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雎不辱使命》中写道:“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似乎唐雎的存在是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使安陵国避过一劫的经过,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和令人震撼的凛然正气。  相似文献   

3.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文中那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使唐雎、安陵君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文章,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  相似文献   

4.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胆识超群,英气逼人,以大无畏的精神揭穿了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阴谋,以“士之怒”反击“天子之怒”,让秦王不敢小视。从表面上看,唐雎阻止了秦王易地灭安陵的计划,在与秦王的交锋中取得了上风,但唐雎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安陵国的命运,没有彻底挫败秦王,让他改变灭亡安陵国的想法。秦王是一位具有统一野心的君主,他的屈服只是暂时的,他是想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安陵国的问题,不想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毕竟发动战争是要消耗人力、物力的。一旦此计不成,对于秦王来说只有发动战争了。战争一旦爆发,以秦国的实力灭…  相似文献   

5.
板书:22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上述板书是这样构思的:其一,这篇文言小说按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横看,在“开端”中,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个主人公都已出场。纵看,主人公唐雎在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中,其性格变化依次为:临危不惧、沉着应付、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样,纵横脉络分明,结构清晰。其二,两个主人公唐雎、秦王的迥然不同形象在对比中跃然纸上。由于这堂课板书较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也较好。《唐雎不辱使命》——板书梳理文章@侯宪文$河南济源邵原…  相似文献   

6.
一幕「折服秦王」的荒诞剧《唐雎不辱使命》考辨江苏南通市三中高淑娟陆精康《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下引文字出此不注)。是章,不少读者误作史传,以为实有其事,初中语文《教参》的分析不能不说是极有影响的: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  相似文献   

7.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中唐雎是一位英雄,我希望学生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斗争的英雄精神。课堂上,我问:“同学们,假如你是唐雎,面对秦王的威胁应该怎么办?”学生们议论纷纷。李伟沉默着,他是个成绩优良的学生。我说:你能谈谈看法吗?  相似文献   

8.
于漪课堂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教学片段 师: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这里秦王有两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师朗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他是不是真的要拿五百里的封地去调换安陵的土地啊?  相似文献   

9.
标点符号是现代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不少作家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也是匠心独运。解读标点,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一个意蕴丰厚的语言世界。下面将以三文为例,说明课文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三种标点符号。一、单个标点的特殊使用。《唐雎不辱使命》的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换常理来说,句末应用问号,  相似文献   

10.
方圆五十里的安陵小国,在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面前,难以自我求存。而唐雎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毫不畏缩,回答得合情合理而有分寸,不卑不亢。当秦王无理威胁时,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其令人震撼的凛然正气使秦王色挠,长跪而道歉,从而胜利完成了出使使命,唐雎与秦王的鲜活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从教十几年,  相似文献   

11.
第一幕秦王(一身名牌,十个手指有九个戴着东西):“Hi,老安,听说你家有陈慧琳的最新专辑,借来听听如何?”安陵君(一身土气的中山装,鼻梁上架着深度近视眼镜):“秦总,这……这有些……些困难。”秦王(跷起二郎腿,审视着安陵君):“老安,这样吧,你把陈慧琳的专辑借我,我把周杰伦的《龙拳》、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借你,以二换一,你不亏。”安陵君(眼珠转了转):“秦总,让我想想。”秦王(皱了皱眉):“好,考虑好了,发个短信。”幕落。安陵君边下边唱:“我想我会一直孤单……”第二幕(咚咚咚……———敲门声)秦王(老样子):“Comein.”唐雎(一身…  相似文献   

12.
生与死的较量,乃人间最惊心动魄的争夺。金刚怒目、杀机四起,等等,是最常见的气氛。然而,其间最为技高一筹者,乃不战而屈人之兵。战国时,秦王发动统一战争,欲用方圆五百里土地交换小小的安陵国,安陵国不愿,派唐雎出使秦国给个交代。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由于词义及语法现象都比较复杂,虽经严格审定,仍有不少地方值得进一步推敲。现就初中语文第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有关语句的词义及语法现象谈几点看法:(一)《唐雎不辱使命》中有「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句中有两处释词欠妥。首先,「非若是也」中的「若」字在古汉语里有  相似文献   

14.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教参,对同一文言虚词,出现了前后不统一,甚至矛盾的解释。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中的“其”,课本注为“岂,难道”,教参解释为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教材知识短文,下均省为“用法”)是“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的表反诘语气的副词。“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  相似文献   

15.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流程,徐江先生给初三和高二的学生讲《唐雎不辱使命》,哪个年级的效果更好些呢?按常理,答案自然应该是后者.实际情况有些出人意料.徐先生印发给学生的学案上有四组问题,第一组是对文本内容的再梳理,包括题目的重新拟定、层次的划分及层意的概括;第二组重点解析秦王,包括秦王“以大易小”的心理诊断、为秦王得到安陵设计新策略;第三组是站在安陵君的角度,阐述婉拒秦王并非“轻秦王”,为其写辩护词;第四组概括秦王受挫的根本原因及给后人的启示,并对文本的“不合理处”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6.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师在执教时要解决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赏析好人物形象,更要引领学生好好品味人物身上所表现的杰出外交艺术。因为这个点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能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公输》(选自《墨子》)与《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分别叙述了墨子和唐雎面对侵略者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制止侵略的故事,这两篇文章都着力于描绘“舌辩”,在唇枪舌战中,这两位历史人物所表现的斗争精神和斗争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陈丽芬 《现代语文》2009,(12):16-16
《唐雎不辱使命》生动地描绘了一场外交战场上的口舌争锋:小国使者唐雎,凭浩然正气威慑秦王,留下一段历史佳话。但我们敬佩的同时冷静思考,却发现这样的结局于外交法则、制度规定、人物形象、历史潮流诸方面而言均有不合,从而对之产生质疑。推而广之,以宣扬“三寸不烂胜过雄兵百万”为主的《战国策》也势必语言生性有余,情节真实性不足。  相似文献   

19.
【情景描述】《唐雎不辱使命》讲述的是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聪明才智和凛然正气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捍卫了国家尊严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反复思考后,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四册所选用的《晏子故事两篇》、《公输》、《唐雎不辱使命》充分展示了晏子、墨子、唐雎这三位古代杰出的论辩艺术家的论辩艺术。一、巧设陷阱,请君入瓮墨子听说强大的楚国将要攻打弱小的宋国,并且委派公输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