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宇 《华夏文化》2010,(3):12-15
<正>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天然便具有中华文化重伦理重家庭的特点。关于道教的孝道思想,学界或从其与儒家关系角度关注,或从道教中一个教派如净明道等考察,这些研究都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仅从这些角度考察,却无法了解道教孝道思想演变历程,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道教孝道观的不同形态及背后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仙信仰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成仙,一是指人生命的久长乃至不死,二是指人能力的广大甚至无限,如《太平经》说成仙者能“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净明忠孝全书》卷六又言成仙者能“神灵变化,隐显莫测”。这种信仰的产生,与中国古人渴求生命存在的愿望有关,也与中国古代宗教多神共存的观念有关,更与中国古代哲学对事物存在及运动的认识有关。下面,笔者仅对中国哲学中阴阳五行观念对道教成仙信仰产生的影响作一扼要说明。中国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发现:事物皆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他们将之称为朋…  相似文献   

3.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在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积极融入到各民族民众生活、习俗中,其成仙信仰对当地民间生死观念产生了影响。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在保留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将道教成仙信仰整合进本民族生死观念,这是对道教文化的鉴别、选择和认同,而这种认同程度与其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与外来道教文化交流的深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道教音乐仪式功能的塑成、流变及世俗化发展倾向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道教仪式音乐的原始形态及文化功能;道乐编创与应用的审美诉求;道教音乐与儒家音乐典籍之间的呈递关系;以及道家音乐由出世到入世的历史转变过程。在对道教音乐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之后,从道教音乐的发源谈起,揭示其与儒家礼制和俗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社会政治形态为背景,思考道教音乐转变的实质性原因和呈现出来的形态效果。以此,对于道教仪式音乐从"成仙"到"成礼"的转变过程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晚唐诗僧诗作中,存在着数量颇多的与道教有关的作品。这些涉道诗的创作,反映了中晚唐僧人和道士交游之频繁和深入。当时不少僧人和道士结为好友,甚至成为莫逆之交,彼此和诗论道,且开始主动关注对方教理及修炼方式,反映了中晚唐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背景。从诗僧涉道诗作看,僧人对道教多持欣赏的态度,僧人艳羡道士炼丹成仙,使其自身接受道教影响,开始出现阅读道教典籍,并兼修道教方术的现象。道教对禅宗的这些影响促进了禅宗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6.
人可以长生不老,并且可以成为神仙吗?这个问题,很早就被方士们热衷地谈论过,还创造出许多方法。后来,道教中的神仙派(又称金丹派)吸取了方士所讲的服食、行焉、房中、神仙等等,宣扬人可以长生不死,神仙可以修炼而成。成仙便成为道教徒执着追求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具有生命现实意义之宗教,土生土长于中国的道教,不但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以"长生久视"进而成仙为最终目的的生命世界观,而且,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建立起了一整套以"炼养修身"为主的生命实践观。因而,道教的环境生态思想和道门中人之炼养实践,为解决和应对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安全和老年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指导。而作为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养实践家的葛洪,以四十八岁之年"避地南土"的炼丹修养的践行,为老年人群的延年益寿、安度晚年以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吕洞宾信仰是道教生命观的终端体现,其思想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他的成仙不死本身就代表了道教对死亡的独特解释,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具体表现;二,他选择由儒入道,成为自我生命的主人,这是道教对个体自我自由选择的重视,是道教生命观主体性的表现;三,他劝人向善,劝人忠孝、教人修心之法,把生命终极问题的解决与道德的善恶联系在一起,是道教生命伦理观的体现;四,他以济世度人来自度,是道教生命观利他又利己、度人终度己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道教内丹学是唐末五代以来道教修道证真的主要方法。噶举派是藏传佛教重要教派之一,以大手印为其主要教法。道教内丹学与藏传佛教噶举派都主张成仙成佛不离性命,且理与法相互印证。本文从性命内涵论与性命工夫论两个方面对两者性命论思想作比较分析,不仅揭示了两者对性命内涵的理解迥异,而且从中可看出道教内丹性命双修工夫的实质就是使纯阳之元神与道合一;噶举派性命工夫实质就是证佛之法、报、化三身,从而使身心均获得解脱。  相似文献   

10.
道教哲学认为人的本性是真性,而基督教哲学认为人的本性主要是"罪".这两种不同的人性观引出了两种不同的解脱观:道教主张人复归真性,就可了道成仙;基督教主张人克服罪性,在生活上效法基督就可成为真正的人.从而,导致人的本质脱离现实.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真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古书隐楼藏书》是清代道教龙门派十一代高道闵一得的重要著作,其中贯穿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医世”。本文以《古书隐楼藏书》为对象,考察其中医世思想及医世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典名著《水讲传》开卷第一回,用全部篇幅绘声绘色、唯妙唯肖描绘的中国道教名山——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郊,离市中心不足20公里。被誉为“华夏仙都”的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级重点名胜风景区。史书记载:东汉中叶的“入太学,博通五经”的巴郡江洲令张陵,因不满朝政腐败,又无力拯救苦难黎民,便辞官归道,追寻托梦成仙之路。他云游四海,历尽艰辛,最终选定在丹崖似火、碧水湛蓝,翘首远眺若仙境,沉思品味胜画屏的龙虎山炼丹创道、祈祷民安。其后裔世代承袭张天师法号传道兴教,至今已延至第63代。1900多年来,…  相似文献   

