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解有关梯形的几何证明题或计算题时,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其他特殊四边形问题,从而使问题巧妙地获解(证).乎移法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将梯形中的有关线段平行移动到适当位置,能够使某些几何量巧妙地联系起来,从而迅速打通解题思路.现举例说明之.一、平移梯形的腰例1如图地梯形ABI中,AD/BC,AD+AB=BC,zB=70,求ZADC的度数.分析将AB平移到DE的位置(即过D作DE/AB交BC于E),得OABED,则ZI=Z3=ZB=70,AD=BE,AB=DE.又AD+AB=BC=BE+EC,…AB=EC二DE.故ZZ…  相似文献   

2.
研究梯形问题常常要视已知条件添加某些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或矩形)问题,从而使分散的条件适当集中,找出原问题的答案·一、当已知条件中含梯形两腰或同一底上两角时,可平移一腰或过上底两端点作高,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解;或延长两腰,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1·平移一腰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例1如图1,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3,AB=4,BC=7,求∠B的度数·解:过A作AE∥CD交BC于E,则四边形AECD平行四边形,所以AD=EC,CD=AE·因为AB=CD=4,AD=3,BC=7,所以BE=AE=AB=4,所以…  相似文献   

3.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关于它的基本应用课本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本文专门介绍它的灵活应用.所谓灵活应用是指题设条件中不具备应用中位线定理的条件,必须通过作辅助线,创造条件用定理.现举几例加以说明.例1如图1,梯形ABCH中,AH//BC,AD<BC,E是AC的中点,F是BD的中点.求证:EF//AD//BC且EF分析由题设可知,要证FE//AD//BCFE//BC.为此连结AF并延长交BC于G.于是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要证FE//BCFE//GC、F是AG的中点AF=FG△AFD≌△GFB FD=FB,∠AFD=∠G…  相似文献   

4.
一、平移腰——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利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性质来解题。 例1.如图1,梯形ABCD中,AB∥CD,∠D=2∠B,AD+DC=8。 求:AB的长。 解:过D作DF∥BC交AB于F,四边形DFBC是平行四边形,∴∠1=∠B。  相似文献   

5.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以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的.因此,要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就要把求梯形的面积转化为求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此,转化的方法有多种.现把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设AD=a,BC=b,底边上的高为h.求证:证一如图1,连结AC,作AE⊥BC,E为证二如图2,作AE⊥BC,E为垂足,作AF∥CD交BC于F,则AFCD是平行四边形.证三如图3,作AE⊥BC,DF⊥BC,E、F为垂足,则易知AEFD是矩形,AE=DF=h,证四如图4,作DE⊥BC,E为垂足…  相似文献   

6.
课题九梯形复习目的:使学生掌握梯形的性质,并能将梯形问题通过添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问题.例31 已知:梯形ABCD中,AB∥DC,且AB+DC=BC,M是AD的中点,求证:BM⊥CM.目的:复习梯形中位线性质。说明:本题若添中位线MN,则可根据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一条边的一半,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本题若延长CM交BA延长线于E,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联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有关梯形的边、角、面积等计算和论证问题时,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等特殊图形问题.下面介绍六种常见辅助线的添加方法.1平移一腰过梯形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通过平移腰,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结合题目条件,达到计算或证明的目的.图1例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B∥CD,∠ADC=2∠B,AD=a,CD=b,求AB的长.解过D作DE∥BC,交AB与点E,则∠DEA=∠B,四边形DEBC是平行四边形,故BE=CD=b,∠EDC=∠B,由∠ADC=2∠B,得∠ADE=∠AED,因而AE=AD=a,所以AB=AE+BE=a+b.2平移两腰过梯形的上底上的一点作两腰的平行线,将梯形转化为一个三角形和两个平行四边形,再利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结合题目条件,来证明(或计算).图2例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M、N分别为上、下底的中点,且∠B+∠C=90°.求证:MN=12(BC-AD).证明过点M作ME∥AB交BC于点E,作MF∥CD交BC于点F,则∠MEC=∠B,∠MFB=∠C,∵∠B+∠C=90°,∴∠MEC+∠...  相似文献   

