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研员必须做到“三个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职责到位、教研方法到位。  相似文献   

2.
席广涛 《广西教育》2006,(1A):48-48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新的教育理念,使教研员与广大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新课程要求教研员不能再以“权威”的角色自居,必须由居高临下的理论宣讲者转变成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研员不能唱“独角戏”,不能以“任务驱动”的简单方式开展教研工作,而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与教师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因此,采取观摩式教研、主题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自主式教研、互助式教研、随机式教研、网络式教研等教研方式,是适应新课程,实现教研员工作方式变革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学区教研室工作已六年有余.我经常一次又一次地想:“作为一名教研员,其真正的职责和价值到底是什么?应该体现在哪里?教研员怎样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职责、功能?怎样要让一线教师在内心深处认同你是教研员而不是教研官?”所以,我们要先给教研员定位,这个定位的中心是“研究、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教学三要素之一,教研课程是实现教师进修院校功能和教研员角色定位的载体,开发和实施教研课程是新时代教研员最基本的工作职责。针对当前教研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人本智慧教育论下教研课程开发的策略与途径,以期化解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异化”等问题,逐渐去除当前教研活动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曾玲莉 《江西教育》2009,(12):11-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使教研员与广大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新课程要求教薪员不能以“权威”的角色自居,而要由居高临下的理论宣讲者转变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研员不能唱“独角戏”,不能以“任务驱动”的简单方式开展教研工作,而要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多与教师沟通,多深入一线。而深入一线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行走课堂。  相似文献   

6.
队伍建设始终是教研工作不可松懈的一个基本方面,近年来各地教研机构在队伍建设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其成果主要表现为:制定教研员专业资质和任职标准,建立和完善教研员准入、流动、退出机制,形成素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研团队,并根据本地区事业规模和国家课程方案配齐配足教研人员;建立教研员研修制度,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教研员的研究能力与服务水平;根据教研工作特点和队伍状况制定教研人员职称评定与考核奖惩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研人员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2020年9月,基于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通知”落地海南,在海口市全面建立示范区试点校,其目的就是将“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科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是国家政策理念与教学一线有效接轨的中转站。笔者作为从业多年的市音乐教研员,从“教、科研并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三级联动、互助教研”是教研共享的平台,“战略式教研帮扶”是教研精准辐射的抓手这三个方面探讨高中音乐学科区域教研活动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将校本教研纳入五级教研工作体系。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研体系吸纳校本教研的时代背景和逻辑起点。校本教研对新时代教研体系的定位与定性具有重要功能。教师、教研员以及教研机构,需要以新的角色和功能,参与教研体系的构建。市、县级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成为“上下联动”的结合部。进入新时代,要推动教研工作的转型。“基于证据”“社会情境”“本土知识”“议题设置”与“议程推进”,是教研工作转型的“DNA”。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作为教研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校本教研与教研工作的理念转变和实践转向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以来,各级教研部门和教研员对于逐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对各级教研室和教研员的中心工作与职能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尽一致的地方,如有人认为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教研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教研员和教师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为更好地发挥教研员工作“研究、指导和服务”三大职能,要求教研员不断实现教研创新,做到变、促、磨、议、研、查,最终实现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1.
莫彬 《广西教育》2007,(12A):14-1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校本教研逐步成为中小学教研热门话题。几年来,广大教研员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工作,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认识模糊、行动不力,一些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校本教研中,教研员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适应学校的需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对校本教研指导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乃至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一直在思考和想象,用一个什么比喻来描述课程改革对于教研工作的价值引领与意义生成——因为,小威廉·多尔有这么一个认定:隐喻比逻辑更有效最近,我又读了特朗斯特罗默的话,这位201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诗人,说自己内心有一神秘的罗盘,因此,不管在什么地方,他都能找回家。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借用这一隐喻:是课程改革为教研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为教研人员搭建了一个发展的新平台——课程改革之于教研工作及教研员们,犹如是找回家、又走向未来的罗盘,它存活于教研员的内心。 一如人可以创造空间,空间也可以创造人,课程改革创造了"新教研",锻造了教研员,教研员们又在创造着新课程、新课堂。和所有的人一样,教研员对课程改革也有一个不断认识、理解和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与此同时,建立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有活力的教研队伍,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加强对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己成为教研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下水教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教研员教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对教研员是否需要和如何有效开展“下水教研”的问题大家十分关注(《基础教育课程》2007(9)《评课的一定会上课?》已做过相关研讨),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也谈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对教研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教研员要由优秀的经验型教师转型为专业的课程领导者。教研员要明确新时代教研工作内涵,规范教研行为,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积极开展教研转型。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研员和教师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研训人员工作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正所谓那里有变革,哪里就有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标准下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课改中的大量工作都是需要教研员去完成,对教师开展校本教研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研员工作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工作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对教研员而言,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本文以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联系教研工作实际,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的“三性”特点,总结了新课改中教研工作观念的“五个转变”。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学研究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研员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教研员必须认真学习,转变观念,明确职能,不断丰富和优化教研内容;积极探索教研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转变角色和行为,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教育理念、师生关系以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且也必然要呼唤教研工作的转型。教研理念要体现“三个转变”从教学管理转变为教研员与教师专业上的共同成长。一直以来,教研工作的重心都放在指导教师如何备、教、批、辅、改、考,检查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规  相似文献   

19.
邓光明 《今日教育》2008,(11):28-29
传统的教研工作注重“自上而下”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员往往扮演的是“检查者”角色。新课程实施后,广大一线教师希望,教学研究要立足于身边的课堂实践,有针对意义;学术活动要达到一定的交流深度,有启迪功能;理论阐述要紧密联系具体的案例,有支撑力度;课题研究指导要便于操作,有实质内容。这些教研工作的新要求,呼唤着教研员角色与职责的转变,呼唤重新构建教研模式。对此,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校探索出“3+2”教研员工作的新模式,其中的“3”,指每周用三个工作日分别开展“下校蹲点”“集体视导”和“区级教研”工作;“2”指每周的另外两个工作日由教研员灵活安排,主要用于学习进修和试题命制。  相似文献   

20.
“蹲点教研”是在传统教研工作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实施“蹲点教研”,要求全体教研员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一起走进学校,倾听教师的呼声,增进彼此的了解;走近教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缩短彼此的距离;变指令性安排为参与式服务,通过听课、评课、亲自做课、参与和指导教研活动等方式,达到指导、帮助的目的,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努力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创生者和实践者、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教师教育智慧的催生者和推广者,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