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网络伦理危机与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时代出现种种伦理危机,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人格丧失、道德冷漠和虚伪,以及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等.为此,高校德育要大力创新,培养网络道德主体,同时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以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
从网络对人格的异化看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主体受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自由性、隐匿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的影响,自我评价和道德控制水平下降,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弱化,情感冷漠,人际关系出现障碍,导致人格发生变异。网络对人格异化的消极作用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所在。要从指导他们自觉化解网络对人格的异化入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 ,道德随着时代的演进也发生着变迁。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与道德状况的不如人意这一反差 ,使得当今道德建设问题已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现实问题。道德建设关键要做好以下五点 :社会制度安排 ,加强立法和执法 ,优化社会环境 ,多元化的教育 ,加强舆论净化工作 ,挖掘、整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相似文献   

4.
"道德冷漠是主体在涉及道德问题时对客体表现出的冷漠、不关心状态。近年,道德冷漠在现代中国社会频现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中"熟人社会"观念、社会公德的缺失、道德失范现象的现实误导等。从而对道德冷漠的内涵及本质进行探讨,针对产生的主要原因探寻其改善途径,以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某些旧有的伦理规范已失去约束,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未建立起来,道德建设出现"断层".具体表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方面.社会经济结构巨变对传统道德的巨大冲击,社会道德控制机制的弱化与反道德思潮的影响,道德教育的扭曲变形等都导致了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校正道德失范,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确定道德与经济的关系;用生产力标准充实更新道德标准;建立良性循环的道德规范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某些旧有的伦理规范已失去约束,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未建立起来,道德建设出现“断层”。具体表面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方面。社会经济结构巨变对传统道德的巨大冲击,社会道德控制机制的弱化与反道德思潮的影响,道德教育的扭曲变形等都导致了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校正道德失范,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确定道德与经济的关系;用生产力标准充实更新道德标准;建立良性循环的道德规范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 ,道德问题最为突出、尖锐 ,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现状 ,着重分析了当前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的分化导致了道德观念多元化 ;二是纯粹“集体主义”道德理想的缺失 ;三是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在此基础上 ,文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希望有助于当前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环境下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先进文化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网络的日益普及给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造成了身心健康受损、道德意识弱化、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这些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素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优化网络环境,增强信息认知能力,发展校园文化,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等措施来规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促进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纠正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10月 15日《江南时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江苏某大城市一名妇女在送孩子上学时 ,在站台上和公交车里被凶汉当众殴打十多分钟 ,车上数人包括司机在内均无动于衷 ,无人制止 ,也无人报警 ,致使该妇女被打成重伤 ,而打人凶汉却逃之夭夭 ,该女士及其家人悲愤地发问 :现在的人为什么这么冷漠 ?一、围观者冷漠的原因探析(一 )社会经济关系变化 ,传统价值观念弱化。经济关系是价值观念及道德关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目前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单一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这种经济…  相似文献   

10.
简述学界对道德冷漠的内涵界定,总结出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的主要表现为道德敏感的降低及道德判断能力的匮乏、道德责任感的减弱及道德信任的丧失、道德信念的淡化及道德实践的不作为。通过阐释道德冷漠的危害,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为如何消除道德冷漠提出有效的矫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需要重视道德冲突研究。这是由于当代社会变革冲击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道德冲突是道德教育不可避免的议题,漠视道德冲突还导致了道德教育的低效;同时,道德冲突的研究有助于明晰道德教育的目标,有助于反思道德教育实践,道德冲突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人”发展。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最具价值困惑与挑战的教学任务,在保持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价值观念的同时,它还必须面对信息化浪潮下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事实以及这种事实背后的文化冲突。因此,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应仅限于道德教育如何对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作出的回应,而更应从道德教育的内在属性出发寻找其变迁的动力与合法性基础,尤其要考虑道德知识性质转型与教师社会形象变迁条件下的道德教育之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伦理感、道德感与“实践道德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精神有“理论道德精神”与“实践道德精神”两个结构和两种形态。前者是道德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即“知”的结构;后者是意志和冲动,即“行”的结构。在广义上,作为“行为一般”的意志有客观意志(狭义的意志)和主观意志(情感)之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传统以“理性 情感”为精神结构,以情感为“实践道德精神”的精神哲学基础。据此,伦理感与道德感就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伦理感”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为基本规定,道德感以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为基本规定。现代道德教育哲学应当由对“理论道德精神”的偏执,转向对“实践道德精神”的深切关注,实现道德教育的精神哲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了在当今时代里应如何加强高校的德育建设的问题。即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德育工作应具有针对性;德育工作应注重实效性;德育工作应具有主动性。从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7.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8.
道德信条是某一群体或某个人在某一方面信守的道德准则,分为群体道德信条和个体道德信条,是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来实践的一种特殊道德规范。道德个体基于一般道德规范或群体道德信条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等环节选择并确立了个体道德信条。道德信条实践精神在道德主体完全而充分的体现,需要道德主体把道德信条内化为德性,并在一定社会伦理氛围和利益得失比较的考验中始终坚持与德性相一致的德行。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的精神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认识自己的价值、完满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面对新时期人文精神的失落给道德教育带来的道德冷漠、道德滑坡等挑战和问题,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角度诠释道德教育的真谛,唤醒并对接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激发人超拔的内在精神动力,从而型塑道德教育的精神品格,成为当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