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慧敏 《教学随笔》2013,(12):129-130
在唐代诗坛上,杜甫和李白双峰并峙,人们称杜甫为"诗圣"。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他的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还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尤其是在其晚年时期,深陷困境,但是他不会为自己的际遇而伤感,他时刻关注的是国势的安危,是百姓的疾苦。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其不朽诗作中充斥着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杜甫的诗歌海洋中,始终荡漾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条大船载着诗人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尤其是在其晚期代表诗作"三吏"、"三别"中,最能体现出诗人的爱国忧民情怀。本文将在简要叙述杜甫爱国忧民情怀形成的基础上,分析其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内涵。之后,将主要分析其代表作品中的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自传诗是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生动展示。杜甫在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始终与对亲人的深切关怀交结在一起;儒家“仁”的思想使杜甫把这种爱推向广大百姓,从而使他的自传诗具有一种“诗史”的性质;儒家的入世精神也激励着杜甫去建功立业,他的自我评价是以历代名臣自期,且对自己满怀信心。  相似文献   

3.
在北宋"尊杜""崇杜"特定文化背景下,诗坛盟主苏轼于"学杜"中,自觉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际遇,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尊崇杜甫人格价值的观点,注重对杜甫道德伦理价值重新进行改写、型塑和阐释,致使生前寂寞不彰的杜甫诗名在北宋日趋提升,并最终由诗人而史家、由史家而忠臣、由忠臣而圣哲,这一"圣化"的过程终于在南宋得以完成。随着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他的诗便为宋诗创作、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成为宋代诗人追慕、仿效之典范。他们学"杜"而变"杜",最终形成足以与"唐音"比肩、独具一代特色之"宋调"。这也就是苏轼刻意"圣化"杜甫之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思想笔触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辛酸苦难,从而显示出他的诗歌作为"诗史"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同时,杜甫也写了为数不少的山水诗,透过杜甫山水诗那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借助文学和美学的双重视野,我们可以尝试去探索和体会深藏其后的诗人那丰富多彩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5.
现存杜诗中是否确有"乡愁"两字尚是一个需待考证辨析的存疑问题,在杜甫之前,唐代诗人张子容、岑参、钱起等人就已将乡愁二字引入诗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不是述"乡愁"的首创之作;杜甫一生并不是单用愁字就能概括,他蜀中时期的诗歌并非"愁字满眼","诗必言愁",也不是着重为乡愁。我国古代的"乡愁"诗源远流长,代不乏人,名篇很多。杜甫不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也不是以乡愁诗名世。  相似文献   

6.
论杜甫诗歌的儒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精神与诗歌具有"集大成"的特点。身为儒士的杜甫,带有浓重的儒家理想层面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其诗表现了强烈的济世意识和忧患意识,是儒家文化铸就了杜诗儒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因为他身上具备儒家"圣人"的道德品质。然而,他晚年自称"乾坤一腐儒",与"圣人"之称背道而驰,这是发人深省的。"腐儒"实是作者自嘲,与"诗圣"互为表里,充分展现了杜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文化精神,具体体现在官场应对、生活苦难、理想追求三个方面。在污浊的官场现实中,他正直不苟,能为义舍身。他生不逢时,遭遇诸多不幸,又选择直接面对,表现得无比坚韧。他坚持奉行儒家文化理想,兼济天下,对社稷、普通百姓及自然万物,都做到了仁善宽厚。他习儒至深,写下了许多带"儒"字的诗。这些诗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抒发了一代文儒的复杂情感,预示着杜甫的悲剧命运,处处可与"腐儒"相映证。  相似文献   

8.
正一直以来,如何处理个人与现实的关系,始终都是诗人所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这不但关系到诗人对生活的现实态度如何,更关系到他是以显性还是隐性的表意方式来处理这一问题。我们非常欣赏单刀直入、直接介入现实存在的那样的勇敢诗人,比如杜甫、白居易,前者以直接批判的姿态写出了震撼人心的"三吏"与"三别"等诗篇,后者直  相似文献   