13.
泰山与宗教     
道教泰山泰山的道教历史久远并长期处于主导地位。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于古代神仙方术、老庄思想和原始图腾崇拜。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因此须选择高山大岳为其修炼之地。泰山气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兼之众多可遮风避雨的幽深岩洞,使其2000多年前便是神仙家、方士们活动的首选场所。传说,战国时期便有方士黄伯阳隐居于岱阳鹿町山岩洞。秦汉以后,方士们利用皇帝封禅泰山的机会,巧妙地将治国安邦的统治术和长生养性的神仙术结合起来,使泰山成为一座修仙的名山。汉武帝封禅泰山时,在泰山南麓修建了第一座道观建筑——汶上明堂。泰…  相似文献   

14.
于洞真,俗名善庆,是马钰最为著名的弟子,马钰去世后他又遍参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等人,在七子后学中德高望重。于善庆倍受全真道教众和金、蒙两朝政要尊崇,他住持陕西道务期间,励精图治,使重阳宫达到了全盛。于善庆曾长期在关陇一带传教演道,先后培养出了高道宽、李道谦、符道清等著名弟子,这些弟子曾长期主持关陇道务,对元代西北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道教音乐研究是宗教音乐研究的一个分支,也是道教研究和音乐研究的交叉学科。它以道教音乐为研究对象,运用道教理论研究和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与道教活动和道教内容相关的仪式音乐和非仪式音乐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发生与发展规律,音乐类别与形态特征,传承与传播方式及其与道教仪式关系的边缘学科。 作为科学的道教音乐研究,至今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然而,此项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却是以调查、搜集、整理我国各地区传承的道教音乐为起点而逐渐发展成熟的。据现有文献资料考证,早在本世纪20年代时,我国民族音乐学家郑觐文…  相似文献   

16.
道教中的法术丰富多样,修道者认为这些五花八门的道术各有神通,是长生成仙与救苦救难的法宝。诸多法术之所以神通广大,都是由于其中有"神"在支配和调度多种力量,来达到延年不死或除恶扬善的目标。这反映了所有道术背后的思想支撑,即"神"的无时无处不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清派宗师陶弘景的一些著述,探讨了上清派存思术的思维与运行机制,试图揭示出诸多道术背后的思想本质与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探讨了近现代道教宫观的毁坏与变迁、保护与维修的历史过程之后o,着重讨论当代道教宫观的发展走向,它也是当代中国道教发展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经受了灾难深重的艰苦岁月,又是大觉醒、加大步伐赶上世界潮流的伟大时代,远离经济基础和政治搏斗的道教及其它宫观,也不可能脱离这个历史的大环境,宫观的沉浮正是这一历史的客观反映。今天道教宫观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祖国的神州大地,迎接着新世纪的到来,它正在为当今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尽它的一份力量。宫观今后的发展走向,不仅是宫观本身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紫芝 《中华文化论坛》2007,2(4):116-119
宗教与审美有内在的精神关联,早期天师道在授箓、奉道持戒等方面体现出独待的道教审美文化思想和现象。天师道相信这种仪式化的授箓仪轨,可以穿透空间的效力号令百神,时间和空间连为一体,体现了时空一体的东方审美意识。持戒是奉道的基础,也是"修真成仙"的基础。在宗教性活动中体玄、得道与审美体验相通。修道与信仰崇拜的过程既是对生命的体验,又是对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巴蜀道教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巴蜀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天师道由此地而传播全国,传承近两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而巨大。然而长期以来因基础研究薄弱,尚无一部系统全面的四川道教史著问世。有鉴于此,四川师范学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龙显昭、黄海德、蔡东洲、杨超、查中林诸先生于1994年起致力于巴蜀道教碑文研究,并获准为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经过几年的辛苦耕耘,汇聚而成的《巴蜀道教碑文集成》新近问世了。笔者因某种关系,得以先睹,故不揣浅陋,简为评介。《巴蜀道教碑文集成》由四川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20.
王燕 《华夏文化》2000,(2):53-55
唐镜中反映道教思想内容,具有道教色彩的铜镜数量比较丰富。本文主要就历年来的考古发现对此种镜类进行考察。总的来说,与道教有关的唐镜包括六大类:(一)飞仙纹镜;(二)月宫纹镜;(三)真子飞霜镜;(四)王子乔吹笙引凤镜;(五)五岳图形镜;(六)八卦纹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