方在全国大学版协近期举办的数字出版论坛上,业界对于数字出版的定义从原来相当狭窄的“电子书”“进化”为现在内涵和外延更丰富的概念,表明整个出版业在开始加速数字化进程的情况下,教育出版领域也已经形成了数字化改革的小气候。由于教育类图书读者集中于学校,出版社在进行数字教育产品的市场开发方面显然具有更多的优势。教育出版领域在进行数字化尝试的过程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赢利模式的问题,即相对于纸本图书的出版利润,数字图书的销售显然相去甚远甚至微不足道,不值得出版社单独成立部门来运作;而很…  相似文献   

20.
虽然学术图书的数字出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客观而言,中国的数字出版行业,无论是大陆地区,还是港澳台地区,其发展与出版大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到学术图书的数字出版,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是面临种种限制.最直接的一个情况就是,在中国自助出版模式"此路不通".我国法律规定出版书籍一定要通过传统出版社.由于涉及申请书号、内容审批等问题,只有出版纸质图书后,这本书的内容才可以被二次销售,制成电子书在线付费下载.因此,我国的数字出版绕不开传统出版社.寄希望于自助出版来解决学术图书出版难是行不通的.而借助传统出版社发展的数字出版业务也存在版权保护、内容传承、技术支持、赢利模式探索等种种问题,有待我国政府和各大出版社探索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