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月1日,大型直播电视新闻栏目《新华视点》在黑龙江卫视实现日播。《新华视点》是由新华社音视频部与黑龙江卫视整合优势报道资源,推出的一档跨地域、多媒体、涵盖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深度新闻报道栏目。  相似文献   

2.
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来的。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可谓电视深度报道的最早尝试。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新闻调查》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3.
任晓润 《视听界》2005,(1):70-72
十二年前,在中国电视新闻走向蓬勃发展的起步期,深度报道以其不同凡响的超越为观众瞩目,也成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中的事业殿堂,当深度报道所涵盖的理念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产生质的飞跃时,曾经作为深度报道代表性载体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却遭遇到来自受众的“寒流”。《江苏新时空》、《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法治现场》、《第一时间》、《西安零距离》、《成都全接触》等等“新闻超市”①类栏目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呈燎原之势,其受观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创办者当初的期待。有学者认为此“新闻超市”类栏目以其“民生”特质而堪称“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②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节目过于媚俗,降低了新闻性栏目的品位。③本文从“主体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创了中国媒体舆论监督的一个新台阶,带动了一批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产生,其中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新华社的《新华视点》、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等,把"新闻深度报道"、"舆论监督"的概念演绎得如火如荼。本文试图探析电视深度报道所具有的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5.
徐占Kun 《新闻界》2000,(6):18-19
热点报道是新闻传播媒介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热点进行的有选择的报道和评论。   《新华视点》是新华通讯社的热点报道专栏。   新华社在 2000年 4月 13日成立新华视点编辑室,推出《新华视点》专栏。播发的公开稿件 70%被 10家以上报纸采用。国内的主要网站基本上全文转载《新华视点》的稿件。《新华视点》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   国家通讯社办热点报道专栏意义重大。从思想认识上看,反映通讯社热点报道意识增强,热点报道自觉性提高。从通稿结构上看,反映热点报道在通稿中地位提高,提到突出地位。热点报道经…  相似文献   

6.
昔日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标志性栏目《新闻调查》在央视处境尴尬,正在被边缘化。经过对该栏目的参与观察式研究,并结合对现任制片人的访谈,本文描述了《新闻调查》当下的处境、栏目采取的应对策略,并且对导致其不利处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魏珑 《新闻实践》2005,(6):45-46
如今,电视深度报道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甚至是不可动摇的牢固地位。《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一批央视的名牌栏目经久不衰即是佐证。对电视深度报道,本人比较赞同这种定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创办时间不长,以其播发的稿件迅速及时、尖锐泼辣、富有深度而广受媒体尤其是报界的欢迎。去年,该栏目荣获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新华视点》栏目的特点是什么?稿件是怎样采写的?本刊请《新华视点》采编室主任陈芸同志谈体会,文章谈了三条:“深”向“尖”处———在社会关注点上高扬权威媒体的声音;“深”向“新”处———追求第一时间的深度;“深”向“实”处———用故事吸引读者注意力。这是对新闻实践的概括、提炼,尤为可贵。《新华视点》的经验说明,做好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必须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我们祝愿《新华视点》越办越好,也希望各媒体积极开拓,创办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名牌栏目。  相似文献   

9.
重庆《有线报道》是一个典型的都市电视新闻栏目。她出生和成长在中国西部特大型都市重庆的主城区里。自有线电视台1994年9月6日创办《有线报道》以来,在重庆电视新闻发展和改革的轨迹上留下了几个足迹:  相似文献   

10.
据《钱江晚报》4月9日报道,新华社的“新华视点”栏目4月5日播发稿件,批评河南省兰考县一重点高中乱收费的问题后,引起兰考县的高度重视。但令兰考方面始料不及的是,几天来.他们接到了10多个“新闻媒体”的电话,有的以转发稿件相威胁“要钱”,还有的劝说他们花钱搞“正面报道”,以挽回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电视新闻成了不同电视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电视新闻中,深度报道又成了电视媒体流行的主要报道方式。1980年央视创办《观察与思考》,电视深度报道开始了最早的尝试。随着电视新闻改革大潮的掀起,央视逐渐出现了现在最能被受众认同的电视深度报道三部曲——《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12.
周水 《传媒观察》2013,(11):21-22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调查报道越来越成了民生新闻的重头戏。中国电视调查报道,最红火的时代莫过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5月,《东方时空》问世,电视新闻改革走出了第一步。在此之后,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进一步走向深度调查。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1996年《新闻调查》创办,在这以后,大量的调查和深度报道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电视调查第二个高峰,是在进入新世纪后。2002年1月,《南京零距离》开播,新闻的收视率首次超过了电视剧。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掀起了地方台、都市媒体的调查报道热。  相似文献   

13.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  相似文献   

14.
从2013年《焦点访谈》改版方面着手分析我国电视新闻栏目蜕变与创新。论文的主体部分将在分析改版后《焦点访谈》新特色的基础上,剖析中国电视新闻栏目在新时期的创新手段,从栏目的品牌战略、竞争战略的调整看中国的电视新闻栏目如何防御突围。最后,通过对电视新闻栏目新时期发展新趋势的探讨研究,更好地提升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5.
存在的问题 2002年1月1日,以“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为口号的一档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隆重推出,这对历来只强调“上情下达”而忽视“下情上达”的中国新闻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据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南京零距离》栏目在招标中得到了1.0088亿元的广告代理费,成为了中国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奇迹。此后便在中国电视新闻圈中掀起了一股“民生潮”,如北京电视台的《第7日》、东方卫视的《直播上海》、  相似文献   

16.
贾玉全 《新闻窗》2010,(5):41-4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定义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新闻论语》: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思想的产物,修正了客观报道的缺点,发挥了客观报道的优势,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7.
据1996年4月22日的《中国电视报》报道,从5月6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将新设立一个45分钟的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此举旨在加快电视新闻栏目化趋势的力度,使电视新闻栏目化建设更趋发挥整体传播效应。笔者拟就此作一探讨。 所谓电视新闻栏目化,是指电视新闻节目定期、定时、定量播出并冠以固定的栏目名称,赋予栏目特定的方针、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节目形式,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发展必然性。本世纪40年代末,世界上最早的专栏节目——美国的《骆驼新闻大篷车》出现,开始了电视新闻栏目化的探索。我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70年代末创建,虽然获得了观众的青睐,成为了解国内外大事的窗口,但很长时间它是“一花  相似文献   

18.
孙亭 《东南传播》2012,(9):161-162
在中国电视圈,电视深度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常常容易混淆,关于二者的界定说也并不是非常明确。对此,本文试图以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为例,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区分其形态。  相似文献   

19.
劳春燕,浙江绍兴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首席记者,东方卫视《东方夜新闻》主编、主持人。1994年7月因成绩优异提前一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3年1月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进入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国际新闻编辑、记者,《今日报道》主持人,深度报道栏目《新闻透视》主持人、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20.
刘岩 《记者摇篮》2005,(5):20-21
新闻是社会机制的调节器,是社会秩序的监督岗,是社会生活的守望塔。新闻传播的根本目的,是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探究事实真相为己任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电视新闻传播巾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守望者”职责。本文将以今天央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深度报道栏目为模版,对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热点走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