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历史学家阿利耶斯发现,在18世纪以前,人们还没有对现代意义上的青春期进行划分,没有形成青春、青年的概念:童年、少年、青年这些概念,不仅没有形成,青年人也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性的存在群体参与历史.而恰恰是法国大革命的那个年代,“青年”才诞生了.  相似文献   

2.
50年代初期的青年人,现在都已年过半百了。但他们一定还记得《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海鸥》和《牛虻》,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给他们带来过勇气和力量;他们还会记得《伊林选集》和别莱利曼的科普著作,把他们引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以后的一代代人都读这些故事。它们帮助青年人迈进成熟的人生。中国青年出版社享有这样的殊荣,它38年的光辉历程,它在青年读者中的巨大影响,足以引为自豪。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时,我走访了这家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正>保尔,在如今的网络语境下,恐怕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对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而言,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人物形象,也是永恒的精神象征。曾经,在中国青年中流传最广的一句名言无疑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名言出自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即刻成为那个奋进时代的青春偶像。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04,(6):12-12
在这传播发达的时代,过多的信息让人们健忘。当显赫一时的文化商人钱程被判刑8年的消息刊登出来以后,似乎除了圈里的人之外,没有谁还记得这个曾经执北京高雅音乐演出市场之牛耳的人的名字,更不要说他的事迹、他那些耀眼的头衔了。  相似文献   

5.
年届中年、或中老的一代也许还记得他的名字。半个多世纪以来,殷承宗获得过很多国际大奖,但是对于一般的中国乐迷来说,人们总是把他的名字和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联系在一起,他的名字曾因这两部作品而响亮、传扬。  相似文献   

6.
问题:喜欢光顾书摊的朋友,也许还记得,前几年,一本又一本署名“香港·雪米莉”的小说不断推出,大有“雪米莉热”之势。但香港并无雪米莉其人。然而这些年盗用大陆和港台知名作者名字发表自己作品的行为,时有发生,这是一种著作权法上的侵权行为吗?  相似文献   

7.
在庆功宴上,李瑞环感慨:“音配像是百年大计,你们的名字都在上面,100年后,人们都记得你们。100年后,谁会记得李瑞环啊?!”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末,有两个西方人,一个发誓要造出世界上最好的马车;另一个立志要造出最好的交通工具。那一个要造最好马车的人,人们已经不记得了,因为马车很多年前就很少有人用了;另一个要造最好交通工具的人,名字叫劳斯莱斯,后来创建了世界知名轿车厂,今天全世界行走的都是四个轮子的“马车”。  相似文献   

9.
在19世纪末,有两个西方人,一个发誓要造出世界上最好的马车;另一个立志要造出最好的交通工具.那一个要造最好马车的人,人们已经不记得了,因为马车很多年前就很少有人用了;另一个要造最好交通工具的人,名字叫劳斯莱斯,后来创建了世界知名轿车厂,今天全世界行走的都是四个轮子的"马车".  相似文献   

10.
世人有目共睹:现在报纸上好看耐看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房改、股票、私家车、土地出租……不看完舍不得放手这些撩拨人心的新闻。这些新闻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社会热点追踪。 (一) 每一个年代的中国人都曾拥有自己的事业、骄傲、困惑和梦想,正是这些构成了时代的脉搏、社会最敏感的“弦”。也正是这些,令一代又一代新闻记者苦苦追寻,笔走龙蛇。从50年代走过来的人不会忘记朝鲜  相似文献   

11.
孟久成 《传媒》2001,(3):35
家用电脑,在中国是80年代末期悄然兴起的,记得黑龙江省作协买第一台微机在当时是件大事、神圣事,为此还专门派人进京学习。我当时对微机有种莫名的敬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青年类刊物中,历史悠久的《中国青年》不能不算是龙头老大,在度过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最风风火火的岁月之后,这位老大哥却渐渐走起下坡路来,其发行量从巅峰时期的每期三百多万份一降再降,最近几年业界期发行一百多万的名单中再也见不着《中国青年》的身影。当然单是发行量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但其影响力号召力的下降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记得80年代的那段日子里,笔者正在读大学,常常踱进校图书馆阅览室,先找出最新一期《中国青年》翻阅,只感觉其文章  相似文献   

13.
从没有电视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是听着中央台的广播长大的。齐越、夏青、林田、葛兰、费寄平、张之、康瑛……这些印在人们脑海里的名字和他们创造的声音形象,不仅同中央台的广播连在一起,而且同我国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生活的历程、脚印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喜剧要创新,第一步棋是选材新。选材当然来自生活素材,然而却是经过作家、艺术家进行过一定的艺术提炼和加工的。新,是与旧相对而言,要求不炒现饭,不落俗套;别开生面。作为喜剧,还要求具有喜剧性。喜剧创作要达到题材新,就要求作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善于捕捉到崭新的具有喜剧性的生活现象,或者刚刚冒尖的喜剧性的社会热点问题。人们还会记得:在五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5.
几乎每年,人们都要纪念海子。在诗歌被废黜的年代,这显得无比诡异。但人们只记得海子,而忘记了那个被光环遮蔽的人——诗人骆一禾  相似文献   

16.
后苏联一代     
当那个时代渐行渐远,"苏联"两个字留给俄罗斯年轻人的,也许只是一些看起来并不那么沉重的符号最近,莫斯科历史博物馆在进行一场特殊的展览,主题是苏联时期人们如何庆祝新年。展览有个怀旧的名字,"新年好,同志们"。大量上个世纪20年代、30年代、二战时期以及50年代后的"苏联文物"比比皆是:苏联人加加林登入太空那一年,纪  相似文献   

17.
刘宪阁 《青年记者》2016,(7):101-101
文学史研究者陈子善先生曾言:自从1980年代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了《诗二十五首》之后,“邵洵美的名字已经不再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的确,此前不少人对他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曾被鲁迅讽刺过这一点;不过后来随着海内外相关研究和介绍的推进,其形象逐渐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甚至有人还提出对他“该另眼相看了”。只是这些讨论大多集中于文学史领域,  相似文献   

18.
人们会记得一届舂晚的总导演,也会记得出彩节目中的演员。但实际上,在总导演之外,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执行团队。这个团队中的各个分组导演努力寻找节目、编排节目,是这些人把总导演的想法落实成一个个具体的节目  相似文献   

19.
某期刊编辑部规定:责任编辑对自己编发的稿子一律要署上名字。谁料到,这项规定竟在编辑部里引起了一场争论。有的说:“人家十几万、几十万字的书稿,署上责任编辑的名字还可以;我们编发一篇千把字的短文也署名,岂不叫人笑掉牙齿!”有的说:“编辑本来就是无名英雄,工作做了就行了,还署什么名呢?”这些同志,反对徒鹜虚名、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无疑是很好的。然而仅仅从“名”上去认识署  相似文献   

20.
<正>前几天遇叶隐谷弟子戴志昕,说到其师之德,他依依叨叨,一一例举,说不尽,道不完;说到其师之恩,他萦萦于怀,千感恩万铭记,割舍不断。接着他便是叹息:"当今除了上年纪的人还知道其师之名外,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其师的名字了。"他担忧时间一长,叶隐谷的名字或将被湮。他希望我为他的老师叶隐谷写些什么,让人记得他的老师。我说他杞人忧天,在中国篆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叶隐谷怎么会消失呢?小青年不关心,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