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短短的一句话却是千万人民一生的期许。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价值体系下,住房对于人民极其重要。现阶段,我国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因此,从生态学视角探讨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如何围绕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构建一个形态完整的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从而使我国的中低收入群体从"居者有其屋"转变为"居者安其屋",最终达到"居者优其屋"。  相似文献   

2.
据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统计,当前世界约有1/4的人口缺少生存所需要的起码的居住条件,有1/40的人口无家可归、露宿街头。因此,联合国决定把1987年定为“向无房者提供住房的国际年”。我国作一个发展中国家,帮助居民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任务尤为艰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十几年建设住房120多亿平方米,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6平方米增至7.9平方米。截止到1995年底,我国商品房空置达5046万平方米,占商品房空置总量的78%。但是,这决不意味着…  相似文献   

3.
一是“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郑板桥曾说“:做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意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每次作文命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收集这些闪烁的智慧之光,再稍加修饰琢磨,确立几个可供选择的文题。从孩子心灵出发的文题,成人有些无法理解,但学生觉得这是自己写作成功的第一步。我的作文教学中就有学生自拟的闪光文题,比如写四季景色的《聆听季节的精灵》;写马蜂入侵课堂事件的《“蜂”波》;写人物的《吾家有弟初长成《》小山村·教师·我》;写意象小诗的《叶儿青青《》一个人的精彩》等。二是“抓住时机趁热写作文”。抓住…  相似文献   

4.
读《语文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1期刊登的《春江晓景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后,经三思,觉得有争鸣的必要。《质疑》的作者撰文的目的,是想阐明《春江晚景》题目中的“晚”应改为“晓”这一问题。但《质疑》这文题中已是“晓”字,那还有何疑可质呢?如要质疑的话,就不是“晚”改“晓”而是“晓”改“晚”了。《惠崇<春江晚景>》,它本来是“晚”,故无疑可质。笔者拜读《质疑》后,觉得文题不合,有貌合神离之感。作者主张将“晚”改为“晓”,其理由欠足。  相似文献   

5.
一、质疑“绝唱”《明湖居听书》一文经过编者一番包装,删去了第二自然段,删改了五个注释,更换了文题,并由高二“下嫁”到了初一。我们很欣赏这个大胆的调整,不过也怀疑新拟文题“绝唱”的准确性。绝唱,亦作“绝倡”,一般指诗文创作上的最高造诣。举几个例子。宋王十朋《蓬莱阁赋·序》:“昔元微之作《州宅》诗,世称绝  相似文献   

6.
[作文题目]见人教社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 P59—60[文题审辨]题一是联想型记叙文文题。所谓联想,就是要求写作者能够由这一事物联想到与之相似,相关,相反或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能从“无”想到“有”,从“小”想到“大”,从“此”想到“彼”。联想和想象密切相关。想象则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即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联想和想象,是学习写作此类记叙文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写作《×年以后的故乡(或母校等)》时,必须展开“神思”的翅膀,飞得高些,  相似文献   

7.
住房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保障国民“居者有其屋”是现代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是现代国家保障“居者有其屋”的重要举措。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它既是社会保障制度在住房领域的延伸,也是住房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体现。我们应当结合国内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并借鉴美国构建居民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经验,加快住房保障立法的步伐,把建立和完善居民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视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逐渐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切实有效地解决“居者有其屋”这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8.
居住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构成人类生活和行为的最重要的环节。人们的理想居住条件逐步由简单的"居者有其屋"上升为"居者优其屋"。本文将根据现今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分析住宅小区的景观与变迁的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并研究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素及其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有作文教学“航母”之誉的《作文成功之路》,以与高考作文题的极高相关度为人们所称道。要了解这方面的详情,可参读《巧合不过三成功自有路》(《路》刊2003年第9期)、《擦边·撞车·涵融》(《路》刊2004年高中版第10期)《、16家大考文题拷问路刊,题题巧遇对应指导及多种样文》(《路》刊2005年高中版第10期)《、文在〈路〉上,题在〈路〉中》(本期)等文章。这些文章,介绍了《路》刊与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巧合”处和对接点。下面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看《路》刊是如何准确把握高考作文命题方向的。从两个维度来进行考察,一是题型维度,一是内容维度…  相似文献   

10.
只要高考存在,应试作文就不可避免。应试文也创造了许多亮点,但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创作文,它是一种典型的指令性作文。考生面对特定文题、特定要求、特定时间、特定氛围、特定功利心态,必须有很强的得分意识和操作技巧。福建省高考作文增至70分,近乎高考语文分的“半壁江山”,这表明作为体现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作文及其教学必须引起关注。福建文题也表明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尽管增加了审题难度,但一批优作的涌现令人惊喜,也令人反思“审题”存在的必要性。下面就“亮点”与“应试”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 邵则遂同志《用训诂方法辨析同义词一文》,其所以能提出“‘会’字是‘人的相合’”的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结论,即:引《说文》“会,合也,从△曾省,曾,益也”引《说文》“△,三合也,从人一,象三合之形”,然后将“△”所表示的“从人一”,代入到“会”所表示的“从△曾省”去,于是这就有了“会”是表“人的相合”的结论。很明显,这种用“代入”释“会”,看来也在“用训诂”,引《说文》,其实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物不知其数”问题是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卷下第26题,术文虽是由特殊问题提出,但却蕴含着一般性,可从其解法归纳为定理。《孙子算经》所提出的问题之一如下:“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的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  相似文献   

