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7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做法,提出了发展中国基础研究的几点启示和政策建议.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追求国际一流、杜绝重复”的发展导向、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以及政府“多支持、不干预”的管理方式.因此,对于基础研究机构,应该确立“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大胆改革管理体制,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做到“人才一流、设备一流、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对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并抓住国际金融危机机遇,加速引进外籍高端人才.  相似文献   

2.
根据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1999年 6月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都生物研究所组成西南生命科学研究基地。该基地以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两年多来 ,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 ,建设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总目标 ,进一步加强了科技创新能力 ,初步建立了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扩大了西南基地的国际知名度 ,为科技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1 凝练科技目标 ,加强创新能力西南生…  相似文献   

3.
三星电子是世界著名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拥有丰硕的高科技成果,产品畅销全球.三星电子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其人才、技术、管理和文化“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模式值得广大企业学习与借鉴.从三星电子科技创新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功的做法与经验,以期为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国际合作是创建一流科研机构的助推器面对科技全球化趋势和生命科学综合交叉发展的特点,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生科院)以提升知识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国际合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围绕整体发展战略定位和重点领域前沿,以研究组、实验室及科学中心为载体,以实质性的项目合作为核心,利用生科院的整体优势,高起点地开展对外科技合作,构建起质量效益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新体系,使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创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重要助推器。生科院的国际合作主要是在研究所的层面开展的。但生科院做为一个整体,其实力受到…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建设的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因其世界岩石覆盖最深、可用空间最大、综合条件一流的独特条件为国内外科学家瞩目。在我国积极推动基础研究领域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研讨基于深地实验平台的前沿物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268期双清论坛总结了深地前沿物理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重大挑战,回顾了我国深地前沿学科近年来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就,凝练了未来5~10年该领域涉及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探讨了相关前沿研究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于2003年12月正式成立。作为基因组所前身的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以出色的科技创新成就,为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参与1%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独立完成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全基因组框架图及精细图的绘制;在国际上,从与丹麦合作的家猪基因组研究,到参与国际鸡基因组计划;在国内,从与西南农业大学合作完成的家蚕基因组计划,到冲锋在抗击“非典”的前沿,无不说明基因组所不仅具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实力,而且充满了为科学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忘我奋斗精神。在研…  相似文献   

7.
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和世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开展 ,为全面推进上海地区生物学研究单位组织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发挥整体综合优势提供了契机。 1998年中国科学院把建设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列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启动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上海地区八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基础上 ,以人口与健康的国家目标为主 ,瞄准国际科学前沿 ,筹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加速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 1999年 7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两年来 ,围绕“发…  相似文献   

8.
组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营养所),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全面推进阶段前瞻性战略布局之一,旨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学院解决“人口与健康”领域重大科技问题的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2002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原则通过了“营养科学研究所组建方案”。2003年12月15日,营养所正式揭牌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韩正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美国康奈尔大学代表致辞祝贺。一学科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科学家们就希望人脑和计算机更紧密地联接起来,为人类更好地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脑机接口技术诞生了。它的诞生就像人工智能、基因科技和外太空旅行探索等一样,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最值得期待的前沿创新项目,成为了科学家下一步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1):F0002-F0002,F0003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任第一任所长,现任所长为饶子和院士。研究所现有科技人员31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5人、研究员68人。现有在学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研究生)406人,在站博士后14人,访问学者110人。研究所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瞄准生命科学基础性、前沿性理论问题,结合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国家需求,发挥基础前沿研究和多学科交叉优势,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蛋白质科学和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通过10至15年左右的努力,使研究所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并争取进入国际一流研究所行列,成为国家蛋白质科学和脑与认知科学基础研究、高技术产业化和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  相似文献   

