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3月17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前一个星期,大西北的一个城市——甘肃武威,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武威地委机关报《武威报》奉命派出八名记者,手持地委宣传部的介绍信,分兵四路,沿武威市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挨门挨户收缴前一天出版的《武威报》,一下把全市闹得满城风雨。事情原来是这样的:3月7日,武威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的前一天,武威地区行署专员魏万进和副专员刘生荣邀请部分基层人民代表座谈,听取意见(武威市是地辖市)。两位专员再三鼓励代表要“谈谈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讲实际话,心里话”,“对省、地、市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干部的工作作风,有啥意见,都可以提”。于是,代表们在发言中,纷纷就农业生产、水利设施、粮食定购、农用物资、物价、教育、市政建设、干部作风等问题,反映了基层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武威报》记者就此整理出一篇座谈纪要,以《人民代表的心里话》为题,登在3月16日的报纸上。据说,一些有棱角的话还没有写进去。谁知,报纸发出后,竟惹怒了武威的地方官。武威市长柳宏克当即气冲冲地给地委书记杨作林打电话。“我是省上、地委派来的,不是自己要来的,如  相似文献   

2.
正当七届全国人大、政协一次会议的代表们呼吁加强新闻自由和新闻透明度的时候,中国青年报披露的3月17日甘肃省武威地区的领导压制新闻批评,下令收回报纸的事件,为这个呼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这篇批评性的新闻,道出了新闻界的积愤,反映了老百姓的喜怒,对压制新闻批评的武威长官大胆爆光,读罢称快。是的。《中国青年报》在反映改革的报道中,敢于闯“禁区”,爆“冷门”,这篇千字新闻,读者首先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那种强烈的激情:那是出自一种正义感,一种对舆论监  相似文献   

4.
正当七届全国人大、政协一次会议的代表们呼吁加强新闻自由和新闻透明度的时候,中国青年报披露的3月17日甘肃省武威地区的领导压制新闻批评,下令收回报纸的事件,为这个呼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佐证。新闻批评难搞,这是我国新闻媒介长期被一些人压制的结果。一张报纸,在某些领导干部的眼里是他们的私有财产,而不是党和人民  相似文献   

5.
1988年3月,甘肃省《武威报》在武威市人大会期间,因为发表了该市人民代表批评地委的意见,受到地、市委领导的指责。地委下令收回报纸,并要求自行销毁。这一作法在群众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酿成了震惊全国的武威收报事件。认真反思这件事的教训,对深化新闻改革,加强舆论监督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文摘     
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报纸 调查表明,读者看报的目的:新闻第一。当前人们看报的兴趣点普遍集中在:国内突发性事件、国内重大人事变动、国家政策法令、批评报道和反腐败的报道。而对前一时期曾被“炒”得火热的报道名人、明星的新闻以及描述凶杀及性犯罪的新闻则有相当多的人表示“毫无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大多数读者认为,一张理想报纸应当具备的主要特点是:可读、可信、信息量大。读者普遍希望,报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增加综合化、减少专业化和纯娱乐化。 批评也是正面报道 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批评报道,当地领导看后发火说,你正面报道不搞反倒去写反面报道!对此,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一次报告中指出,批评也是正面报道。批评报道,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某些缺点和错误,帮助改进我们的工作,这不是正面报道是什么?满腔热情地给党和政府提意见,谈建议,促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这不是正面报道又是什么? (摘自1995年12月7日《中华新闻信息报》)  相似文献   

7.
关朝哲 《传媒》2014,(9):69-70
正《中国青年报》4月14日发表长篇通讯《一张家族报纸的危险生意》,对《中国特产报》滥发记者证、大搞有偿新闻、实施新闻敲诈、实行家族式管理的违法行为,作了深入的调查剖析。通讯首先以图示形式曝光了《中国特产报》的《聚焦三农》专刊家庭办报的三人关系图。这  相似文献   

8.
3月27日下午,河南日报编辑部召开有报社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处室领导、编辑或专栏编辑参加的会议,就《新闻战线》编辑部提出的“如何繁荣报纸漫画”问题进行了座谈,到会同志认为: 一、《新闻战线》1982年第三期就“如何繁荣报纸漫画”问题发表的报道,对我们是个促进,我们欢迎漫画界同志的帮助,共同为繁荣河南的漫画创作而努力。方成同志对河南日报的批评,对于我们改进工作是有益的(发言中对我报漫画使用情况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报刊报》2月18日一版头条发表记者访问记,报道何光先同志就“如何争取新闻的最佳社会效果”问题发表的意见。报得写道:2月1日上午,记者访问了全国新闻学会副秘书长、首都新闻学会秘书长何光先同志,请他就新闻宣传的最佳社会效果问题发表了谈话。  相似文献   

