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两极化训练模式和乳酸阈训练模式在提升军校学员耐力素质中的异同,以期探寻出更适合于提升军校学员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快速高效提升部队官兵体能素质和战斗力。方法:从某军校某连队随机抽取20名男学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极化训练模式实验组(n=10人)和乳酸阈训练模式对照组(n=10人),每周进行5次训练,持续训练8周。训练干预前后测试5000m跑成绩和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max)。研究结果:(1)经过8周训练干预,对照组5000m跑成绩由22min37s±27s提高至21min43s±20s(P<0.05),VO2max由40.4±2.1mL/min/kg提高至46.4±1.7 mL/min/kg(P<0.05)。(2)经过8周训练干预,实验组5000m跑成绩由22min35s±30s提高至21min11s±17s(P<0.01),VO2max由40.2±1.6 mL/min/kg提升至51.1±2.3 mL/min/kg(P<0.01...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我国优秀青年短道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特征,为地方队教练和基层教练的训练和选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2名我国优秀青年短道速滑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利用Monark 839E功率自行车和metamex 3b最大摄氧量测试仪,分别测定队员的10 s,30 s,60s无氧功和最大摄氧量.结果:青年男子运动员10 s,30 s,60s无氧功分别为9.84±0.72 w/kg,9.02±0.43 w/kg,7.20±0.57 w/kg,最大摄氧量为68.73±4.78 ml/min·kg;青年女子运动员10s,30s,60s无氧功分别为8.67±0.69w/kg,8.12±0.41w/kg,6.67±0.42 w/kg,最大摄氧量为56.76±3.91 ml/min·kg.结论:青年男子、女子的10 s无氧功明显低于速滑运动员,但是30 s和60s无氧功明显高于速滑运动员,该项目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3.
田中  崔书强 《体育科研》2013,(5):64-66,71
目的:探讨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评价方法,为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供参考。方法:以备战伦敦奥运会国家皮划艇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包括8名男子皮艇、7名女子皮艇和6名划艇运动员。利用皮划艇测功仪采用逐级递增负荷至力竭测最大摄氧量、利用4级1 000 m递增强度划船测试乳酸阈(4 mmol/l对应的船速)。结果:伦敦奥运周期我国优秀男子皮艇、女子皮艇和划艇运动员的绝对最大摄氧量分别为(5.25±0.22)l/min、(3.58±0.22)l/min、(4.85±0.13)l/min;相对最大摄氧量分别为(57.28±3.8 1)ml/(kg·min-1)、(50.92±3.78)ml/(kg·min-1)、(54.72±5.3)1ml/(kg·min-1),,经过3个月训练后男子皮艇和划艇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无明显变化,女子皮艇运动员明显提高;男子皮艇、女子皮艇和划艇运动员乳酸阈船速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都明显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11.92%、3.77%和14.37%。结论:我国伦敦周期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高于国际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的平均水平,和最大摄氧量比较,乳酸阈表现出更好的训练可塑性,能够更为准确的反映皮划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4名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冬训前后有氧能力、无氧能力进行评价,为教练员把握运动员能力发展、掌握训练效果、制定训练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4名河北优秀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测试2020年冬训前后有氧能力、无氧能力指标变化。【结果】(1)有氧能力测试结果:冬训前VO2max均值为61.25±4.99ml/min.kg,冬训后VO2max均值为63.5±5.25ml/min.kg;冬训前AT(%VO2max)均值为66.03±2.17%,冬训后该值为68.73±3.44%。(2)无氧能力测试结果:冬训前运动员的4组PP/kg平均值为9.95±0.79w/kg、9.25±0.71w/kg、8.25±0.79w/kg、7.98±1.04w/kg,经过3个月冬训,4组PP/kg平均值为10.30±0.67w/kg、9.58±0.58w/kg、8.68±0.82w/kg、8.33±1.15w/kg;冬训前4名运动员最大血乳酸值分别达到17.2mmol/L、19.6mmol/L、15.8mmol/L、20.2mmol/L,...  相似文献   

5.
