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农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乏实践训练和创造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缺乏创新性,造成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依托科研,提高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和途径,为提高农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日前,部分高等学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所推行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在意识层面、行为实施层面及成果展示层面均存在若干不足。应建构以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的、塑造零起点全程化的科研训练体系,通过组织机构调整、制度建设健全以及实施机制完善等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科研管理肩负着科研规划和科研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是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还存在管理体系不科学、工作职能狭窄、管理人才不足和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高校应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科教融合是实现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和互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面临着科教融合制度体系不健全、教学模式不完善和评价体系不科学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管理的体制僵化、轻视教研的行为偏差和科研至上的认知障碍,需要采取创新建构与科教融合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措施来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进新农科建设与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以M大学乡村振兴班为例,首先,揭示"乡村振兴班"育人模式存在主体单一、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弱、评估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再借鉴已有"乡村振兴班"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相互融合,纳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积极构...  相似文献   

6.
高校传统农科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农科专业的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农科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日渐突出,存在着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建设与管理不健全、师资队伍层次不够高和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等种种问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重新定位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革、构建多层次多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用现代生物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复合型等各种人才。  相似文献   

7.
农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创新精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农科专业的学科特点,结合历年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以及科研论文撰写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的思考与探索,以期有效提高农科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科研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环节.文章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科研分类评价未得到明确体现、科研评价主体多元化不完备、科研内涵评价不突出、科研评价方法整合不到位、科研评价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未来高校科研评价应使分类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评价内容更注重内涵、评价方法更科学合理、评价管理制度更为完善.基于此,文章提出构建多维度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主体,实施多层面的科研内涵评价,采用多向度的科研评价方法,健全多方位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等具体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受职业面向与技能差异等因素影响,一直存在着评价标准体系不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随意性大于规范性等问题。在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阶段,上述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最终质量。文章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中职人才培养规格、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校内外平行监控机制、共同关注职业专门人才培养结果等具体措施,以实现中职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棉花实验班在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构建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棉花实验班四年的改革实践表明,通过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方法,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应用,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加强校院、校企合作力度,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总结了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农科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国家现代农业和自治区四大农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对农科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农科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优化,着力培养农科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新农科人才知识宽度、能力宽广和素质宽厚的要求,以及下得去农村、用得上专业技能、耐得住寂寞、上得来求学深造的培养目标,新农科人才培养应以优化组合、转型化合为总纲领,并形成跨界创新、跨学科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理念;应从思想政治与专业教育、学科集群、教学团队、多元平台、课程体系、数字教育与传统教育、交流渠道、先进评价体系等八个方面的融合出发,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着激励方式单一、薪酬支付方式陈旧、考评体系“中庸”、职称评定制度盲从以及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应优化分配制度;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建设;健全科研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水平较低,这不仅会造成高校的人力、科研、财政资源的浪费,且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作用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现行科研项目立项不科学、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专业服务机构和平台不完善、科研经费不充足.是制约高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难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应当通过科学立项、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服务机构和平台、设立转化专项基金等措施,提高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通识性教育,将为“新农科”背景下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随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电商人才的紧缺问题日益凸显。以华南农业大学管理通识训练课程建设为契机,开展电子商务实践训练教学探索。针对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从提供线上辅助资源平台,构建实践教学系统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等环节,实施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为农林类院校开展“新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通识实践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研究型实践创新体系和课内外自主科研体系3个方面构建的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有助于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主要由启发式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及研讨课构成;研究型实践创新体系包含专业基础技能、专业综合设计、自选课题型综合训练等;课内外自主科研体系涵盖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项目;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与科研相长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确保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工程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滞后且不适应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产学研不到位,企业很少参与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和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不够重视等问题,提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构建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体系、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大学生科技训练第二课堂活动三个层面的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较为显著的创新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对农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农科人才,是当前农业类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改革对策,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科人才培养,探讨构建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理农结合 科教融合 培养生物学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出发,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农科特色的生物学创新人才的新思路.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理农结合,科教融合,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研训练、管理保障"四位一体"的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丰富的办学成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依次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完善期,其间呈现规模化、服务化、规范化、内涵化的基本特征,即构建了层次类型丰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探索以职业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要求,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供给能力尚未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需进一步深化,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动力不足,科研训练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预期等问题.未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扩大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聚焦岗位,对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强化协同,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分类评价,提升应用科研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