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汪岚 《青海教育》2004,(9):34-34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就是如此,语言文字负载着灵动的思想以及丰富的情感,只有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课才能收到传播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素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共鸣”教学艺术可以促使声乐教学进入理想的状态。教师、学生和声乐作品的“谐振”效应和一致性原则是“共鸣”教学的理论根据,思想情感、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的共通是“共鸣”教学的基本条件,而“调制”、“调谐”、“高效信息传输”则是实现“共鸣”教学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明瞭课程特质、注意感性积累、重视理性提升、拓宽知识视野、培养批判精神、力求达成“多重共鸣”与“感发”境界等。其中,“比兴思维”、“多重共鸣”、“感发境界”等具体问题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范例教学”和“课内拓展”,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那么,这两种教学方式究竟区别在哪里呢?一、“范例教学”注重的是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系统的能力,而“课内拓展”追求的是掌握系统知识的能力 范例教学是学生通过深入地学习范例,并由此之间产生一种共鸣.从而想更进一步了解有关于范例的其他内容.不断地去了解相关知识的系统结构。这一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的系统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学习发展为特征,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为目标,教与学同步推进相互呼应和变迁,师生认知同步、情感共鸣、角色互换和教学互补的教学实践活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切中应试教育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被动接受知识之弊端,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时代的修辞,春秋战国时代的言传身教,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的雏形。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刚性的知识,比如遣词造句、词义句法等,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的理性共鸣,从而达到知识与情境的完美交融,让学生在浓郁的美感中震撼心灵、陶冶情操,加深对主客观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广义“教学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佑清 《学科教育》2002,(3):1-4,11
现行教学概念将教学理解为“知识教学”,由于知识教学对于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价值的有限性,致使它难以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学不应只是“知识教学”,而应成为广义的教学,后将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教学都列入“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在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需要声乐老师根据自己多年在教学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形象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声乐产生兴趣与共鸣。  相似文献   

9.
预习是一种良好载体,也是解决学习问题的良好策略,更是学习的技能。“预习是合理的‘抢跑”’,经历预习会顺利地搭建知识间的桥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速认知的建构,促进学习技能的培育,利于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此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习指导谈个人的管窥之见,希引起大家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新旧知识融合,学科间整合”的语文教学思想。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学生对《三字经》、古诗研读有一定的积累,加上这些读物当中有很多反映亲情的句子,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经典中感受亲情。课前进行分组查找、整理资料。让“名人名言”这一环节激活学生生活中的记忆,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1.
探索“生活化”的化学教学,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进行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化学与社会、技术之间的联系。生活化的教学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共鸣。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使中学化学教学“生活化”,进一步激活课堂教学,还化学教学以生活的本色。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2.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境教学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的浓郁气氛和情调中,设置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环境,即“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触景生情,引起其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教学情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道”。笔者多年来一直耕耘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现就语文情境教学浅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孙继红 《河北教育》2005,(22):27-27
糖是含热量很高的,适当地摄入糖分,会满足人体各方面机能的需要。给语文教学加点“糖”,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满足学生的“需之切”,学生必会“乐其业”。  相似文献   

14.
情趣教学有利于师生对知识的授受,产生和谐共鸣,能够促使老师内在涵养的提升,学生从中得到良好熏陶,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1.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善于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只有注入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才能象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心灵的震颤和共鸣,拨动学生微妙的审美情思,使其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做到点拨到位,概括精练,  相似文献   

16.
李玉兰 《甘肃教育》2005,(11):46-46
“快乐教学”通过师生情感共鸣。激发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热情,精心设置课堂结构,注重教学情趣化,给学生以愉快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向着目标不断进取。“快乐教学”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建立情感。“快乐教学”对学生而言,有两层意思:一是感官上的“快乐”,即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达到感知一理解一体验一共鸣一吸收的课堂教学目的;另一层意思是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去享受苦尽甘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实质上要求教师调动自身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因此这三者的共鸣融洽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与学生共鸣”是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通过关注学生、因材施教、转换角色等方式,增强教学过程的感染力,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发挥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导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为了能在教学中与学生思维上同步和心理上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师“心理换位”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心理换位”应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王岩 《考试周刊》2010,(21):47-48
形成“共鸣”是提高诗词鉴赏教学质量加强师生沟通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加强沟通、提高学生素养:令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使用探究型、讨论型教学手段来和学生形成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