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生 《视听纵横》2009,(4):89-90
千百年来,戏曲始终以广场、剧场为载体,呈现为舞台化的演出,并由此形成一系列舞台艺术特征。然而,当电视载体出现以后,戏曲立即成为电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视业的迅速崛起及日益成熟,大量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剧场演出来观赏戏曲,而是通过电视化了的戏曲来满足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2.
搞戏曲电视剧的同志走到一起最常谈起的一个名词就是“联姻”,具体来说,也就是戏曲和电视之间的“联姻”。其实,电视与戏曲的联姻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曾几何时,戏曲界的一些朋友还在把观众对戏曲和剧场的冷落,归罪于电视的异军突起,是这个四四方方、进人到千家万户的“潘多拉”盒子,把剧场的观众“抢”走了,砸了戏曲的饭碗;而年轻气盛的电视编导们则把戏曲看作上一世纪的艺术,节奏慢、长拖腔、大起霸,无论如何都与刚刚兴起的电视艺术搭不上界,电视和戏曲根本就是一对“冤家”,休想走到一起来……。但是过了十几年,电视和戏曲不…  相似文献   

3.
戏曲故事是广播文艺的一个新品种,它是以叙事为主兼容对白、唱词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戏曲艺术和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把舞台艺术转换为广播艺术,以适应广播特点的一门全新的听觉艺术。 下面从听众的欣赏心理和戏曲故事的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戏曲故事  相似文献   

4.
戏曲广播指的是广播中所有的戏曲节目。就整个戏曲艺术实践来看,舞台戏曲肯定是主阵地,它代表着整个戏曲艺术发展的水平。戏曲广播的发展必须依赖和借助于舞台戏曲创作实践的成果。但这并不等于说戏曲广播是无能为力的,它也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这就是它美化、突出、筛选、利用戏曲可听性因素,能动反映整个戏曲艺术实践的灵活性、广泛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戏曲广播包括广播中所有的戏曲节目,不言而喻,它要受到广播形式和戏曲艺术实践的制约。首先,它必须遵循广播听觉艺术规律发展,这与音乐广播、文学广播等具有相通之处;其次,戏曲广播离不开戏曲艺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戏曲艺术的存在,戏曲广播将是无稽之谈。但是,这两种制约并不是束缚戏曲广播发展的绳索,恰恰相反,在这两种制约关系中,戏曲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一种唱念做打诸般表现手段高度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观众是凭藉视觉和听觉来欣赏的。将舞台戏曲改造成为戏曲录音剪辑,首先意味着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的一定程度的淡化,人们的欣赏方式也将作相应的改变。这是同一作品从视听艺术转化为纯听觉艺术时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现象。文艺编辑在制作录音剪辑时,要按照舞台艺术和听觉艺术的不同欣赏规律和欣赏特点,对原作品进  相似文献   

7.
雁北历史悠久,戏曲碑刻内容丰富,涉及了剧场修建、祭祀演剧、活动组织等多个方面,颇具地方特色,是了解和研究雁北古代剧场与戏曲发展状况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6):48-51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逐渐与城市的原有居民融合在一起。然而,这种融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血缘或亲缘的融合,而是更多的表现为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三十余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外来流行艺术迅速在现代城市蔓延,然而,仍处在不断融合过程的市民人群中,以地方戏曲为代表的广场文化艺术活动依然是他们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以河南地方戏曲为主要内容的广场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郑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市文化熔融,打造新的城市文化面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戏曲归根结底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的最本质的美学属性是来自于舞台的规定性。在艺术实践中,它又被人们基于对舞台的认识所形成的戏剧观所强化。因此,谈戏曲就不能离开舞台。但是,正如舞台产生戏曲一样,戏曲又严格地受到舞台时空的限制。这种限制大大地妨碍了戏曲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戏曲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男戏剧文化的明珠,它有着深厚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男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宣传普及戏曲艺术的戏曲广播就格外受到听众的喜爱。众所周知,中国的戏曲是一种高度体现写意性美学思想的艺术,它通过有限的舞台时空来表现相对无限的社会生活。戏曲艺术属于视听结合的艺术,戏曲广播则属于听觉艺术,戏曲艺术讲究唱急做打,其中占有比重最大的就是唱腔了,唱腔是区分剧的标志,也是流派艺术形成的标志,可以说没有唱腔也就没有戏曲,这也是许多戏迷把“看戏”叫“听戏…  相似文献   