10.
现在,批评揭露性报道在逐渐增加,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日趋正常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批评难的问题还远未解决。报社主动组织批评稿件,还是采访难、审稿难、发表难。许多单位的领导、干部及一些群众,对报纸很有节制的批评也难以容忍。他们有的胡搅蛮缠,拒不认错;有的到处游说,托人说情,不让批评稿发表;有的抓住一些枝节问题大做文章,攻击谩骂,甚至诬陷上告。去年佳木斯市和今年武威  相似文献   

11.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7条中的“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然而,3年多过去了,一些报纸、杂志等新闻单位还在违法使用“国营”二字。如:《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山西青年报》、《济南日报》、《经济参考报》、《北京青年报》、《湖南日报》、《健康报》、《齐鲁晚报》等报中均在去年的一些报  相似文献   

12.
4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节目分4种类型:调查分析式、追踪采访式、快速反应式、访谈述评式。 4月1日,由江西日报社创办的晚刊“子报”《赣江大众报》在南昌创刊。 4月6日,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在成都召开。 4月10日,人民日报新闻函授第6期举行开学典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实践》2009,(6):56-56
美国两家老报纸《塔克森市民报》和《安阿伯新闻报》宣布最后一期纸质报纸出版日期,加入从纸媒转向网络经营的报纸行列。 据外电报道,《塔克森市民报》的员工5月15日得知,这家报纸会在5月16日发行最后一期印刷版报纸,之后借助因特网发表评论,但不再报道动态新闻。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最近新湖南报的社论感到很大的兴趣。我们认为这个报纸的社论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社论和新闻配合得好,很多重要的新闻都配发了社论。如二月十九日头版报道了“道县大种南瓜”的新闻,反映了道县种南瓜的群众运动,介绍了种南瓜的经验。新闻旁边就是题为“多种南瓜”的社论。社论热情地赞扬了道县人民的做法,指出种南瓜的经济意义,号召大家多种南瓜。从二月二十日到二十九日九天中,报纸共发表了十五篇社论,每篇都和新闻紧密结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湖南日报》在新闻改革中,重视改进报纸的批评报道,着重抓“大而活”的典型。一年多以来,坚持每月在头版头条发表一组批评稿,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什么是“大而活”,的批评报道?该报认为:在,就是抓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6.
9月16日,有好些家报纸在头版显著地位郑重发表了“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今天在沪开幕”的消息,有的还用特大字标题,绘声绘色地描述全运会在“节日般的欢乐气氛中”于“今日开幕”,有的报没发开幕消息,但发表了祝贺当天全运会开幕的社论。大概是老天有意要惩罚一下这种“预制”新闻的干法吧,一场大雨降下来,把运动会冲得直到两天后才进行,造成抢发“今日新闻”的报纸“集体失实”,更可怪的是,一些报纸明知16日的报道失误了,可在他  相似文献   

17.
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独出心裁,率先在全国首家创办“星期天”刊。 1984年10月:被誉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报纸、发行量曾达900万份的《参考消息》,再次拿出绝招:增加周末版。此前此后,《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也相继增加了“星期天”和“周末”刊。于是:一种新的报样悄然产生了,我暂且称之为“附报”。夹缝里诞生的“特区”何谓“附报”?它相对于正报而言,意即附属于正报的报纸。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材料表明:全国  相似文献   

18.
亦杰 《今传媒》2005,(12X):58-58
昆明四家报纸——《春城晚报》《都市时报》《云南信息报》《生活新报》近日签订“停战协议”并发表联合公告:“停止所有报纸征订活动中给予订户赠品、奖励活动。同时,向社会承诺。报社不对征订对象以提成回扣、赠送钱物(含报刊)、出国考察、公费旅游等各种有偿促销手段征订报刊。”(《中国青年报》10月11日报道)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报点击     
“市政办”作客答疑发表报纸:《建中报》发表日期:2002年4月15日 4月5日《建中报》刊载退休职工黄淮《关于加强生活区食品摊点卫生管理的建议》,该报所在的四川宜宾市市场管理部门(即“市政办”)。认为有责任配合812厂(即《建中》所属公司)卫生管理和防疫部门按《食品卫生法》要求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于4月9日出台三项措施,4月15日在(《建中》“回音壁”栏公布,答复了职工的建议。点击:  相似文献   

20.
3月21日《中华新闻报》和4月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均报道了“第五媒体”开通,报道中称数据广播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阅后,笔者颇有疑问,何也? 据周小普著的《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