静水皮艇500 m供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静水皮艇500 m能量供应特征.方法:选取8名青少年女子皮艇运动员(年龄15士1岁,身高172±4 cm,体重65±5kg,训练年限15±10年)在Dansprint皮艇测功仪上进行多级测试和120 s的最大测试,结合测功仪和气体代谢数据,运用累积氧亏法(AOD)进行能量供应比例的计算.结果:静水皮艇500 m有氧供能的比例为59.6%±11.4%,最大心率为179±8 bpm,最高血乳酸为11.3±1.5 mM/L.全力运动的前5~10 s以磷酸原供能为主,第10~40 s期间糖酵解供能占据重要地位,40 s之后影响运动能力的主要为有氧供能.结论:静水皮艇500 m是一个以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国内对此项目供能特征的认识低估了有氧供能的作用;静水皮艇500 m能量供应的时序特征可以作为安排训练、发展不同供能系统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湖北体育科技》2018,(11):988-991
目的研究男子柔道运动员的间歇性运动无氧能力及耐乳酸能力特征,为教练员准确把握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及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省男子柔道队6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功率自行车间歇性运动进行无氧能力测试,测试运动前、运动后即刻以及运动后2min、3min、5min、7min、9min血乳酸水平。结果 6名运动员的相对最大功率均值为(10.25±0.84)w/kg,相对平均功率均值为(8.1±0.44) w/kg,达到功率峰值时间均小于6s,血乳酸峰值均值为(19.7±3.45) mmol/L。5号、6号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最好;1号运动员应在提高肌肉无氧耐力能力基础上,重点加强短时间爆发力训练; 3号运动员应保持爆发力,重点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2号、4号运动员应全面发展无氧代谢能力。结论柔道运动员的间歇性运动无氧能力及耐乳酸特征,可为教练员准确把握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提供依据,帮助教练员实现科学化训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高水平女子散打运动员不同赛前时期膝关节屈伸肌等动力量的水平与特征,选择上海体育学院女子散打运动员19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整个赛前集训中一个周期的训练作为训练周期,按经典分期理论进行训练分期。等速肌力的测试采用CONTREX等动测试系统,以向心和离心60°/s的恒定角速度下进行右膝关节测试,同时测试0.2s快速屈伸时的最大伸肌力矩。研究结果: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屈肌相对峰力矩值是(1.13±0.15)Nm/kg,伸肌相对峰力矩值为(2.11±0.33)Nm/kg,屈伸肌力矩比值是(53.0±4.0)%,比赛期达到最高值。健将级女子散打运动员的0.2s最大相对屈肌力矩为(1.053±0.207)Nm/kg,伸肌相对最大力矩健将级为(1.795±0.295)Nm/kg。结论:运动员水平越高,膝关节屈肌力量越高,屈伸肌力矩比值越大,不同赛期屈肌力量不同,比赛期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女子自行车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测试,掌握了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水平,为教练员针对性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了依据。对9名运动员进行递增负荷测试,测试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相对最大摄氧量,呼吸商,最高心率和氧脉搏等指标。结果表明:青少年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为3066.7±182.67ml/min;相对最大摄氧量为50.5±3.03ml/min.kg;青少年运动员有必要定期进行有氧能力测试,可以掌握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变化情况,也将为训练计划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与成绩的关系,更好为我国竞技自行车运动服务.方法:对24名优秀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最大耗氧量与成绩关系进行22周的跟踪研究.结果:22周训练后,最大耗氧量和运动成绩均呈现增长趋势,男、女运动员绝对最大耗氧量增值和场地骑行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男子:r=0.884、女子:r=0.939),男、女运动员相对最大耗氧量(ml/min/kg0.32)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增值和成绩增值同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男子:r=0.795、女子:r=0.902);同样,男、女运动员相对最大耗氧量(ml/min/kg0.79)增值和运动成绩同样均具有显著相关性(男子:r=0.665、女子:r=0.861).结论:相对最大耗氧量(ml/min/kg0.32)和绝对最大耗氧量反映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阶段训练效果更加敏感,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最大耗氧量表达方式有其典型的专项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生理机能及运动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10名世居高原(2260米)的中国竞走运动员和10名居平原(10m)的日本竞走运动员在多巴(2366米),作4周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后期与前期、高原与平原相比,观察到有益的代偿性改变。