11.
“戏匣子”——这曾是人们对收音机的爱称,足见戏曲广播在广播发展史上和人们心目中有过多么重要的地位。戏曲艺术百种千家、源远流长,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给我们的戏曲广播编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大概正因为如此,多年来,我们较多地注意了戏曲本身的艺术魅力,注意体味它的专业特点,而忽略了对不同层次听众的不同的接受方式的深入研究,以至于当我们发现当代青年疏远了我们时,又感到是那样突然和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12.
戏曲与载体     
这两个载体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戏剧的初级阶段无所谓剧场、剧本。以中国戏曲为例,早期的戏曲演员是“路歧人”,即流浪艺人。他们游走四方,撂地为场,以各种娱乐性的杂耍、魔术、角抵、马戏、歌唱、曲艺谋生,也包括情节简单的戏剧性表演。这些杂七杂八的表演技艺统称“散乐”、“百戏”、“杂戏”,自周秦至汉唐,千余年间始终如此。戏曲的胚胎即萌生于其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剧场与剧本才渐渐受到重视,上升为戏剧的要素。在西方戏剧史上,专业化剧场的出现被认为是戏剧发展的里程碑。这种在市井间诞生的固定的剧场,既为表演…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舞台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先是相声受群众宠爱,接着小品热,出现了一批演小品的名演员,后来,从小品发展到戏曲小喜剧,不少戏曲剧种的小喜剧,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看家戏。究其原因,是这些艺术形式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喜剧色彩浓,让人在笑声中得到美的享受。 戏曲喜剧,就是能让人们在笑声中受褒美贬丑思想启迪的艺术,所以,时代需要它,人民喜爱它。时代呼唤戏曲喜剧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董旸 《现代传播》2001,(5):138-139
广场、剧场、留声机、收音机、电影、电视、网络……戏曲沿着这一路走来感到的是既欣喜又尴尬,欣喜的是文化载体的变迁带给戏曲更多的传播途径和发展空间,尴尬的是发展的步伐需要更多可以摆脱传统惯性的灵性加入才会更矫健.然而这种灵性的产生在今天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呼之不出,取而代之的却是电视戏曲的类型化、滞钝化和边缘化状态. 一、电视戏曲的类型化 众所周知,自从电视和戏曲联姻后,电视戏曲这个新生事物就顺理成章地被当作传播领域的媒介产物来看待。媒介产物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类型化。 在传播学…  相似文献   

15.
导演在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已经为人们所公认。那么,导演在戏曲广播剧(广播戏曲)中应该占有什么地位?它对戏曲广播剧的健康发展起着什么作用?它的特征、职责又是什么?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戏曲广播剧应当建立导演制导演艺术可以说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短暂的艺术。从戏剧的起源、形成至发展的全过程,步步可寻到导演的足迹。但是,导演、导  相似文献   

16.
戏曲的衰落是最近20多年的事,其明显标志是大量观众的流失。原因很多,而结果只有一个,即剧场越来越留不住观众了,到剧场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少了。特别是青年观众,喜欢戏曲的几乎凤毛麟角。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呢?说来话长。在经历了近百年文化变革的风云激荡之后,整个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格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三大戏剧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一方的艺术结晶,它最集中最鲜明地呈现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性格、韵味和情趣美。广播戏曲随着戏曲艺术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目前正面临着当代审美情趣、审美意识的抉择。广播戏曲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固定样式与新内容之间出现哲理矛盾,必须从美的本质进行思辨方能认清主流与支流。广播戏曲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戏曲广播作为戏曲艺术与广播之间的边缘性艺术,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冲击,一个是戏曲不景气,一个是广播的降温。这种局面的形成给戏曲广播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听众的减少。听众是广播的对象,假若没有听众,广播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为此,全国各电台从事戏曲广播的同行们都以时代的紧迫感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对戏曲广播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在重新认识戏曲、重新认识广播、  相似文献   

19.
戏曲是表演艺术,表演是它的重要特征。优美的念白和唱词要和表演结合为一体,才能形成感人的戏。有人把戏曲归结为动作艺术,这是有道理的。所以,戏曲的语言,是与演员的动作结合的语言,它应该能够启发演员发挥表演才能,有助于戏里的人物活起来、动起来,给演员创造念之、思之、歌之、舞之,载歌载舞表现生活、塑造人物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王洁 《青年记者》2013,(20):128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戏曲艺术遭遇困境,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探寻传统戏曲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与发展之道,在保留原有艺术特质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当务之急。电视戏曲节目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电视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它运用电视技术的手段,突破了戏曲舞台艺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