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主体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不仅仅指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也应该包含教师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发展。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Martin Buber)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I and you)关系,而不是把某一方看作是某种物品的"我—它"(I and it)关系。师生间的这种"我—你"关系,是一种相互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道家的道治世界里,"无为"乃一个关系范畴,表征着"圣人"、"百姓"相与为治的本真状态。在"无为—自化"的道治模式中,民并非"我"的对象性存在,而是与"我"的"共在"。"圣人"与"百姓"之间体现为一种"我—你"型的主体间性。故道治本质上是"共治",其理论模型展现为君主虚位、以民为本、不治之治与自主自为的有机统一,并构建于"原初状态的正义"假设之上。  相似文献   

3.
<正>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可由此带来的道德冷漠也不容忽视。小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群体,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却在成年"个人利益至上、功利主义"等的思想影响下日趋冷漠。在小学德育中重视"利他"思想的弘扬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仁义道德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作用与价值。一、"利他"德育的哲学基础布伯认为,人只有用自己的"仁爱"之心去关爱其他的人和物,超越了"我—他"的范畴,才有可能进入"我—你"一体的关系中,被认识和理解,由此实现自我。人生  相似文献   

4.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和"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的。"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关系,避免激化矛盾,使对立面之间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前提下,相互包容,协调共进。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倡导"和为贵"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实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和"的思想还将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你"世界: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师生沟通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是有关主体属性的哲学认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体现了教育主体观的深刻嬗变,推动着师生关系由对象化领域向交往领域挺进。其中,"类主体"思想奠定了新型教育主体观,"主体间交往"提供了师生沟通的实践机制,"我-你"世界勾勒出师生沟通的现代取向。为了突破对象化语境,迈入"我-你"世界的殿堂,教育主体需要彰显沟通德性、调整沟通姿态、拓展沟通疆域:共树"师道"和"学道"两种尊严,将工具沟通姿态升华为心灵沟通姿态,由片面的知识传授扩展为完整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6.
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共享”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对话过程,通过对话达到管理中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管理者素养不断提升。以"我—你"关系为哲学基础的教育管理观,认为教育管理主体之间是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其对话是在教育管理权力制度化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管理过程中各主体间的理解与互惠,实现双方共同成长的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你”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它是主体阐性哲学转向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回应,也是文化适应模式变迁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我-它”师生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我-你”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教师以生命教育作为理念支柱,以教育爱作为心理前提,以善于倾听作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9.
郭凯敏 《文教资料》2012,(26):64-65
"孚"为《周易》经传常用语之一。卦爻辞中,"孚"一般均指"心怀诚信",它蕴涵着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古老的思想智慧。"有孚"在心往往被视为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是吉祥的象征。本文针对《周易》中"孚"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展开评析,以阐明其独特的蕴涵。  相似文献   

10.
“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是对传统师生关系中“主-客二分”的反驳,是对双主体论的丰富与发展,更是一种超越。在“我-你”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理解形成了一种互主体性的关系,即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1.
庞德和斯奈德是两个二十世纪最受亚洲影响的美国诗人。本文以马丁·布伯的"我—你"主体间性哲学概念为线索,将他们做了平行比较,认为庞、斯译诗继承了古汉诗的诗歌主题和艺术手法,又反向影响了中国近现代诗歌,故而他们的译诗与中国诗之间存在"我"与"你"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茧"指人的手掌或脚掌等部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在先秦时期称为"胼胝"、"趼"、"茧";两汉至隋唐时期称为"胝"、"胼"、"跰"等,"胼胝"仍占主体地位;宋元明时期"趼""胝"与"胼胝"使用频率相当,"胼胝"的地位开始动摇;晚晴时期,"茧"逐渐取得主体地位;现代汉语中"茧"及其构成的双音词已成为"茧"义词语主导词。  相似文献   

13.
《大学》"絜矩"之道是平天下章句中的重要思想,也常被视为平天下理念实现的重要方法论。在儒家平天下理念实现的过程中,"絜矩"之道一以贯之,他人—自我—他人的关系转折、爱民如子的士人担当、以义不以利的处事风度,促进了儒家君子内修成人、外修平天下的现实可能性。儒家的"絜矩"之道所推崇的上行下效、推己及人的入世原则,体现了古代先贤关于修身和治国的朴素思想。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里,"数+人"结构既与"数+名"结构类似,也与"数+量"结构类似,于是,"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根据名词和量词的语法特点、语义关系以及语用价值判断,"人"并不具有量词特性,仍属名词范畴。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逐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90后"也日益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在高校里的相遇,其关系的表现与发展必然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通过阐述当前限制"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关系发展的因素,立足"80后"辅导员的优势和不足、"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性,探索出促进"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关系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既有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又有很多的新发展。新发展或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为现代汉语用法之肇端。四者都关涉两个动作,"再""复""还"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相同,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将来时态,"又"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可同可异,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现在时态。四者所关涉的两个动作间的关系分为相同、相反、顺承三种。  相似文献   

17.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主体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教师要明确"亲""清"师生关系的含义与核心,"亲""清"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亲""清"师生关系的实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通过比较而显现出来,"美"与"丑"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于审美主体,"美"与"丑"是以相互转化;相对主义的是非观和虚无主义的美丑观是《庄子》中"畸人"形象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人的文学"无论作为一个命题还是作为一种观念因为包含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具有全新的意义和价值,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灵肉一元论"的思想背后隐含着科学、和谐与人类大同的人文理想。但透析其思想实质,"人"的发现是其思想结构中具有进步性的因素,而"灵"所象征的"人类性"则具有主观和幻想的色彩,是个人主义的理想外衣。  相似文献   

20.
邹君 《海外英语》2014,(4):147-148,150
马丁·布伯认为,交往关系可以基本分为两种,即"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I—You,I—Thou)关系。"我"与"你"诚挚的相遇或相见,在双方进行真诚的对话或交流时,会出现一个"之间(between)的领域[1]。自黑衣人3在中国上映后,其"接地气","中国化"的字幕翻译被观众津津乐道,该文主要从"我—你"关系这一领域对黑衣人3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并借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其进行更深入的阐述,电影黑衣人3的字幕翻译就像是从远方来的朋友,以其亲切接地气的字幕,带给中国观众欢乐。同时希望今后引进片的字幕翻译也能借鉴黑衣人3这一典型例子,为中国观众带来更多的愉悦和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