8.
一、作梯形腰的平行线例1如图1,已知等腰梯形的两底差等于腰长,求底角度数。分析:只要过D作DE∥AB交BC于E,则有EC=BC-AD=CD,又CD=AB,所以DE=DC=EC,即△DEC为等边三角形,∠C=60°或120°。说明:当题设或结论与梯形两腰或两底差有关时,作腰的平行线,将上下底联系起来,往往能解决问题。二、作梯形对角线的平行线例2如图2,已知梯形ABCD中,AD∥BC,AD=1,BC=4,AC=3,BD=4,求S梯形ABCD。分析:我们将上、下两底联系起来看,得边长为3、4、5这一勾股数组,这启发我们平移对角线A…  相似文献   

9.
1.据圆的定义作辅助圆 例1如图1,四边形ABCD中,AB//CD,AB=AC=AD=P,BC=q,求BD的长.  相似文献   

10.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是平面几何中两个很重要的定理,它们都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其一是在位置上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上、下底;其二是在数量上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梯形中位线等于上、下底之和的一半.因此,它在几何计算或证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举例说明.一、进行与中位线和底边有关的计算例1如图1,梯形ABCD中,AB/CD,EF是中位线,EF交BD于G,交AC于H,DC=10,EF=6,求GH的长.分析由题设知EF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因而EF=1/2(AB+CD),由此可求出AB=2.由于EF/AB/CD,E…  相似文献   

11.
相似三角形中的计算涉及的知识点多,技巧性强.下面将相似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予以归类,解析如下.一、求线段的长例1如图1,矩形ABCD中,AB=3,BC=4,线段EF在对角线AC上,ECAD于C,FH上BC于H,且EC+FH=EF.求线段EF的长.(1997年浙江省中考题)解析易知AC=5,突破口是EG+FH=EF,ffiAE+EF+FC=5.②分别用EC和FH表示AE和FC.二、求面积BC边上一点,DEAB于E,ADC=45.若,求ABD的面积.(1998年北京市中考题)解析欲求ABD的面积,只须求出DE、AB的长.不妨设DE=X,那么利用勾股定理易得解得x=2…  相似文献   

12.
梯形问题,用以下几种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1.作高例1 如图1,在梯形 ABCD中,AB∥CD,∠D= 45°,∠C=30°,AB=3,BC =4,求梯形ABCD面积.  相似文献   

13.
一、境空题(每空4分,共40分)1.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和斜边的长分别是12cm和20cm,则另一直角边的长是_cm.2若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6cm、scm和10cm,则最长边上的中线长是.cm.3在aABC中,若/A=gr,/C=op,BC=8乃cm,则AB=、cm.4.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是Nly,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5若梯形上底的长是8,中位线的长是12,则下底的长是、.6.在凸ABC中,CD是中线,E是AC的中点,DE的长是6Cm,则BC的长是_cm.7若_ABCD的周长是56cm,AB:BC二3:4则AD、CI)的长分别是..8.若去二S一手#0,则…  相似文献   

14.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45分)1.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是12cm和16cm,则斜边的长是_cm,斜边上的中线长是_。m.2.在RtthABC中,/C=grp,/A=30°,BC=6Cm,则AB=cm.3.如果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15cm\20cm和25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cmz.4.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45O,那么它的边数是_,内角和等于5.若梯形中位线的长是14cm,两底的差是scm,则两底的长分别是_.6.在thABC中,若D、E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DF/BC交AC于凡且rtDEF的周长是16FF,则凸ABC的周年是_CC,S。DEF:…  相似文献   