11.
科技强国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文章结合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执行过程中的经验,从科研规划与决策、科技管理、成果转移转化、营造科研创新环境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关于建设生命健康科技强国及其实现路径的体会,期望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为我国未来科技强国建设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近15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环环相扣的3个阶段:经典遗传学时代、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时代和生命组学与系统生物学时代。当代生命科学空前繁荣,呈现若干新特征:原始发现层出不穷,致使底层创新井喷;系统论与还原论并重,层层揭秘复杂生命过程;学科汇聚融合,生命科学从定性描述开始实现动态、精准和定量解读;科学数据共享,成为生命科学界普遍遵循的规则;合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兴起,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这些特征使生命科学知识获得极大丰富、生物技术得以快速迭代升级。与此同时,中国生命科学厚积薄发,近10年进步显著,逐渐改写世界生命科学版图,并在科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贡献突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生命科学面临更多挑战。理顺各科研模块的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创建先进科研文化、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坚持开放与国际合作,将进一步夯实中国生命科学的基础,使其更加卓越,贡献科技强国建设,丰厚回馈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3.
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对整个科技领域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发达国家通过对化学科学的支持,有效提升了化学学科的研究水平,并推动了化工产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较早支持了化学研究,目前我国化学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化学领域还存在重大原创性成果不足、稳定支持不足、对工业支撑不足、中心科学的地位仍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使我国化学科学更上一个台阶,更好地发挥化学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围绕“四个面向”,文章提出了我国化学研究的新架构,并从资助模式、选题机制、研究组织模式、人才队伍建设和提升国际影响力5个方面提出适应新架构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尽快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基础研究资助的主渠道,一直对空间科学领域基础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口重点关注,开展相关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梳理关键科学问题,明确优先发展方向;并通过重大、重点、面上、青年等项目及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等多种方式,予以持续稳定资助,支持我国空间科学工作者产出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面向未来,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面推进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重点关注我国重大空间科学任务的科学应用,以打通空间科学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支持我国科学家利用科学卫星、深空探测器和空间站平台获取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开展前沿研究,持续产出系列里程碑式的科学突破,并成为建成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先行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15.
推进科研院所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是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提升科研院所党建工作实效、促进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文章重点学习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总结梳理了近年来科研院所推进党建与科研融合的做法和成效,并从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推进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建制化基础研究强化组织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等方面谈了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乔望  徐帅  杨小平 《科研管理》2020,41(3):273-27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及部分应用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在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形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北京化工大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撑和科研经费的主要渠道之一,在鼓励原始创新、培养人才、产出成果和推动学科交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化工大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值此北京化工大学建校60周年华诞之际,本文以我校2003年-2017年申请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据库为基础,回顾了北京化工大学近十五来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重点分析了北京化工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数量、经费、类别、学部分布,以及负责人的学科、年龄、学历和职称分布,同时梳理了北京化工大学十五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工作情况,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执行过程、结题验收、项目经费、结余资金和档案归档管理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总结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管理的工作成效、经验和不足。以期探索完善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为今后学校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并对今后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基础研究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重要渠道,新时期应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形成了“科学研究—人员交流—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总体布局,合作总体布局不断完善,合作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合作模式不断优化。新形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要适应全球化趋势和科研范式转变,构建全球化创新网络,拓展国际发展空间,以及应对全球挑战和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模式与管理方式亟待创新。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科学基金都建立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合作资助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系统优化、全面升级、梯次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和能力建设,加强重大任务和平台资助布局,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实施精细化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19.
顾超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9):1084-1090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1987年开始的国家超导研究开发攻关项目属于引领性、原创性的科技攻关,帮助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完成了从落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但是并未产生"从0到1"的原始创新。国家超导攻关的历史经验对于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有重要启示:(1)基础研究要分类精准施策,区分原始创新与应用牵引、突破瓶颈的基础研究;(2)加快培育战略科学家,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结政府与科学共同体之间的枢纽作用;(3)加强国家创新平台建设,将部分集中攻关转化为对战略科技力量的长期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资源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发展态势十分严峻。切实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的科技支撑体系,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建议尽快制定21世纪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国家规划;加强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科技基础平台与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重大水问题的科学研究和重大水利工程的科学论证;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开展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实施黄淮海区域节水试验示范区建设计划,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