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诗歌和诗歌教学的特质是它的审美性。改变诗歌教学中“唯理性”倾向和“肢解式”的模式,必须重新“拾回”审美赏析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诗的意境和情感)、鉴赏美(诗的内容和形式)、内化美(美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美(美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坦率地讲,当前诗歌教学的教学现状就是:教师费尽心力,想尽一切办法把一首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然而,学生却没有感受到诗歌的语言魅力,审美的张力,反而对教师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国都,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大都停留于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理性分析,可以说这是对诗歌的肢解,因为中国诗学历来都强调一个“意境”,而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性观照和情绪体验,所以诗歌教学应强调其整体性。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意境便不是诗,意境浅淡便不是好诗;阅读欣赏诗歌,如果不能进入意境,便不得门径——反过来说,倘若能把握和进入诗的意境,便是掌握了打开诗歌艺术宝库大门的钥匙。可见,意境是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想让学生真正领悟意境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占有重要地位,课本所选诗歌适合小学生认知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但是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已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意境、内涵、创作三个方面展开诗歌教学。一、情境教学,走进诗歌意境要想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把握意境,可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把握意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师不要止步于重点字词的  相似文献   

6.
程学高 《现代语文》2008,(12):74-75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朱光潜)然而,初中诗歌教学的现状却是老师忙于肢解活生生的艺术品:解释词义句意,挖掘典故修辞,机械的归纳主旨,生硬的照搬赏析文字;而学生学习方式就简化为一个字“背”:背诗句和作者,背翻译,背名句的赏析,背修辞的作用,背诗歌的主题思想……诗歌教学尴尬地成了语文课堂改革遗忘的角落,变成了最没有诗意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难以承载课标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任。所以新课标呼唤诗歌教学“回归诗歌的审美本性,营造诗的意境,激荡诗的情感”,诗歌教学呼唤“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写诗讲意境,正象写小说讲人物形象一样。意境是诗歌的生命,是作者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的具体形式和结果。评论一首诗歌的高低优劣,总是着眼于它的意境,意境可以说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诗歌的创作与评论既然都注重意境,那么在诗歌教学中,也同样不能忽视意境,如能作好意境的教学工作,诗歌教学的任务也就大致完成。本文试就诗歌的意境教学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老师们常常采用"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教学方法,对活生生的艺术品(诗歌)进行"肢解",大大破坏了诗歌所蕴含的美,使一篇篇诗意盎然、意蕴悠远的诗歌变得索然无味,生机全无,使诗歌教学尴尬地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被遗忘的角落,成为了最没有诗意的课堂。那么,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欣赏古诗的美呢?在  相似文献   

9.
吴月琴 《教学月刊》2006,(10):29-30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诗词教学中机械的“字斟句酌”,用单一的教学形式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翻译“肢解”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会使古诗的神韵在枯燥的讲解分析过程中荡然无存,遗落了古诗的内在美(文字、节奏、意境的  相似文献   

10.
诗歌和诗歌教学的特质是它的审美性.改变诗歌教学中"唯理性"倾向和"肢解式"的模式,必须重新"拾回"审美赏析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诗的意境和情感)、鉴赏美(诗的内容和形式)、内化美(美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美(美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人格提升、个性张扬.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诗人,而是要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学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下面就诗歌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赏析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创新设计】一、教学目的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二、教学思路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三、创新意图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四、教学过程(一)讲读参悟诗歌。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相似文献   

12.
潘慧莉 《文教资料》2006,(24):94-95
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为“意境”美,本文从“意境”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实现“意境”教学的途径,指出教师只有通过对古典诗歌“意境”的分析,才能抓住诗歌的内质,才能把分析古典诗歌落实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受到古典诗歌美的熏陶,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玉子 《学语文》2014,(3):78-78
当前,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诗歌教学大都停留在从文章学的角度进行断章取义的理性分析和中心探讨上,可以说这是对诗歌的一种肢解,同时也不容易激发学生亲近诗歌学习诗歌的欲望。为此,改善现代诗歌教学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肖体长 《教师》2015,(6):31-32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诗歌的教学没有美感、缺乏整体教学观的现状,提出以“读”为主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涵泳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从而体味诗歌的原汁原味,获得审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中唐诗人们就开始讨论诗歌的意境,提出了意境说。不仅古代诗歌可以用意境说的理论分析,现代诗歌也一样适用。《再别康桥》是语文意境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该诗歌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借物忆人,都是为了抒发感情,抒情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再别康桥》的意境教学应理解诗歌的意象,通过意象体会诗歌所蕴含的眷恋、伤感落寞、洒脱之情~([1])。  相似文献   

16.
诗歌意境抽象、空灵,中学生要把握这个抽象的概念,确实不易,但诗歌教学中又不能回避"意境",因为只有正确把握诗歌意境,才能较准确地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此,我本着"变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设想,以中学生熟悉的诗歌为例子,从表层意境、深层意境、境外之境三个层面浅谈对诗歌意境理解。  相似文献   

17.
谢玲玲 《考试周刊》2013,(86):21-21
古诗歌的意境渗透着作者的情思,诱发出读者的想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中,领略诗歌魅力需要深入体味古诗的意境。把握诗歌内容,识别跳跃意象,感受形象内蕴,填补艺术空白,是把握诗歌意境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诗歌教学中对古典诗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启迪联想,加深理解,容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同时也可以收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教学效果,为此本从弄清诗作原意,探讨意境,辨别创新与因袭,区别构思的巧拙,把握风格的异同以及探索诗作艺术成就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求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路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是艺术意境与韵味意境教学只是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努力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双向互动,多种器官并用,通过诗歌语言展现的诗歌形象,充分感受作品创造的意境,意境教学还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诗的艺术境界,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枝璀璨的奇葩。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是诗歌鉴赏的基石。感受诗歌的意境,不仅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又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本文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