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行道树》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借物抒情散文。这篇散文的第三段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可见,教师用书把“悲凉的点缀”中的“悲凉”的意思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充满烟尘”而悲凉。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肤浅,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2.
文言词语的注解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据此,笔者对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选编的明清散文《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祭妹文》的各一注解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清、静、悲凉乃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这似乎早已成定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称:"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常说这样一句行话:“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句行话,主要强调一点,即教师讲解文章的字、词、句,必须紧密结合语言环境。但是,单就讲解词语而言,有的教师不是辩证地而是机械片面地领会“词不离句。”请看《五人墓碑记》的一个教学片断实录。教师:“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  相似文献   

5.
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又涉及到“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一句的修辞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参考》(第四册98面)说是“通感”,而郑颐寿的《比较修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156)说是“移用”。究竟哪一说为正确呢?教者无所适从。为了琢磨这一句的修辞格,笔者从其结构和“讲用”两个方面作了如下探讨,以求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教材对句中“亲戚”未作解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把这句话翻译为:“我们之所以离开自己的亲戚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的《白话史记》也有类似的翻译。显然, 《教师教学用书》把句中的“亲戚”和现代汉语中的“亲戚”等同了起来,混淆了古今“亲戚”的区别。因为这个句子中的“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亲戚”在古代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在《小珊迪》一课中 ,对“目不转睛”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 :“不错眼珠地看”。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目不转睛”一词本身不是表示看的词 ,而是用来描写“看”的状态及样子的。《用书》中“不错眼珠地看” ,这句话的中心词是“看” ,这样就使“目不转睛”具有看的意思了。笔者认为“目不转睛”的解释应采用《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中的意思 :“看时眼珠不转动 ,形容注意力很集中 ,看得很出神。”小议“目不转睛”!江苏@刘剑华  相似文献   

8.
试验本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庄子·逍遥游》。笔者教读该篇时,发现了一处重要的阅读障碍:“汤之问棘”问的什么内容课本未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未作补注。这样,此句如何贯通上下文的,也就  相似文献   

9.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是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第28课《岳飞》中的句子。该文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教材对“秋毫无犯”的注释是: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形容军队纪律严明。相关的教辅书籍也是如此理解的,如配套的教师用书就是这样翻译的:(皇上)有赏赐犒劳,都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然而我认为,这个释义对“秋毫无犯”单个词虽然没错,在文中却不应该这样解释。教师用书的翻译显然文气不畅通,语意不连贯,前半句“有颁犒,均给军吏,”讲岳飞把皇上赏赐的东西全分给军吏,后半句“秋毫无犯”却说丝毫不侵占百姓的…  相似文献   

10.
《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中,“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大多数教师在讲解时都说是用...  相似文献   

11.
新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12课《词七首》选了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其中有关“只是朱颜改”一句,课文下面作了这样的注释:“只是宫女们都老了。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我们认为这一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在使用义教小学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实验本”)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用书》在“教材说明”部分叙述课文分段情况时,有时用起讫的自然段来注明,有时则用从某句到某句的方式来说明。有时在同一篇课文的“教材说明”里面,有的逻辑段用自然段注明,有的逻辑段用起讫的句子或内容来说明。例如《画杨桃》一课,《教师用书》在说明课文分段情况时写到:“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段……课文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在篇末有这么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人教版初中第五册的教科书(2004年6月印刷)第六单元中是这样注释“吾谁与归”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版课本七年级上册选用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对“儿童相见不相识”这句诗,教师用书以及大多数教辅资料都将“儿童”理解为“小孩子”,笔者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15.
《白兔和月亮》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人生寓言》其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写了“赏月行家”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反而惴惴不安,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而最终放弃月亮的故事.全文仅有短短的357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本文是一篇寓言.寓言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常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反映充满智慧哲理的大道理.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本篇寓言的寓意概括为: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笔者认为,这样的概括太过简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遗憾的是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名篇的解读,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最新版本《教师教学用书》,依然沿袭旧说,未作更正。《教师教学用书》在对《拿来主义》作解读的“领悟内容”中的第一句就是:“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一观点来解读《拿来主义》的,只是在针对课本课后练习所作的“解题指导”,感觉到如果把“拿来主义”仅仅解读为针对“文化遗产”来谈,有点不能自圆其说时,才说…  相似文献   

17.
《霞》一文入选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为冰心80多岁所写,是一篇充满哲理性的写景抒情散文。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许多老师都会把“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作为重点探讨的句子。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个句子做了一些分析。从教师用书出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云彩”是生命中的...  相似文献   

18.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郦道元的《三峡》。教材对"清荣峻茂"作了注释,而未对"良多趣味"作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这句很简单,所以未作注释。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句的翻译是:趣味  相似文献   

19.
《赤壁赋》一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句,在人教版高中《语》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很显然,这里编将“粟”释为“谷粒”。我们若细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该解释有些欠妥:大海中怎么会有谷粒呢?这样翻译不大合乎情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七单元编入了《登飞来峰》这首诗。该出版社出版的配套《教师用书》对"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的译注是:听说在上面可听见天鸡破晓,看见太阳初升。而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文全解一点通》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