如运动后的恢复心率(1分至1分10秒)下降加快(13次/分降至105次/分);在负荷心率相近条件下,步速加快(3.61m/s增至3.80m/s),无氧阈速度加快(中方,3.01增至3.22;日方,2.78增至3.30m/s);左室功能有改善(SV:日男由85.4→98.1ml;C1:中男由3.10→3.28L/m~2·min);乳酸—速度曲线右移(日男由7.2→5.4mM,中男由6.2→5.6mM);缓冲系统的能力有改善(女子:BE,—4.7→0.2mM;HCO_3,18.6→25.2mM);肺通气功能有所加强(MVV:中方,108.6→113.5L/min,日方,139.8→146.6L/min)。高原训练后,下平原比赛,中日各有8名队员提高了本人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现场采集的短道速滑500 m项目的优秀运动员运动视频进行处理,获取相关运动学参数,揭示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滑行运动学参数特征,为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单台摄像机定点拍摄获取比赛录像,无须在现场放置框架,利用冰面现有文字和线段进行摄像机空间标定,利用SIMImotion解析软件得到运动员滑行轨迹的像坐标,最后通过射影变换原理获取运动员在冰面上的滑行轨迹等运动学指标。结果:数据显示在第三圈男女平均速度都达到最大,男子最大圈平均速度为14.14 m/s,女子为13.07 m/s。男女直道平均速度、弯道平均速度、入弯瞬时速度和出弯瞬时速度都在第5次达到最大值。男子直道最大平均速度为14.13 m/s,女子为13.13 m/s;男子弯道最大平均速度为14.70 m/s,女子为13.51 m/s;男子入弯最大瞬时速度为14.76 m/s,女子为13.66 m/s;男子出弯道最大瞬时速度为14.21 m/s,女子为13.12 m/s。起跑到第8步时,男女瞬时速度分别达到了8.39 m/s和7.63 m/s,男女步长分别达到2.98 m和2.44 m。结论:(1)利用射影变换原理完成运动员比赛滑行路线的标定,为短道速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在500 m滑行中弯道速度贡献大于直道,起跑爆发力对抢位战术影响较大,运动员体能情况对最后两圈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测试、对比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皮艇运动员(男11名,女9名)分别从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和力量训练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男女优秀皮艇运动员的相对最大功率分别为11.04±2.53w/kg和9.07±2.13w/kg,与国外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相差不大(男11.33±2.17w/kg;女8.21±0.84w/kg);2)相对平均功率分别为6.92±1.43w/kg和6.28±3.21w/kg,功率下降率分别为64.26±5.47%和58.31±8.43%,这两项指标明显低于国外优秀皮艇运动员;3)力量训练中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略显薄弱.研究认为:身体机能训练中优先改善运动员的功率下降率,即保持长时间高功率的能力是关键;力量训练中突出不同力量形式的均衡化发展,并强化全身稳定能力的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测试、对比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国家跆拳道队优秀运动员(男14名,女12名)分别从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和力量训练3个方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男、女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的相对最大功率分别为(11.31±2.46)w/kg和(9.21±1.07)w/kg,与国外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相差不大[男(11.8±2.0)w/kg;女(7.23±0.37)w/kg];2)相对平均功率分别为(7.14±1.32)w/kg和(7.08±2.14)w/kg,功率下降率分别为(65.31±6.17)%和(60.42±11.54)%,这两项指标明显低于国外优秀跆拳道运动员;3)快速力量训练部位存在非衡化现象,且训练部位主要集中于下肢和全身(约占80%);4)不同角速度下的下肢肌力测试发现,跆拳道运动员左侧肌力存在优于右侧肌力现象,即左侧/右侧比值可能超过100%(男子运动员)。研究认为:身体机能训练中,优先改善运动员的功率下降率,即保持长时间高功率的能力是关键,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变传统的"乳酸阈"模式为"两极化"模式;力量训练中,突出快速力量的核心地位,但一方面,需加强训练部位的均衡化,另一方面必须确立异侧稳定支撑力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并构建即时体能评价坐标,为科学化训练和竞技能力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从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力量素质3个方面选择能够评价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特征的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1)有氧能力指标:VO2max平均值50ml/min/kg,3 200m跑平均成绩14min19s,二者显著相关;2)无氧能力指标:最大无氧功率均值为7w/kg,400m跑平均成绩1min11s,二者显著相关。各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全运会冠军部分无氧能力指标是本级别最好的;3)力量素质指标: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腹背肌肌力在各级别没有显著差异。各关节肌力与硬拉、深蹲、卧拉、卧推、抱蹲、20″布人过胸、20s布人提抱、20s布人反抱以及20s散手技术显著相关。全运会冠军有部分力量素质指标是本级别最好的;4)绝招技术的发展要以相应的专项力量为基础;5)体能排名与运动员的成绩和比赛表现呈现出一致性。结论:运动员比赛需要的体能是一种与专项适应的综合能力,对运动员进行体能排名,有助于判断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15.