15.
在解梯形问题时,常常需要添作辅助线,其目的就是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同学们所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解决.下面举例说明梯形中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郾一、作梯形的高例1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D=∠C=90°,MA=MB,∠BMC=75°,∠AMD=45°.求证:BC=CD郾证明作AE⊥BC于E郾∵AD∥BC,∴DC=AE郾∵∠AMB=180°-75°-45°=60°,MA=MB,∴△AMB为正三角形郾∴AB=BM郾又∵∠ABE=60°+15°=75°=∠BMC,∴Rt△ABE≌Rt△BMC郾∴AE=BC郾∴BC=CD郾二、作梯形的中位线例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AC⊥BD,垂足为O…  相似文献   

16.
立体几何中许多问题涉及到作已知直线(线段)的平行线.对此,学生感到困难的是不知如何作平行线实现问题的转化,也有的学生随意作平行线以致无法计算.本文通过例题介绍两种作平行线段的常用方法。 1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平移 例1 (如图1所示)空间四边形ABCD中,AD=BC,M,N分别为AB,CD的中点.求证;MN和AD所成的角等于MN和BC所成的角。 分析:按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需平行移动线段AD使之与MN相交。由于M是AB中点,自然会想到用构造三角形连结中位线的方法。 证明:设BD中点为E,连结ME,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ME≤1/2AD 于是∠EMN就是MN与AD所成的角。 同理,连结NE易得∠ENM是MN与BC所成角.∵AD=BC ∴ME=EN 从而∠ENM=∠EMN 命题得证。 例2 (88年上海高考题)如图2所示,在棱长都相等的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棱AD,BC的中点,连AF,CE,求异面直线AF、CE所成角的大小。 解:连结DF,取DF中点O,连EO,则EO=1/2AF。  相似文献   

17.
一、题中有中位线直接用  例 1 .已知 :如右图 ,梯形ABCD中 ,AB∥ CD,EF是中位线 ,EF交 BD、AC于 G、H,DC=1 0 ,EF=6,求 GH的长。分析 :由题设知 ,EF是梯形 ABCD的中位线 ,由此可以求出 AB=2 ,由 EF∥ AB∥ CD,E是 AD的中点 ,易知 EG、EH分别是△ ABD和△ ACD的中位线 ,故 EG=1 ,EH=5,从而 GH=EH- EG=4。二、梯形不完善补形用例 2 .已知△ ABC中 ,BD、CE为角平分线 ,EM⊥ AC于 M,DN⊥ AB于 N,P是 DE的中点 ,PQ⊥BC于 Q。求证 :PQ=12 (EM DN)。  分析 :由于 BD、CE分别为角平分线。作 EM′⊥BC…  相似文献   

18.
例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DCB=45°,CD=2,BD⊥CD,过点C作CE⊥AB于E,交对角线BD于F,点G为BC中点,连结EG、AF.(1)求EG的长;(2)求证:CF=AB+AF.解析:命题者把等腰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有机地组成一个梯形,令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梯形的下底,钝角三角形的最小边为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学教学中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是我们数学教师的共识.本文以"转化思想"为例,进行一次专题复习.一、复杂向简单转化例1 梯形 ABCD中,AD//BC,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 且AC⊥BD,AD=3,BC=5,求AC的长.分析此题根据梯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特点可以通过平移对角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使问题得以解决.解如图1,过 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E,则得AD=CE、 AC=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添加辅助线.将一些几何图形,朴成熟悉的规则图形,我们把这种作法称为补图法.巧用补图法解(证)题,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举例说明如下·一、朴成梯形,利用梯形中位线性质例1如图1,半圆0的直径在梯形ABCW的底边AB上,且与其余三边BC?、CW、DA相切,若BC—2.DA—3,则AB的长为()(A)4”【(B)SZ(C儿;(D)不能确定.(199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问将原图形补作成梯形CWEF,使国0为其内切国,则AB为梯形C?DEF的中位线.根据圆外切四边形两组对边的和相等故应选().=、科成三角形,利用王角形中位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