13.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一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这是一篇很好的序跋文章。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文中以简洁健劲之笔叙其事,说明了他的诗集《指南录》从写作到编纂之由来;快笔淋漓抒其愤,表达了他“壮心欲填海,苦胆为优天”的爱国之忱。读懂这篇文章,便能深刻理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文字並不难。只要了解南宋末年的大致形势,  相似文献   

14.
戏有戏眼 ,文有文眼。出现在文题上的便称之为“题眼”。题眼犹如文章的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它的主脉或全脉 ,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题眼教学法从题眼切入 ,以纲带目 ,带动全篇。此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如下 :1 寻题眼 ,构想文思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合理性。以《琐忆》为例。该课题从语法结构上看 ,是个偏正词组。中心词“忆”前有“琐”作修饰语 ,交待了所忆之事的细而多的特征。其中“忆”暗示了行文线索 ,“琐”挑明了文眼 ,揭示了艺术手法。教学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审题、解题入手。(1)破题释义 ,捕捉题眼。教学一开始 ,教师可…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与新课标的对接度逐渐提高。归纳其类型,大致有以下五种。一、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要求,让考生展示才气,自主创作。例如2003年梅州市题:“《醉翁亭记》一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又如2003年吉林省题:“《岳阳楼记》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这两题不仅考查了对联知识,而且考查了理解能力和…  相似文献   

16.
《伤仲永》(新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一文,以“伤”嵌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方仲永的哀伤之情。纵观全文,却没有一句发表见解、抒发情感的句子,更没有一个“哀”或“伤”之类的文字。那么,“伤”从何来呢?1.寓“伤”于叙方仲永的不幸经历是一场悲剧。虽然作者只平淡地客观地叙述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经历,但是这是展示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令人伤悲的事,又何需繁文缛节宣泄悲愤?  相似文献   

17.
题眼是文章“神魂”的凝聚点。“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一瓢诗话》)作文如此,读文若抓住题眼,文章的脉络、中心、写法也当迎刃而解。为此,我在教学五年制第七册3课《草地夜行》时作了新的探索。 (一)从“行”的变化,理清文意脉络首先,在初读感知全文后,通过解释题意和找关  相似文献   

18.
文章学告诉我们,文题是一篇文章的总挈,须准确、概括、凝炼。因此,教学一篇课文应把文题放在“乃一篇之警策”的高度,扣题、审题、析题毫不马虎,庶几理出行文思路,讲清课文。然而,有些我们熟知的名篇,因为其熟反为习惯性理解所驱使,忽略对题目的深究。 我教《荷塘月色》很多次了,每次都把文题“荷塘月色”的分析轻轻放了过去,以为题目的结构关系不讲自明,无需费舌。有一次,分析课文已近尾声,忽有一学生提出了疑问,问题目“荷塘月色”是什么结构关系。当时  相似文献   

19.
高年级作文     
本期的“高年级”作文各有特色。《听爸爸讲那过去的故事》选材较好,表现出了上一代人的童年画卷,也体现出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狗拿耗子”———精神可嘉》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论点针对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提取出崇高的精神理念,是小作者对人生独特思考的结晶。文题也很别致,将一句俗语反其道而行之,令人耳目一新,颇有悬念。文章层层深入论证论点,说理清晰,语言精炼,读罢令人有所感悟。《我要减肥》语言幽默,有真情实感,叙事较生动。《当班长的滋味》心理描写很逼真、细致,选材也较新颖独特。《东湖奇景》文笔老练,写景具体。《一…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其专著《艺概》中强调指出 :文有文眼 ,题有题眼。眼乃神光所聚 ,观照全篇。《倔强的小红军》的题眼是“倔强” ,抓住这一题眼 ,引导学生理解全篇 ,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一、解“倔强”的内涵课文从以下几方面描写了小红军的“倔强” :一是不肯骑马。在长征途中 ,小红军掉队了 ,两只脚穿着破草鞋 ,冻得又青又红。陈赓看在眼里 ,让他上马骑一会儿 ,可他硬是不肯 ,还装出要与陈赓赛跑的样子 ,多么倔强 !二是推辞同行。小鬼不肯骑马 ,“命令”他也不行 ,陈赓只好提出与之结伴同行。但对于陈赓的提议 ,小鬼仍然不肯接受 ,他借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