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在教学"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圆柱体表面积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探究求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拆、量很快得出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的内容很丰富。如何让学生掌握好几何初步知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连续七届毕业班的教学实践中,我利用简单的代数式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取得较好的效果。教材安排的教法分三个步骤完成:(1)求圆柱体的侧面积;(2)求圆柱体的底面积;(3)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此种方法,仅用数字来表示各量之间的关系,缺乏概括性,学生容易混淆。针对这  相似文献   

3.
圆柱表面积计算是小学几何形体教学上的难点之一。石老师在教这一内容时,先将自制的一个圆柱小模具让学生观察,并指出这就是一个“圆柱”。接着将它展开,让学生看到它的表面积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上下底的两个圆面积构成——这是直观。之后,教师又把一张自制的圆柱表面积示意图——一张普通白纸的挖空图贴在黑板上,白纸黑底,极为分明。教师借助这件自制的简易教具,引导学生弄懂了圆柱体的表面积与长方形面积以及与圆的周长、半径和直径的相互关系,导出了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便展开了给出各种条件求表面积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正>"圆柱体的表面积"被安排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教材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圆柱体表面积的探究过程,把握面积的模型建构,达到对表面积的熟练推导最终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飞跃,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我积极引导,稳步推进,从猜想到操作再到结论,以至实践运用,步步为营,将建模思维进行到底。一、激活经验,建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大纲》(修订版)新增加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大纲”的精神,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中,改变了以往教师用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个圆锥体容器进行灌水演示得出求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教法,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1.观察启发,创设问题情境。上课伊始,教师拿出一支新铅笔让学生说,这是一个圆柱体,截下一小段也是一个圆柱体,再让学生观察用卷笔刀削新铅笔,明白削笔前那一截是圆柱体,经卷笔刀卷削后变成了圆锥体。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削成…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的常规方法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下面小丁老师要介绍的是一种求圆柱体表面积的“巧”办法,大家看看,是不是算得又快又好呢?例求图1所示的圆柱体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笔者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教学活动,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会学”知识。我在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教学中曾做过这方面的试验,收到一些效果。下面谈谈我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教学过程的安排。要计算圆柱体侧面积,关键是要让学生弄清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条件,宽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条件。我紧紧围绕这个关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寻求算理。教学前,我要求每  相似文献   

9.
1.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在审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教学求圆柱体表面积时,为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可设计替换词或数据的练习,如学生完成“一个有盖有底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后,教师可将“有盖有底”换成“无盖有底”,将“底面直径是20厘米”换成“底面半径是10厘米”或“底面周长是62.8厘米”,  相似文献   

10.
在“应用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因不知道生活中圆柱形物体的具体特点,经常出现“求圆柱形铁皮烟囱所需铁皮面积时,把底面积也加上了,使烟囱不通”等类似的笑话。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例1、例2。(五年制十册、六年制十二册)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圆柱体形状的实物,或用硬纸试做一个圆柱体。教学过程:(主要过程及步骤) 第一步:圆柱体的认识。讲台上放有长方体、正方体、直圆柱体、斜圆柱体、圆锥体等。①让学生从中挑出所认识的形体。②指导学生从直观教具中认识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并认识圆柱体的平面图形。③学生互查自制的形体是否是圆柱体。  相似文献   

12.
一、基本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计葬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葬方法,注意简葬,提高计葬迷度。如: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钊合米,求它的狈俪积和表面积.  相似文献   

13.
廖映红 《福建教育》2007,(12):47-47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探究有时和“玩”融为一体。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地“玩“,让学生在“玩”中探究,在探究中深化,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我让学生利用萝卜、橡皮泥、沙子等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学生有的切萝卜,有的捏橡皮泥,还有的用圆柱筒装沙倒入长方体内……通过动手,学生很快就发现圆柱体可以转化为长方体。这时,我提高问题的难度,让学生研究圆柱体和转化后的长方体有什么联系。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1~10页“圆柱和圆锥”。设计意图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知识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会求这两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当生活中常见的像圆柱或圆锥一样的物体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有可能会萌发出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或体积的想法,有的甚至会说出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有关的实践活动,围绕“老师提供的纸质圆柱体、圆锥体的模型是怎样做成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这样自主式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发现和解决数学问…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儿童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的这一优势,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数学应用意识。比如:六年级学了“圆柱体的表面积”之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要用铁板制作无盖铁...  相似文献   

16.
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和谐协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只有手脑并用,既动手又动脑才可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   1.使学生的操作积极主动。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在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指导时,同样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激发求知欲。如在教学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可先让…  相似文献   

17.
教学“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后,一位教师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 “一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5dm,高是7.5dm,求它的表面积。”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的解答是 2×3.14×2.5×7.5+3.14×2.5~2×2=……=157(dm~2)然而,有一个学生却将其解答为 2×3.14×2.5×(7.5+2.5)=……=157(dm~2)教师肯定第一种解法正确后,对于第二种解法,也十分急切地认可道:“这种解法,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推出,可见它也是对的。”  相似文献   

18.
求圆柱体表面积的教具,是由两个圆形和一个矩形组成的。演示时,一旦展开,圆柱体原型已不存在,给学生观察比较带来不便。我在教学本内容时对此教具作了一小改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生动的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一、在制作活动中学数学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才,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活动中牢牢记住。如在求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相似文献   

20.
从两个教学案例探讨数学任务驱动学习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呈现两个“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教学案例,通过比较与分析两个案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阐述数学任务驱动学习的含义和特点,以及如何让学生在形成数学知识的同时,生成更多的数学学习与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