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部分中职学校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中职学校普遍重视组织对口升学工作,中职生也有继续升学的愿望,然而部分中职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差,或是对未来升学环境不了解,虽有很强的升学愿望,但客观原因阻碍其继续升学的道路。中高职院校应联合采取相应对策,为有意向升学的中职生搭建桥梁,做好升学的组织与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好就业能升学"是中职核心吸引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针对部分学生放弃本科选择中职现象指出:中职核心吸引力是好就业能升学。"中职+高职"这也是近年来探索的提升中职吸引力的办法。通常来说,如果高职的就业出路很好,中职的招生就会不错,而如果高职的出路一般,中职和高职合作的兴趣也索然。即便合作,报考的学生也不多。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仍是中职院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的满足中职学生的升学与就业需求。  相似文献   

4.
中职语文课程是中职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基础文化课,然而,受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影响,特别是"2+1"学制推广以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始缩减其课时比例。另外,不甚合理的课程定位,也导致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陷入了错误开发教学内容的误区。本文探讨合理定位中职语文课程的方式方法,以期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5.
以广州市2013-2015年三年间的中职毕业生为对象,从全市整体、学校和专业大类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升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广州市中职毕业生升学率逐年升高,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大类的就业和升学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建议中职学校研究如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不必纠缠于就业与升学的比率问题;同时,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6.
王琦  侯萍 《教育教学论坛》2022,(13):181-184
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现,中职毕业生缺少有效的升学相关信息获取途径,对升学相关支持政策了解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调研主要以海南省13所中职院校20余个专业2121名中职院校在校生作为数据样本,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分析,对中职学生政策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7.
<正>高凡修在《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25期中撰文,收集了"对中职学生的调查证据",分析了"人口数量证据",得出了"中职毕业生将会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的结论,最后从国家和学校层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作者通过对15所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和重点访谈,了解了中职学生基本情况、中职学生对高职招生政策了解程度、中职学生升学意愿、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中职学生不愿意升入高职的主要原因以及中职学生升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部分中职学校的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校普遍重视组织对口高考工作,中职学生大多有继续升学的愿望.高职院校应采取相应对策,重视中职生源的组织与开发.  相似文献   

9.
在对广州地区中高职学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读高职费用较高使很多有升学意向的中职毕业生放弃升学;中高职专业设置不统一使很多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对口专业;对口升学的招考政策不够完善;中高职衔接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甘业萍 《广西教育》2014,(38):36-37
以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中的"通知"教学为例,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程中的具体实施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