周新华 《体育学刊》2001,8(4):62-63
通过16名400~800m跑项目运动员在程控跑台上完成400m跑极量负荷使运动员机体内堆积大量的乳酸,然后分别测定各种不同强度的恢复性运动对血乳酸(HLa)清除速率的影响,观察了血乳酸清除速率与恢复性运动强度的关系,从中寻找快速清除血乳酸消除疲劳的最佳强度范围.实验结果表明清除血乳酸最快的强度为400m最大强度的50%~65%之间,心率在145~165次/min之间.研究表明,最佳恢复性运动强度是400m最大强度的60%,心率为150~160次/min,此时16名运动员的跑速为(4.21±0.67)m/s,与受试者的跑速无氧阈值(4.35±0.88)m/s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一、实验对象和方法泰州市自行车运动员9名(男6名,女3名),年龄16.3±1岁、身高172.89±7.80cm、体重66.89±10.52kg。最大摄氧量为3850.22±890.70ml/min,最大功率12.08±0.97w/kg体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能量消耗是周期性速度项目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也是教练员制定年训练量和营养方案的主要依据。旨在探究男子轮椅竞速T54级运动员不同速度下单位距离能量消耗(Cw)的特征,为推进我国轮椅竞速的科学化训练和制定合理的膳食标准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招募10名高水平轮椅竞速T54级运动员,年龄(22.90±5.17)岁,体重(59.27±8.31)kg,在室外田径场分别进行1次1 500 m全力运动和逐级递增负荷测试。使用便携式气体代谢仪、Polar心率带、GPSports运动表现追踪系统对受试者每次呼吸的摄氧量(VO2)、心率(HR)、速度和距离变化进行监控。通过全力运动和每级递增负荷测试的总能耗与速度的比值计算出轮椅竞速不同速度下单位距离的Cw。结果:受试者全力运动下的速度为(7.20±0.28)m/s,Cw为0.13 kJ/m;递增负荷测试的Cw从0.09 kJ/m、速度(5.38±0.25)m/s,逐渐增加到(0.12±0.02)k J/m、速度(6.45±0.29)m/s,获得Cw与速度、VO2与速度的指数回归方程,分别为Cw=0.059x...  相似文献   

18.
女子撑竿跳高起跳、撑竿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总结女子撑竿跳高起跳、撑竿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提高国内女子撑竿跳高技术水平,用文献资料法、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国内九名女子优秀撑竿选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九名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率均值为(0.25±0.09),垂直速度增加率均值为(0.45±0.06),两名运动员撑竿5个阶段水平/垂直方向平均速度均值分别为[(6.08±0.12)/(2.36±0.21)]m/s、[(4.77±0.33)/(2.13±0.27)]m/s、[(3.05±0.42)/(2.39±0.31)]m/s、[(1.65±0.16)/(3.53±0.13)]m/s、[(1.5±0.28)/(1.18±0.53)]m/s。研究认为与两名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水平速度损失率和垂直速度增加率都过大。国内女子运动员在悬垂阶段水平速度低,而垂直速度相对较高;在推杆阶段水平速度高,而垂直速度相对较低。建议通过相关肌群的力量、稳定性训练提高撑竿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 12名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为期 14周的高原(2260 m)~高原(2634 m)和两次高原(2260 m)~平原(396 m)交替训练的研究。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结果表明: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对增强其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从本次训练的生理效应来看,高原~高原交替训练好于高原~平原交替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4周1 900 m高原训练对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上海自行车队7名男子场地自行车短距离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海拔1 900 m高原训练.每周训练安排相同,包括公路有氧课5节、场地专项课4节、身体力量课2节,训练负荷逐渐增加,第4周减量调整.分别在高原训练前、后相同时间测试空腹体成分,进行15 s最大频率、最大功率测试,以及45 s×2组(间歇20 min)功率维持能力测试,选取时间点测试HR和BLa,并计算15s分段功率;分别在高原训练前、结束后和结束2周后采静脉血测试血常规、T、C,高原训练1周后相同方法加测血常规.结果:1)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体重、体脂%、骨骼肌质量和脂肪质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2)高原训练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分别提高了7.4%和6.9%(P<0.05),而睾酮提高了22.9% (P<0.01);3)高原训练后15s骑行测试中的最大频率无变化,最大功率仅提高2.4%(P>0.05);4)高原训练后两组45s测试中的最大和平均功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但一、二组间的最大功率下降率和平均功率下降率分别降低40.5%和51.8%(P<0.01),且第一组结束后3min、第二组开始前和第二组结束后3 min的血乳酸分别降低了11.2%、21.2%和9.5%(P<0.01),而20min间歇期内的乳酸消除率明显提高.结论:4周1 900 m高原训练未对自行车短距离运动员的最大频率和最大功率产生显著影响,但以糖酵解代谢供能为主的重复做功和做功维持能力,以及疲劳消除能力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