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最近,听了两节数学课,两位老师上的都是“毫米的认识”,现将几个教学片断摘录如下,供大家对比、辨析。一、毫米的引入教例A师:你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米、分米、厘米(教师随答板书)。师: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生:1米=10分米摇1分米=10厘米(教师随答板书)。师: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你发现什么?生1:不到1厘米。师:今天,我们学习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板书:毫米)教例B师:你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把它们比划出来吗?(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一边比划,一边自言自语。)师:请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想量什么就量什么。(学生有的量币,有的量…  相似文献   

2.
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很浅显,与生活现实高度相关,有的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已经对长度单位有所了解,但多是碎片化、散乱、模糊的。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可以略讲,并以此为起点,补充学生未知的部分,还可以让已经学会的学生教没学会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复习师:同学们,大家知道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时用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生:米、厘米。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米分别大约有多长?(学生比划。)二、导入新课师:如果我们要量教室的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生:用米比较合适。师:如果要量课本的宽呢?(学生答用厘米。)师:要量橡皮的厚度呢?(学生答用厘米。)师:是吗?你知道橡皮的厚度在哪儿吗?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橡皮捏一捏。(学生捏橡皮。)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请看这是放大的橡皮(图略),从上边起量到下边的长度是橡皮的厚度…  相似文献   

4.
有的学生说数学枯燥无味,有的学生说数学奥妙无穷。为什么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反差如此之大?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兴趣!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对数学感不感兴趣,那就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学生的“心”,让每一个学生喜欢数学这一学科。下面我们欣赏一下某堂数学课的教学场景:满身粉尘的老师,一边滔滔不绝的讲解,一边奋笔疾书。而学生则有的自我欣赏;有的埋头苦读;有的飞鸽传书;有的谈古论今,还有的……教师怨学生太调皮,学生评价老师讲课太乏味,这节课的  相似文献   

5.
李颖 《黑河教育》2009,(6):46-46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李老师带来的是谁?(出示姚明图片)他有个外号——小巨人。 师:姚明有多高?(生:2米26厘米)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生:米、厘米) 师: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生:(每个人都用小手在比划)有这么长。 师:米用字母表示什么表示?厘米用字母什么表示?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在教学《浪花》这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出课题 ,然后问学生 :“看到‘浪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有的说大海 ,有的说波浪 ,还有的说沙滩贝壳之类的 ,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时我告诉学生 :“老师今天带你们到海边去看浪花 ,去和浪花交朋友 ,好吗 ?”接着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片 ,边看边提问 :我们到哪了 ?谁在沙滩上呀 ?她在沙滩上干什么 ?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们兴奋地举起手要求回答。这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说浪花和小女孩在玩什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 ,激发了学生主动求…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老 树的故事》一课,因为不少字都是以前生 活中常见的,学生听读、自读之后,我就 说:有的同学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能 不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大部分学生跃 跃欲试。有位同学在教大家"礼服"两个 字时,边比划边说:"大家看嘛,'礼'这半 边把'电视'的'视'那一半换成这样,好 像一个人在行礼呢。'服'是'月字旁'跟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老树的故事》一课,因为不少字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听读、自读之后,我就说:有的同学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能不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有位同学在教大家"礼服"两个字时,边比划边说:"大家看嘛,'礼'这半边把'电视'的'视'那一半换成这样,好像一个人在行礼呢。'服'是'月字旁'跟人的身体有关系,这半边(指着右边)就像衣服挂在挂钩上。"真是匪夷所思!我马上表扬他:"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样的好方法,老师还没想到呢!"其他孩子听了也都笑了,接下来跟小老师起劲地读着。远比教师领读时认真多了!在小老师的启发下,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也随  相似文献   

10.
我在讲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的认识”这节课时,当学生理解了梯形的概念,了解了梯形的特征后,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先摘录如下: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形。师:这是梯形吗?有的学生:这是梯形。师:你们是怎么知道它是梯形的?有的学生说:因为这个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有的学生反驳说:你是怎么知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师:那请你们想办法,验证一下。这时,同学们拿出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有的互相说方法,有的冥思苦想。之后,教师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给全班同学进行了验证的演示,证明了这个图形是梯形…  相似文献   

11.
<正>一、案例片断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大家先回顾一下.生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相似文献   

12.
熊露  杨丽 《湖北教育》2022,(9):76-77
<正>“厘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长度单位。教材先简要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生活中,学生虽然已经对长短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基于此,笔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认识厘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培养空间观念,提升估测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文靖 《小学生》2012,(10):95-95
<正>一、于简单处追问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简单顺利"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例如,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没有照本宣科,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许多教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简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4~15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3.培养科学的测量精神。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同学们知道课桌有多长吗?(不知道。)2.能不能用手比划一下。(学生比划。)3.你们能用一个具体的数字说一说吗?同学们可以借助自己的学具测一测。(学生:有4本数学书这么长;有5个文具盒这么长;有6支铅笔这么长,等等。)教师板书:4、5、6……二、探究新知1.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字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小学六年制数学教材中《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这一单元知识的编排,要求先教学“厘米”的认识,然后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授完这个单元的内容要5个多课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的知识编排顺序似乎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整合,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米”已有了初步的概念,如公交车上的1米线、日常生活中的米尺等。如果先教学“厘米”的认识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大小排列紊乱,不利于学生合理建构长度单位的概念。另外,先教学“厘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这对学生理解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增加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的互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解放眼睛,使他能看 我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了语文教学上的阅读——质疑——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充分使用他的眼睛。在一节政治课前,先在黑板上出示“四看”:①看框架;②看重点;③看难点;④看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四看”,自己先阅读本节所学内容,边读边用红笔勾画出“四看”,并且边读边写出教学提纲,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此种  相似文献   

17.
乔春雨 《课外阅读》2010,(11):104-104
教法一:师:我们知道了10cm就是1dm,你能用手比划出1dm的长度吗?学生动手比划。师: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dm?  相似文献   

18.
一、面积概念的教学平面图形在研究过它们的周长之后,就要从线到面,进一步研究平面部分的大小,这在认识上是一次飞跃。有些学生常把周长与面积混淆,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完成这个飞跃。因此可这样导入教学;出示一个无镜面的长方形镜框,提问学生,钉成这个镜框用多长的木条(配多大的玻璃在后面提问),这是求长方形的什么?计算周长、测量长度常用哪些单位?(让学生在空中比划)提取学生头脑中的这些表象。一方面便于后面组织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这两组易混概念在实际空间意义上做比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理解相应面积单位和空间意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提供支撑点。使学生学习新  相似文献   

19.
到各中小学走走,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举行公开教学的教室,听课老师坐在学生中一边听课一边吞云吐雾;在学生寝室,值周教师口中叼着一支烟检查学生的就寝纪律;在考场上,监考老师一边吸烟一边在考场中来回巡视;在讲台上,有的老师边吸烟边讲课,在下班辅导时,有的老师一边给学生讲解题目,一边往学生脸上喷烟。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的大操场旁,师生围着浓荫蔽日的大树,比划着,讨论着……这是做什么呢?这是学数学呢! 我们的课本上不是有“比和比例”吗?今天,我们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实地测量计算操场边的大树有多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