9.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杜甫一生习儒至深,他感慨地称自己为"乾坤一腐儒"。可以说,"腐"儒是他对自己尴尬身份的认定,是他遭遇复杂而腐败的社会政治现实的重创后无奈的自嘲,也是他沧桑一生的感叹,是他悲剧人生的深刻暗喻,有着显而易见的悲剧性。论其原因,一是因为杜甫的性格无法链路现实政治文化,二是因为当时社会政治体制极端腐败不能眷顾个人命运。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以他的学识和才气成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此后山水诗到唐代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以王孟为代表的清丽冲淡的派,并成为主流,杜甫一生的主要成就虽然不在山水诗,但他呕心写就的数百篇山水诗依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透视其心灵的途径。本文试从两者的创作背景和作品本身来探讨他们的相同点:对理想的执着。  相似文献   

1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拜谒了成都武侯祠,写下《蜀相》一诗。诗歌以"蜀相"作为题目,说明丞相这个身份在诗人心中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登上丞相之位是古代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杜甫一生就怀抱"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故杜甫主要是借此诗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理想破灭、社会批判和自我人性发现三个阶段,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儒家伦理自觉的意义,从对"儒术"的质疑而重新回到儒家仁政理想之上。他从内心深处发现了"恻隐"的善的情感,并始终保持着仁爱理想和博大情怀。同时,他又以诗人的方式不断反身自省,探寻人性的本质。从杜甫的思想界限看,他最终无法逃脱中国专制社会传统政治格局和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思想格局的限制。杜甫的思想遗产尽管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道德自觉、社会批判、人性关怀等内容,但在整体上或许正属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权威平民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杜甫本人在思想陷入困惑时,他也曾尝试用中国传统的道家非道德思想和外来宗教佛教的观念来反思儒家道德思想,但不可能有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张颖 《天中学刊》2012,27(6):73-77
通过对具体诗人的评点来体现自己的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优良传统。杜甫"沉郁""雄浑""集大成""入神"的诗歌风格与严羽的诗学理想和诗学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契合,严羽的许多重要诗学思想都在杜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因此,严羽推崇杜甫也就不容置疑了。  相似文献   

15.
"痴"作为一个概念,走入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喜爱,一种依恋,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所体现和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精神、艺术情调、哲人深思。中国古代所体现出的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已经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养料,规范着文人士子们的艺术生活和文学创作,塑造着儒家传统所希冀的理想人格。相较于西方的"酒神"精神说和"疯"的范畴,"痴"具有更为深广圆融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内涵,也显示了中华思维的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诗人,字子美,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社会风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故后人称其诗为"史诗"。他被尊称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艺术风格多样化,但始终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优良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具有深广的影响。有《杜工部集》。  相似文献   

17.
鲁迅认为,凡是伟大的文学天才,总是具有不可摹拟的独创性。他在《不是信》里写道:“诗歌、小说虽有人说同是天才即不妨所见略同,所作相像,但我以为究竟也以独创为贵”。杜甫无论是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绝和七绝,都有着琳琅满目的独创。难怪白居易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茫万丈长”。天才正表现于他的独创。鲁迅认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天才,如果将他与古代第一流的伟大诗人比较,杜甫则不似古人还像今人,他“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杨键是一位为当代诗坛所瞩目的诗人,他所践行的诗歌写作方式不仅是"审美",更是"求道"。这"道"是"心之道",是心灵在直面自我生命与大千世界时如何求得救赎与超越的真理。杨键把传统文化精义作为自己的精神资源,为现代汉语诗歌写作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对当下诗歌写作无疑是个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姚玮 《考试周刊》2013,(52):18-19
陶渊明和杜甫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两人风格各异,但在诗歌中都选择"鸟"作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同为"鸟"意象,诗人所赋予它的意义却不同。陶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心灵的写照,杜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生活状态的体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借月抒怀的当属李白,他笔下的月融汇了诗人的许多情感因素。李白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入“月”中,借月来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并把自己的理想也寄托给明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