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广西工学院创新办学模式为例,阐述了其坚持走“校市相融、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一、产学研合作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理解 ,所培养的人才虽然掌握了较多的知识 ,但缺乏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能力 ,同时也缺乏创新精神。要改变这一状况 ,就必须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改变传统的关起门来办学的局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 ,虽然具体的办学模式还在探索之中 ,但是学校办学同社会紧密结合这一点却是十分明确的。…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以及国内外发展的需要角度,论述了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采取的主要模式以及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体制的大胆探索与创新,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学生特点、区域经济的实际,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我院自成立以来就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创建了"1321"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与科研单位等各自优势,把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联接起来,已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但目前对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都较少,该文主要介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实践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李灿 《考试周刊》2010,(45):186-187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在我国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影响日益广泛,并将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独立学院作为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与创新,构建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点、学生特色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市场导向及特色课程设置角度,并结合作者工作实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方面来阐述独立学院学校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实际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并结合作者工作实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新出现的一种办学形式,是新形势下高校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独立学院应用文写作教学,一方面继承了母体学校的应用文写作传统教学模式,但另一方面却创新不足,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够重视,有的把之作为专业课程的附庸,应用文写作教学处于劣势和被动局面,培育出来的学生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初衷相悖离。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是一种发展速度快、办学历史短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一般是依托母体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在该办学形式下显现出的许多问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从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开展新体制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综合性的独立学院。文章介绍了本校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要求 ,发挥办学优势 ,转变办学观念 ,加强产学研合作体制的创新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优化我国独立学院的对策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独立学院因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和办学机制具有鲜明的特点,特别是法人财产权制度有效界定了独立学院在混合所有情况下的产权,及基于产权所产生的各种权利,是民间资本介入的法律保障。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创新与规范的和谐统一。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在于还其民办、独立、优质的本色,在办学目标、投资回报、管理方式、治理结构、人才培养和筹资方式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汉昌 《文教资料》2008,(20):168-169
独立学院是以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高等教育办学新模式,正由于灵活的运行机制,很多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笔者以在枝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实践并探索出一定经验的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探析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3.
姚兰 《文教资料》2014,(6):85-86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寻求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一项制度创新。它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满足了众多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适应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异军突起的新生事物,由于本身不成熟,它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探索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独立学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根据投资主体与普通高等学校合作的不同方式,独立学院有不同的办学类型。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无论在合作方式上,还是办学理念上,都是一种全新类型的独立学院。学院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当先,教学质量第一,依托优势、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办人民满意的独立学院。  相似文献   

15.
独立学院的创办对于充分利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更好地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之间的供求矛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立学院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区域、办学类型和层次,以及学科专业等方面进行合理定位,并围绕定位积极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7.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虽然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大部分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析,为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普通高等学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独立的教育组织机构。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的一种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具体体现。独立学院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在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独立学院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独立学院能够存在并进一步发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确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肖化柱 《文教资料》2012,(2):170-17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经济、高等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以及独立学院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独立学院自身特征及其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决定了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评价制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和就业环境日趋严峻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高校应当积极开拓校企产学研合作,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的平台,创新基于校企联合"大学生自管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